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释义

§ 简介

嗜盐菌亦称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多形态杆菌,在含盐3%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为适宜。对酸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海水中能存活47天以上,但在淡水中存活不超过2天。本菌可分为25个血清型,其中H、E、B等型与食物中毒有关。

流行性

本病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病因是由于食用了污染的海产品及肉禽类腌制品等所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的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和肺)淤血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最短3小时,最长26小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腹痛一般较其他肠道感染病为重,多呈阵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样,粪便呈血水样或洗肉水样的情况较其他食物中毒多见,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由于吐泻,常可致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肉痉挛,个别病人可见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近年来中国报道的嗜盐菌性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病原菌在粪便中消失极快,多数在第二天即为阴性,仅少数持续2~4天。本病病程1~6日不等,可自限(不治而愈),一般恢复较快。

§ 区别预防

区别

菌痢型嗜盐菌性食物中毒易与细菌性痢疾混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①前者可有集体发病史,可疑食品常为蟹、鱼等海产品;②前者腹痛较剧,一般多在脐周,很少有里急后重,发热一般不如后者严重,但失水现象较后者多见,而后者腹痛多在左下腹或中下腹。

日常预防

为了避免本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后再吃;②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③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④梭子蟹、蟛蜞、海蜇等水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 如何诊治

在嗜盐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如腌制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应怀疑为本病。若疾病早期从粪便中分离出嗜盐菌,或(及)病期1~2天病人血清对嗜盐菌凝集效价增高(1∶80~320),则可进一步确诊。

菌痢型嗜盐菌性食物中毒易与细菌性痢疾混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①前者可有集体发病史,可疑食品常为蟹、鱼等海产品;②前者腹痛较剧,一般多在脐周,很少有里急后重,发热一般不如后者严重,但失水现象较后者多见,而后者腹痛多在左下腹或中下腹。

本病伴有血水样便时,须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或过敏性紫癜相鉴别。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为散发性,腹痛较为严重,中毒性休克较常见,左上腹或左中腹常有比较固定的压痛与肌紧张,肠鸣音常减弱;过敏性紫癜除血性便与腹痛之外,常有皮肤紫癜与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也可有关节痛。

本病粪便呈黄水样者,须与沙门氏菌属或其他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霍乱、败血症、中毒性肺炎等区别。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并发休克者较少;霍乱病人的失水现象较嗜盐菌性食物中毒严重,腹痛次数也较多,大便量多,呈米泔水样,腹痛轻微或无,常无发热;败血症或中毒性肠炎伴休克者,腹泻一般不严重,很少有剧烈的腹痛。

为了避免本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后再吃;②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③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④梭子蟹、蟛蜞、海蜇等水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本病发生后,应给予积极的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予解痉剂;有失水现象者可口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补液盐(ORS),或输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及葡萄糖盐水,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轻症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