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卍字 |
释义 | § 介绍 吉祥的记号。梵语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译为吉祥云海、吉祥喜旋。又作‘塞缚悉底加’(svastika)。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大乘经典谓此系佛及第十地菩萨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八云(大正10·253c)︰‘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然若据小乘之说,则此相不限于胸上。如《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及《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等书,皆谓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广大庄严经》卷三则说发有五卍字。《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谓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旋之德。《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说腰间有万字,胸前有一旋。此外,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几个卍字。 对于经典中的卍字,古来所汉译者,即有数种,如鸠摩罗什、玄奘诸师译之为‘德’字。魏·菩提流支于《十地经论》则译为‘万’字。相传唐·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为‘万’。意谓吉祥万德所集。 此卍字,自古即盛行于世界各地,从而有关其起源,学者间异说纷纭。或以为太阳、电光、流水的象征,或说依据旋毛而有,或说是女性的象征。在古代印度,除佛教以外,婆罗门教、耆那教均曾使用此一符号。《罗摩衍那》等书中也有此记号。甚至在刻文的首尾、钱币等亦附有之。至于其书写方式,古来印度认为右旋与左旋有别,印度教以右旋表示男性神,左旋表女性神。于西藏,藏传佛教用右旋,苯教(Bon-pa)教徒用左旋。中国则左右多混用。新译《华严经》明藏本作左旋,高丽本及《慧苑音义》皆作右旋。 按︰泰国佛教徒向人祝福时,往往双手合掌于面前,并口称‘sawaticap’。此词之音义,皆与梵语‘svastika’相近。疑其来源,或系与卍字之原义有关。 ◎ § 概况 (一)引言 卍是远古代表某种象征的一种符号,其发生时代既无可考,出生地带也向无定论,但一直普遍的流传到现世各地,不论在文明古国,或是蛮荒之邦,都可发现它的踪迹︰或见于宫室庙宇的建筑,或见于古今的刻石塑像,或又见于应用的器皿和男女的服饰品上,德国且曾以此为国徽,各种卍字会也奉之如圣符。其应用如此普及,然而关于它的论著,至今──至少在我国──还很少见。 本来,这不是容易考究的问题,因其流传之悠久,散布之广泛,而且与人类文化、宗教思想处处都有密切关系。文献无征,牵涉过广,所以难于探索。兹就研讨所得,略加理董,草成本文,藉明其原始的意义,与其流变的痕迹,希望能引起海内民俗学者与语言学者研究的兴趣,这便是本文写成以前的简单动机。 (二)卍的意义 (1)卍是否文字 卍在西洋通称为swastika(昔称suastika□svastika□或svastica),原是梵文su与asti二字所组成的。前者的意义为‘好’,后者为‘是’,合suasti即等于‘是好’。后面再加上名词语尾ka,便成为suastika或swastika。所以就swastika的字源而论,是含有‘幸运’之义。 卍在中国本没有适当的名称,或音译则称为‘室利靺瑳’,或义译则名为‘吉祥海云’,据法云的引证,谓自唐武后朝,才制定其读音为‘万’,他引《华严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693),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查新旧《唐书》〈武后本纪〉,长寿二年(693)并无制定卍字之说,不过《资治通鉴》天授元年(690)条下,有‘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之记载,可是其中也没有卍字。且今本慧苑《华严经音义》卷上‘卍字之形’下并无‘大周’以下数语。可见法云之说不确。 还有在南北朝时的译经中已见有用‘万’代‘卍’之例,如元魏和尚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有︰‘菩萨胸中,有功德庄严金刚万字相。’其《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亦有︰‘沙门瞿昙胸有万字,示功德相。’等例。梁时刘勰记剡山石城寺之弥勒石像,亦有‘当胸万字’之语,该石像造于梁·天监十二年(513),成于天监十五年(516),可见在南北朝时代,卍之称万已通行了。大概卍与万之俗体‘万’字,形极相近,而且万又有‘万福’、‘万寿’之义,正与卍所代表的‘幸运’与‘吉祥’之义相合,所以以万代卍也是自然的趋势,无庸藉诸朝廷之力。若是果由于武后制定才通行的,那么当时所改造的天地等十二字,为什么没有一个能流行的?所以卍称万并不起于唐,南北朝时已有此例。实际万并不能等于卍,只不过因为汉字都是单音,所以才以与卍形义相近的万,权作此符号的读音而已。慧琳《一切经音义》也这样说︰‘卍字之文,梵云室哩未蹉,唐云吉祥相也。有云万字者谬说也。华严经第八卷中,具说此相等亦非是字也。乃是如来身上数处,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所以卍并非文字,只不过是象征‘幸运’、‘万福’、‘万寿’的一种吉祥的符号而已。 (2)佛教中的卍代表什么卍通常用作代表佛的符号,大概因为佛胸间有卍字,谓之‘佛心印’,以示功德庄严之相(见前)。《楞严经》云︰‘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新译《华严经》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宋高僧传》也有︰‘如佛胸前卍字。’之语。不但佛之胸前有卍,发间亦有之。《庄严经》谓转轮圣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其中︰‘七十八,发有万字。七十九,发彩螺旋。’《大般若经》谓︰‘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大士相,(中略)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佛之眉毛也都右旋,《般若经》云︰‘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踰珂雪等。’《长阿含经》云︰‘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甚至于佛的周身毫毛,也都右旋宛转。《般若经》云︰‘世尊毛孔,各生一毛,柔润绀青,右旋宛转。’《长阿含经》云︰‘毛生右旋,绀色仰靡。’总之,无论佛之胸有卍,发有万字,以及眉毛右旋,这都是以卍或■形来象征佛身毛发的旋转。 有时佛的手足间也有万字。《般若经》云︰‘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新译《华严经》云︰‘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又云︰‘如来左足指间,有大人相,名现一切佛海云。(中略)于中示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圆满音声,字等相,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在著名的佛足石上,也可以见到有几个卍,在指端、掌心和踵前。这是象征佛的手足的指纹与掌纹的旋转。 那么,何以毛发的旋转,或是手足指纹的旋转,都要以卍来表示?还有卍本发生在前而被采用为佛的瑞相之象征呢?还是因佛的特征才产生了卍?这都在此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解答是这样︰第一,卍的产生,远在佛教之前。因为既非佛家所创,所以在佛经中找不出确切的解释,与固定的应用。毛发的旋转,可以说它形如字;手足的指纹,也可说有字相。第二,卍本是‘幸运’与‘吉祥’的符号,佛又是神圣而祥瑞的代表;而且其左右旋的形式,又恰与人的毛发与指纹的旋转相似;所以佛家便很自然的采用了这‘幸运’的‘吉祥’的符号,作为佛的神圣、庄严、光明,和祥瑞的象征。(中略) (三)卍的源流 (1)卍的起源 事件的发生,常是偶然的。在此地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各地也有同样的可能性。阿斯特利很同情其说,以为各地的卍也都是偶然发生的。 (2)卍的流传 卍既为阿利安族所有的符号,则其流传的行迹,也正好与阿利安族的迁徙相符合。阿利安族迁徙的路线,大致可分作两条︰一是向西南和东南的,便散居于波斯和北印度等处;一是向西进的,更分出希腊与意大利两大支族,分居于希腊、意大利及小亚细亚等地。而后再分出有革勒底斯族,散居于英法西班牙等地;德多尼族,分居于德丹瑞典挪威等处。所以卍也同样发现于波斯西南的伊拉姆(Elam)、小亚细亚、爱琴海及多瑙河一带文化区。同时在中欧、西欧及东欧各地所发现之卍字,也与印度的卍有同样的吉祥与大德的意义。 在波斯西南的苏萨(Susa),曾发现在一个着色的花瓶上有卍;至其传入印度,据康特的推想,当在西元前十三世纪,而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和日本。在澳洲的斯利福德(Sleaford,在澳洲东南部)发现卍字在一个钮扣上。卍字的流布,几乎遍及全世界,这也不过略举各洲都有卍字的纵迹之例而已,当然难免挂一漏万。不过我们就此很可以看出卍字并非偶然产生的,其流传的痕迹,可以有一贯的系统,这系统就是阿利安民族的迁徙。所以凡是上古阿利安民族所能到的地带,甚至渡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以至于南北美洲及澳洲,都有这民族上的符号。由此也可以想见上古阿利安民族迁徙的概况。 (1)卍本非文字,因其与万的俗体‘万’字形相似而意相近,遂通称为万。梵云swastika,汉译为‘吉祥云海’,都寓有‘幸运’之义。 (2)卍本是象征火钻左右旋转的两个同样性质的符号,在意义上原无区别。 (3)佛家以卍为其代表符号,盖以其象征佛身的旋毛与指纹,大概也取其光明吉祥之义。 (4)卍的原始,本是上古民族以钻旋火的符号。所以梵称‘塞缚悉底迦’相,正像火钻之形。 (5)卍为火的象征,火为原始民族所崇奉,以为可以驱猛兽,可以镇鬼邪,所以卍也成为神灵的符号。火又能毁灭万物,佛家喻作智火,于是卍又作为消除恶业烦恼之功德相。卍又象日象轮,长住不息,有永生之意,更成为人间一切祥瑞之符号。 (6)卍初见于小亚细亚,当为阿利安族之产物,所以其出生也当在中央亚细亚,而后东西分布到世界各方。 (7)卍的流传︰一向南入波斯、印度,而后随佛教入中国日本;一向西入欧洲,先由希腊、意大利,而后德、法、丹麦过波罗的海入挪威、瑞典,或过英吉利海峡入英国三岛;更有远航地中海至非洲,横渡大西洋至美洲,再越太平洋至澳洲。 总之,卍并非神秘的符号,只要能缜密考验,自会显露其真相。此文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学者,更有精确的稽考与发现。[参考资料] 《大宝积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