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枣祗 |
释义 | 枣祗枣祗(音zhī),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枣祗为人忠诚,很有才能。。曾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职。 § 生平 枣祗(音zhī),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曾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职。因他英年早逝,所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有限,但他所首倡的“屯田制”,却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枣祗的出生时间已无法考证,对其活动最早的记录始于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东汉王朝内部爆发了其历史上最后一次外戚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他的部下又全歼了宦官集团。并州牧董卓带西凉兵进京,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并自任相国,独揽朝政。他的做法引起了关东各地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豪族地主军事集团的极大不满。袁绍、袁术、曹操等关东豪强地主的代表人物,纷纷逃离京师洛阳,到各地组织力量,准备以武力与董卓相抗衡。当时,曹操在陈留也组织了一支5000人的武装力量,准备讨伐董卓。枣祗就是在这个时候奔到曹操麾下,与曹操“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当时枣祗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名气,在他归附曹操后,袁绍“亦贪祗,欲得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并多次派人礼辟(音bí,指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某些人为自己的属员)枣祗,都被他断然拒绝。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牧为官名),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到兴平二年(195年),吕布、陈登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吕布、陈登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上表汉献帝,任命枣祗为羽林监(官名),宿卫宫中。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后汉书·仲长统传》)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于是曹操就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也因此被提升为陈留太守。但可惜的是,枣祗不久就因病去世。事隔多年,曹操对枣祗还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 由枣祗首倡实施的“屯田制”,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家族资料 子:枣处 孙:枣据 曾孙:枣嵩 § 相关人物 曹操 荀彧 任峻 韩浩 § 历史简评 本姓棘,先祖避难改姓棗。天性忠能。加入曹操的讨董军并四出征战,其后任东阿令,吕布偷袭时坚守。曹操定都于许时建议兴屯田。当时力排众议坚持税收按比例计算,为屯田制奠下基础,后被曹操追赠为陈留太守。 § 历史评价 军国之饶起于棗祗而成于峻。《任峻传》 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 历史年表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加入曹操的讨董军并四出征战。 约初平二年至四年(公元191至193年)袁绍在冀州时也想枣祗为其效力,但不为所动。曹操使他任东阿令。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吕布曹操东征偷袭兖州,东阿是其中一座仍向曹操效命之城,他率吏民拒城坚守。其后曹军缺粮,全靠枣祗的东阿县供应粮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破黄巾得到大量人力,耕牛和农具等后,羽林监的他建议置屯田,当时人皆认为农民按向官府所租的牛数目定量缴纳租粮,但他看出丰收时不能多收;灾害时要减免的弊端便向曹操建议应是把土田分给农民后根据收获量对分(租官牛者则是六四分帐)。曹操起初不想改,但棗祗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如军师祭酒侯声),曹操终于同意并命他任屯田都尉主管,当年大丰收得斛百万,棗祗功不可没。 § 相关评价 曹操崛起之最大功臣--枣祗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本贴地址) 可能很多人谈起三国,都是着重于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众多的闪烁的领军将军。或者是谋事诸侯,地主军阀势力,比如象西蜀的五虎上将、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陆迅、黄盖等将军,以及诸葛孔明、贾文和等谋事。他们历经千年仍在百姓中传诵,名仰千古。但是对于曹操手下的枣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真正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枣祗在三国时期的功劳不底于任何名将谋事,甚至从大的方面说远超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对他们的首脑的贡献。 为什么这么说,只有三个字“屯田制”!在汉朝末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统治,各种苛捐杂税搞的民不聊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粮食短缺或者决收的时候,作为最地层的老百姓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的可能性。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吃到一点东西而维持最基本的要求生存,他们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但是起义并没有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本来就很糟糕的状况更加悲惨。以黄巾起义为导火索,各地主列强和地主势力组织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使中原百姓人口锐减。大量的农民在战乱中为了躲避战争而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而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崛起的。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地主阶级的领导者,曹操也同样遇到了由于粮食问题带来的战争失利问题。在《三国演义》有描述,他为了攻占徐州而筹集军粮,甚至他的谋事程昱为了筹集军粮而杀战俘做军粮。当然演义中的是说法优点夸张,但是也反映了粮食在当时的重要性。导致曹操和其他军阀在战争胜利后或者是战争中大量屠杀战俘和平民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因为他的粮食还不够他的士兵吃的,哪里还有多余的给战俘和平民吃,只有杀了这些人。他才可以生存的更久一点。明明知道屠杀对于他的名声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为了能够生存他也是没有任何的办法。 而就在这个时候枣祗来投靠他,并且给他建议将由于战争而产生的大量的没有主人的土地和荒地收为国有。并将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农民和战俘组织起来按照军队的编制进行编排。并将这些土地按照人手进行分配。政府提供给农具和种子,并在田地的位置兴修水利,便于灌溉。让这些人在收获后,将粮食由政府和耕种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个政策的执行和分配方法大大调动了正在饥饿中的流民的积极性,因为这个政策给了他们能够活者的希望。所以他们非常积极的投入到了农业的生产中,在第一年就取得了丰收,从根本上解决了曹操的粮食问题。并且使大量的流民重新回到了土地上进行耕作,使他们也有了生存的机会,这个政策的实施,使看到好处听说这一政策的流民大量的涌向曹操统治区。使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水平展开。在曹操统治的区域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并且由于流民的积聚,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兵源。解决了粮食和兵员问题的曹操在众多的军阀中迅速崛起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个国家。 作为提出并参与实施这个政策的枣祗,无疑成为曹操集团最重要的功臣。他的功劳比攻取几座城池或者是杀几员敌人大将更加的突出。所以曹操对他也是亲睐有加。甚至由于他的英年早逝世,让曹操非常的伤心。在很多年以后曹操还对枣祗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这一制度的事实真正解决的是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在那个时期有了粮食就等于有了战争的资本。在粮食充足的时候进行战争才真正能够取得战争的成功,在很多时候可能战争在一个月或者是半年可以解决,但是对于粮食的准备有时候需要很多年,俗话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这个道理。粮食问题也是各个军阀都非常头痛的事情。我们在看三国的时候,不仅仅是三国,包括任何时代古代战争,围绕粮食问题展开的战争数不胜数。只要烧了敌军的粮草基本上等于解决了战争的百分之八十,这也充分体现了粮食的重要。屯田制的实施帮助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帮助曹操发展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的阻力,有了粮食作为基础,他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屯田制度也为三国后的各朝代提供了一个发展农业生产集中劳动力的范本,很多的朝代在战争时期都在套用这个制度,给后世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我们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沿用过这个制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当时由于国民党为了防止八路军发展壮大而影响他的统治,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封锁。使根据地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借鉴古代的屯田制的方法,命令八路军的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按照部队的编制进行开荒种田。虽然最终的分配方式不同,但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很多的措施都和屯田制度相似。最后彻底打破国民党的封锁,也解决了八路军的衣食问题,为抗战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屯田制度和提出屯田制度的枣祗对于历史的深远影响。所以我说他是三国时期最璀璨的将星,他的功劳比其他任何一个将领的功绩都卓著,他也是我在三国中最佩服的人之一! § 参考资料 1: 枣祗_百度百科 2: 《魏书》 3: 《仲长统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