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邮政博物馆 |
释义 | 北京邮政博物馆北京邮政博物馆位于崇文门内小报房胡同,1997年2月20日北京邮政一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该馆建在1905年的原大清邮政北京总局旧址,馆舍一排旧式平房,内部装饰简朴庄重。 § 概况 邮筒该馆建在1905年的原大清邮政北京总局旧址,馆舍一排旧式平房,内部装饰简朴庄重。基本陈列为“北京邮政简史”,陈列通过馆藏的300余件邮政史料、用品、设备、证件等文物和10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介绍了自1897年以来北京邮政的百年发展史: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北京邮政历史上经历的外国人的统治和北京邮工争取邮权的斗争;了解北京邮政从肩挑、手推到邮政的现代化的艰苦发展历程;体会到北京邮政职工为发展首都的邮政事业而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展览向人们旧式了北京邮政一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及其在中国邮政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证明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 历史 室内展厅馆址在历史上曾是清代的一个邮局。这是目前北京地区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邮局。它曾是大清邮政北京邮界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1905-1907年)。 1907年,邮政总局迁往东长安街,这里即为东单牌楼支局。1914年,东单牌楼支局改称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又改称崇内大街邮局,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这里先后为营业处、邮亭、邮政支局和邮电所。1959年,邮电所被撤消,改为民宅,1996年底,北京邮政管理局对旧址按“第一邮务支局”的原貌进行修复,建立邮政博物馆,1997年2月19日对社会开放。 进入邮政博物馆,人们可以重睹清代邮局的风采。这是一座清代典型的四梁八柱砖木结构建筑,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保存尚好。 § 建馆背景 邮戳1997年,为纪念北京邮政100周年,在大清邮政北京邮界邮政总局的旧址上建立了邮政博物馆。它保留着清代原来的格局,是目前北京地区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邮局旧址,馆内雕梁画栋、清静幽雅、古香古色。 北京邮政博物馆目前的展陈是古代的通信及北京邮政百年历史的图片和部分实物,人们从中可以看到邮政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北京邮政带来的无限生机。 § 基本陈列 旧址基本陈列为“北京邮政简史”,陈列通过馆藏的300余件邮政史料、用品、设备、证件等文物和10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介绍了自1897年以来北京邮政的百年发展史。展览向人们显示了北京邮政一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及其在中国邮政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证明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邮政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与北京邮政有关的史料、图片、文物等实物资料,结合展览弘扬了中国邮政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并以此培养、教育邮政人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同时为首都市民增加了一个学习邮政历史、启迪爱国之情的好去处。 § 邮政发展史 古代邮政资料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继承秦制,每三十里置驿,每驿设官掌管。中央由太尉(大司马)掌全国兵事,其下有“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后汉书·百官志》)。汉代经营西域,邮驿更加发展。“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后汉书·西域传》中的这段话记录了当时邮驿发展的情景。 唐驿 唐朝(公元618~907年)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经济发达,丝绸之路远达欧洲。邮驿设置遍于国内,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共1639处。唐驿在中央由兵部的驾部郎中管辖;在地方,各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四人,各州有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各县皆由县令兼理驿事。另外,还建立了邮驿的考绩制度和视察制度,并规定各道有判官一名掌管全道驿政考绩;中央有监察御史一人兼馆驿使,考察驿务。每驿有驿长1人;凡有3匹马,配1名驿夫;有1只船,配3名驿夫。紧急公文,驿马日行300里。唐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正是对当时邮驿的生动写照。 唐代的藩镇都在京城长安设“上都邸务留后使”,他们将朝廷大事写成新闻,送给各藩镇节度使,称为邸报。并有邸抄、朝报、条报、杂报等名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开元杂报》已用木板雕刻印成单张。这种古代的报纸,当时也由邮驿传递。 毛泽东书宋驿 宋代(公元960~1279年)邮驿的规模不如唐驿,但有新的改革,即:①驿卒由民改为兵卒担任;②战时设急递铺。沈括《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飞被秦桧陷害,召回南宋京都临安,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由急递铺传送的朱漆金字牌。