词条 | 唐宋派 |
释义 | § 流派概述 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之,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其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 一般把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都列入“唐宋派”,其实是很含混的说法。严格说来,所谓“唐宋派”的主脑人物王慎中和唐顺之,实际上是宗宋派——说得更清楚些,是道学派,因为他们真正推崇的,首先是宋代理学而不是文学。唐氏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 《与王遵岩参政》 )王氏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 )曾巩之文、邵雍之诗,即使在宋人中,文学气息也最为淡薄。所以,这里虽在论诗说文,评价的基准却是道学。茅坤在理论上附和唐、王,但不那么极端,态度常有些游移,他的“文人”气也比较重些;在散文方面,他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也是以唐宋并举。正如宋代理学家指责韩愈所言“道”驳杂不纯,宗宋与唐宋并举是有区别的。但在崇道的基本意义上,固不妨将唐、王、茅诸人合称为“唐宋派”。 § 主要成员 唐宋派--王慎中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 代表人物 唐宋派--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 ,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 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 ,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唐宋派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 、 《先妣事略》 、《思子亭记》 、 《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 《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归有光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不事雕琢而风味超然。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见树楼记》 、《女二二圹志》等等。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称他的这类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黄宗羲则尤其赞赏他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一些散文。“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 § 历史意义 《史记》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 《项思尧文集序》 )。 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 《沈次谷先生诗序》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 《答俞质甫书》 )。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尖锐的。唐顺之在《答蔡可泉书》中说复古派的作品“本无精光,遂尔销歇”,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归有光对当时负有盛名的王世贞的批评亦十分激烈,他指王世贞等为“一、二妄庸人”,而众人将王拥立为“巨子”,“争附和以诋排前人”,他说:“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项思尧文集序》 )复古主义者“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与沈敬甫书》 )。这是针对王世贞等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论调所发,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 § 流派性质 《中国文学史》唐宋派的文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茅坤与唐顺之在嘉靖二十四年前后的往复论争,以及此后二人文学思想不同的发展走向,集中体现了唐宋派的分化与演变。唐顺之在此过程中提出的“本色论”,为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却将唐宋派自身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引入重重困境之中。茅坤对唐顺之“本色论”不甚透彻的理解,及其“得其神理”的创作思想,反而令其在唐宋派摆脱道学气、走向审美化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宋派究竟是一个何种性质的文学流派?其核心的文学理论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在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目前学界在这些问题上尚存有较大分歧。“唐宋派”这一概念, 在此争论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错位。其一是时间的错位:唐顺之最初是要引导茅坤效法唐宋文章,而在此过程中他自身的文学思想却背离了“师法唐宋”而转向“本色论”;当他试图将此种新的文学思想灌输给茅坤时,后者却理解并接受了其“师法唐宋”的创作主张。其二是理解的错位:同样是讲“以精神相山川”,唐顺之最终是要将创作源泉引至本心,而茅坤却是以灵慧之心体察万物神情。在唐顺之看来,这当然是一种遗憾;而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发展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详加对比“本色论”与“得其神理”的理论内涵,以及此后唐、茅文学思想的不同走向,我们不难发现此种错位的重要意义。 仅就创作论的层面而言,“得其神理”,即是茅坤“万物之情,各有其至”文学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模拟之风而论。只不过这一命题同时又包含着风格论的涵义。茅坤在《谢陈五岳序文刻书》中谈到:“即如唐、王以下,颇厌何、李之抗声藻而略神理也,稍稍于欧阳、曾、王,若将共为翱翔袅娜其间,然抑或疲矣。”(18)认为前七子通过字拟句模追求秦、汉文章的规制与气势而忽略了实际内容与内在精神,是唐宋派诸子的共同认识。但他们提出的补救方法却各有不同:王慎中主张“文以明道”,唐顺之提出“本色论”,而茅坤则要“求其神理”。所谓“神理”,首先是针对“声藻”;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却又显然不是泛泛地要求文章言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最早对“本色论”的理论价值作出充分肯定,此后逐渐成为认识唐宋派最主流的观点。 马积高认为唐宋派的文论“仍是南宋以来那些不反对学文的理学家的见解” 《宋明理学与文学》第175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章培恒《中国文学史》进一步指出唐宋派其实就是“宗宋派”、“道学派”(见该著第24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一文则对归有光作为唐宋派成员的身份提出了质疑,文见《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