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林
释义   蒙古国都城﹐元朝为岭北行省治所。全称哈剌和林。明初﹐北元政权据以为都﹐后废。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

哈剌和林(Qara-qorum﹐突厥语“黑圆石”)﹐一说原是山名﹐指鄂尔浑河发源地杭爱山﹔一说本为河名﹐指鄂尔浑河上游。1235年﹐窝阔台合罕命汉族工匠于鄂尔浑河岸建筑都城﹐即以哈剌和林为城名。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在其西南隅﹐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据1254年到和林访问的法国使臣卢布鲁克记载﹐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为回回区﹐内有市场﹔一为汉人区﹐居民尽是工匠。此外﹐尚有许多官员邸宅以及十二所佛寺﹑道观﹐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国国王﹑使臣﹑教士﹑商人来访者甚多。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城(见上都)即位﹐其幼弟阿里不哥则据和林地区自立为大汗。二年冬﹐忽必烈军打败阿里不哥﹐进占和林。四年﹐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次年又升燕京为中都(后改大都)﹐蒙古国政治中心移至漠南汉地﹐和林城仅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1307)﹐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和林行省或和林省)统辖北边诸地﹐并置和林路﹐为行省治所。皇庆元年(1312)﹐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或岭北省)﹐和林路改名和宁路。和林虽失去都城地位﹐仍为漠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元朝以大臣出镇﹐遣重兵防守﹐于其地开屯田﹐建仓廪﹐立学校。

明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死于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据和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由于明军的屡次进攻和蒙古贵族的内讧﹐北元政权很快衰落。15世纪初期﹐鞑靼与瓦剌两部蒙古贵族之间相互攻伐﹐和林城遂被拋弃﹐逐渐荒芜。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和林废城基址旁兴建大喇嘛寺厄尔得尼召﹐蒙古史籍《厄尔得尼?厄利赫》(Erdeni-yin erige )对此有明确记载。

明罗洪先《广舆图》中的《朔漠图》幅﹐即已正确标注“和宁”于和林河(鄂尔浑河上游)之东。清初﹐方观承曾在厄尔得尼召寺前发现元至正中所立石碑。其后﹐沉垚﹑张穆等搜集大量史料﹐考证和林城方位﹐均有成绩。1891年﹐俄国拉德洛夫在厄尔得尼召找到至正丙戌年(1346)许有壬撰文的“敕赐兴元阁碑”残片﹐最后证实了和林城的位置。1948~1949年﹐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在基谢廖夫率领下﹐对和林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从1983年开始﹐蒙古人民共和国考古部门再次对和林遗址进行发掘。据负责这次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色尔奥德扎布称﹐这次发掘的重点是窝阔台的宫殿﹐即遗址的主要部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