此外,据《宋史·仁宗本纪》记载,宋代法律对于邮驿特别编定专令──《嘉驿令》74条,可惜已经佚失。 元驿 1206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的统一,建立国家;1230年,窝阔台始建固定的邮驿,蒙古语称站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由于军事活动频繁,疆土不断扩大,邮驿也随之而发展。元驿特点是:驿政有蒙古站赤和汉地站赤之分,前者属通政院,后者属兵部;规模远超汉唐。据元《经世大典》记载,仅在中国境内即有站赤1496处。此外还有大量的急递铺。这部书还记录了元驿的概况:“凡在属国,皆置传驿,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明清邮驿 明清两代邮驿,大多沿袭旧制。清代中叶后,驿站经费成了地方官吏贪污中饱的财源。驿政废弛,驿递迟缓。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终被完全淘汰。 台湾邮政局古代邮驿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最初是依靠便人捎带或专人递送,后来才出现私营的邮递组织。17世纪,英、法等国把政府专用和民间经营的邮递组织结合起来,创立了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它既满足政府的通信需要,又为公众服务,发展成为近代邮政。 中国近代邮政 中国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中国近代邮政随着国体的变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和中国人民邮政。 民信局和侨批局 民信局又名民局,是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的私营商业组织,约创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明朝后期起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而来的民间通信尤其是商人通信需要的增长,为民信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大小民信局已多达数千家。有的还在当时商业中心的上海、宁波等地设立总店,在各地设立分店或代办店,并与其他民信局联营,构成了民间的通信网。中国近代邮政建立后,虽法律规定邮政由国家专营,但这种民信局直到1935年才被全部取消。 近代邮政的画侨批局也是私营民信局,但专门经营华侨与其亲属之间的通信、汇款业务。因福建方言称“信”为“批”,称“信商”为“批郊”,所以习称侨批局。此外还有批郊、批局、批信局等名称。华侨远离祖国,通信困难,侨批局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侨批局详细登记一些华侨的家乡地址、亲属姓名,并编列专用号码作为他们通信、汇款之用。有的侨批局在南洋一带设有总店或联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汇款业务。有了近代邮政后,侨批局把收寄的信函交给当地邮局寄递。因国外寄来的侨批信上地址、姓名往往不详,邮局无法投递,只得仍交侨批局按“专用编号”查明投送。这种侨批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取消,现在广东、福建两省还存在少量类似的组织。 客邮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立的邮局,清政府称为“客邮”。 大清邮政局邮票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实际上仍由外国人把持。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邮政总办帛黎敌视中国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在临时政府提出异议后,他又决定再加印“中华民国”四字,这种邮票遂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不伦不类的怪票,并专在汉口、南京、长沙三地出售;孙中山认为有辱国体,由临时政府再次制止,帛黎才将这一怪票取消。1917年帛黎去职,法国人H.P.铁士兰接任邮政总办后,1918年在其通谕中规定“邮政总办有权作最后之决定”。在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他利用他的“最后决定权”,竭力阻挠革命当局接管邮政,下令各外籍邮务长“能抗拒多久就抗拒多久”。在湖南邮工掀起收回邮权、驱逐法国邮务长运动中,铁士兰竟下令切断与湖南的汇兑和包裹业务。当时,北洋政府的邮政总局设在北京,铁士兰是邮政总办。不久,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另设邮政总局,担任邮政总办的也是铁士兰。这样就形成南北两个总局一个邮政总办的局面。南北两总局合并时,铁士兰迫于中国邮政工人运动的压力而引退。南京国民党政府改派挪威人E.多福森任邮政会办,并规定以后凡有高级洋员出缺,不再添用洋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邮权才逐步收回。 § 电话电报发展史 旧式电报机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旧式电报机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旧式电报机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民国时期电话机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中国邮电博物馆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1] § 交通提示 地理位置景点位置:北京市崇文门内大街小报房胡同7号 票价(元):3元 行车路线:乘39、8、3、41、116、110、108路东单下车,乘地铁在崇文门站下 § 相临景点 天坛 祈年殿 皇穹宇 圜丘 正阳门箭楼 袁督师庙 阳平馆戏楼 药王庙 自然博物馆 法华寺 正阳桥疏渠记碑 龙潭公园 北京游乐园 东南角楼 花市清真寺 同乐轩 万柳堂旧址 新革路20号四合院 袁崇焕祠和墓 源顺镖局旧址 正阳门(前门) 北京邮政博物馆 北京游乐园幻象水族馆 角门 金台书院 老车站食街 隆安寺 南岗子天主教堂 前门箭楼 前门全聚德烤鸭店 天庆寺旧址 夕照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