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角巨大无比的动物—盘羊 |
释义 | 盘羊又叫大头羊、大角羊、大头弯羊、亚洲巨野羊等,是体形最大的野生羊类,在我国古代则叫做蟠羊,“盘”与“蟠”两个字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即弯曲盘旋之意,都是指盘羊雄兽头上的那一对粗壮的弯角,因为这正是这种它最为突出的形态特征,与阿拉斯加大驼鹿的角和北美洲落基山区的大马鹿的角同称为世界传统狩猎动物珍品中的三绝。它的体长为130—160厘米,尾长7—15厘米,肩高110—125厘米,体重100—140千克,最重可达200余千克,雌兽较小。雄兽和雌兽均有角,雄兽的角自头顶长出后,两角略微向外侧后上方延伸,随即再向下方及前方弯转,角尖最后又微微往外上方卷曲,故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有的盘曲程度甚至超过360度,角的基部一段特别粗大而稍呈浑圆状,至角尖段则又呈刀片状,角的外侧有明显的环棱,从角的根部至角的尖端长度通常为80—90厘米,也有的达到150厘米以上。雌兽的角较为简单,短小而细,弯度不大,形似镰刀状,长度不超过30—35厘米。四肢稍显短小,尾巴更是极为短小,因此不很明显。脸颊、额部、颈部及两肩呈浅灰棕色,耳内为白色。通体毛被粗硬而短,唯颈部的披毛较长而密,一般上体及体侧的毛呈暗棕色或褐灰色,头部、颈部和肩部的毛色更深,喉部、胸部和腹部为黄棕色,四趾内侧、下腹部及鼠鼷部为污白色,臀部有白斑,即白色臀盘,延至后肢的后侧。尾巴上的毛为灰棕色,中部有一条浅褐色中线。有眶下腺及蹄腺,乳头一对,位于鼠鼷部。 盘羊的头骨的整个轮廓为前窄后宽,从背面看上去颇似一个三角形,显得很短,所以雄兽的1对巨角与头骨显得很不相称。鼻骨也较短,前端尖细,后部钝圆。眼眶突出,封闭完整,泪窝大而深凹。眼面部分宽阔,枕部几乎垂直向下。牙齿呈高齿冠型,上、下前臼齿均分别小于上、下臼齿。下门齿为圆柱状,几乎直竖向上。下犬齿的形状及大小则与下门齿相似,并紧靠第三枚下门齿的后方。 盘羊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蒙古、印度北部、锡金等地,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栖息于海拔3000—5500米的高山荒漠无林地带,但并不专门栖息于奇峰峻岭之间的高山裸岩带,而是多半出没于丘陵起伏的地带或山坡草地上,尤其喜欢居较为开阔的地区,但也有距水源较近的特点,有时也见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特别是蒙古亚种。通常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主要活动于雪线的下缘,到了冬季,当其栖息地积雪较为深厚时,则从高山上部迁至低山谷地雪被较薄的地方生活。这些地方气候较为干燥,植被的覆盖度差,主要的建群种类有芨芨草、野葱、苔草和多种针茅等,整个环境呈现为干旱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半荒漠草原类型,有些呈现为高寒草甸类型。它较为耐寒,善于攀登,视觉、听觉和嗅觉相当敏锐,性情十分机警、温和而胆小,稍有异常动静,便用前脚敲打地面通知同伴,然后迅速逃遁。它的奔跑速度和攀崖走险等技能都不比不上其他野生羊类,奔跑的时速最高仅为30公里,但危急时却敢于从悬崖高处往下滚跑,常能用这个方法转危为安。平时结成小群活动,数量不等,但似乎并不集成更大的群体,常见的为10—30只,包括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等,成年雄兽则2—3只或至7—8只自成一群,分别生活,只有到了冬季才汇合在一起。食物以针茅、莎草、早熟禾、红景天、蒿类等高山植物及灌木的嫩枝等为主,但食性非常广泛,栖息地内的各种植物几乎都能采食。夏季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冬季则以白天为主。 盘羊的天敌有狼、豺、雪豹等猛兽。在冬季大雪封山之时,盘羊不得不下到低山地带觅食和饮水,往往成群地在大风雪中长途跋涉,穿过广袤的荒原,由一个山岭迁移到另一个山岭,因此在途中常常会遭到狼群的追袭或伏击,也难免因饥饿、受冻而倒毙。成年雄兽由于双角沉重,行动不便,有时会落在群体的后面,因此在大风雪中更易遭到暗算,在原野间经常可以看到被狼吃剩下的遗骸。此外,该地活动的猞猁等中型食肉兽类和猛禽等也会向幼仔发动攻击。 盘羊在10—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兽之间首先要经过一段逐偶斗争,其激烈程度也堪与马鹿或赤鹿等食草动物相比。它们首先相对而立,然后同时低头向前猛冲,互相用头上巨大的弯角猛烈撞击到一起,发出轰然巨响,声震山谷,数公里之外都能听见。有时也采取直立起来的方式进行撞击。多次碰撞之后,一方如果感到体力不支,疼痛难忍,便自认败阵。但也有时败者竟被顶落山崖,跌得粉身碎骨。获得胜利的每只雄兽可以与数只雌兽在一起生活,直到配种季节结束时才又分开活动。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左右,幼仔大多出生于翌年春季的4一6月,每胎产仔1—3只。幼仔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出生后毛一干便能直立起来吃奶,几小时后即可随雌兽活动,1月龄左右开始吃草,哺乳期大约持续半年以上,1—2岁性成熟。寿命约为10—15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