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市第十中学
释义

§ 简介

北京十中是丰台区重点校,成立于1949年,现有36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占地50多亩。经市、区教委批准,从2000年起高一年级招八个班,向着纯高中示范校方向发展。初中将迁址朱家坟五十一所,属民办公助改革试点学校。

北京十中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新建的综合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阅览信息楼、图书馆、阅览室(藏书7万余册,报刊杂志200多种)、食堂、浴室、田径运动场(内含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已投入使用。教学设备齐全,手段先进,教师计算机房、学生计算机房还配有足够的教学软件和音像资料。电教演播室、闭路电视系统、语言教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形体活动室。 北京十中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120人,其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百分之四十以上,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完或正在学习研究生主要课程。其中一大批骨干教师在市、区、全国享有声誉。如王大绩老师教学成果突出,其业绩被载入《中国骨干教师大辞典》,承担市、区、全国考教研任务,已发表三百万字的论著、论文等。

北京十中是全国中千所学习指导实验学校之一,是北京市田径项目传统校、红十字窗口校、是现代化教育试点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教科院试验学校。现在,北京十中全体师生团结奋斗,正在努力创建市级高中示范校,实现优质办学、争创一流名校。[1]

§ 历史沿革

北京十中创建于1949年9月,最初是附属在长辛店镇中心小学的两个初中班。负责人是刘乃如老师,班主任是肖子美和李盐老师,授课地点在娘娘庙镇中心校内。两个月后迁至地藏庵(现长二小)内上课。1950年8月再迁至关帝庙(十中北校宿舍)上课,当时已有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北京十中学校正式揭牌。不久,又迁至崇恩寺庙内(现十中校址),从此形成南北两址的多年格局。

十中首任校长为郑伯平

首任教导主任为钟禾。第一届学生有80余人(1949年入学);第二届学生有80余人;第三届学生有165人。1952年暑假期间,学校招收新生275人,当时校舍已不够用,为此,政府征用了崇恩寺东侧寺庙菜地40余亩土地,先建南北平排平房教室12个,西平房教室4个、卫生室三间。当时无体育活动场所,师生到校东面沙滩地上体育课。

1953年,北京市教育大发展,学生数量大增,发展中的十中开始修建南、北教学楼。当时学校教室短缺,全校30个班采用四班三室轮换上课的方式,苦度一年。1954年新楼落成,这一年十中开始增设两个高中班,到1956年时,高中三个年级共6个班,初中30个班,至此,十中已形成较具规模的完全中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十中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那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是十中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历任领导和一代代教职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十中教育不断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

教师是办学之本,质量之基。十中教师常说“课比天大”,他们心中只有学生。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炼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成为全国、市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高尚的人格、优良的教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58年来,北京十中培养了55届毕业生近3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四面八方。

该校的红十字会成立于1953年9月,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红十字青少年组织。55年来,一届又一届的红会会员秉承红十字“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宗旨,经常开展救助活动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红会活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该校的地震观测小组,坚持观测记录31年如一日,成为丰台区地震观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地震观测点”。

十中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工作,把工作当成研究的任务去完成”,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形成了特色。“严谨、求实、协作、敬业”的教风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广泛,北京十中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七个国家的代表团及学者来访或讲学;在国内与河北、山东、河南、内蒙、西藏等地区学校进行交流。

北京十中已成为一所开放型学校。

北京十中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剪影。她的发展、她的成绩,包孕着一代又一代教职工的心血结晶和劳动成果;蕴含着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的勤奋努力、开拓创新。[2]

§ 学校荣誉

在2007年度中,北京十中初中获得以下荣誉:

丰台区初中教学管理一等奖(2007年10月)

丰台区德育成果优秀组织奖(2007年1月)

丰台区师慧杯集体二等奖(2007年3月)

初中被评为

丰台区科技活动先进学校(2007年1月)

北京市文明礼仪先进单位(2007年1月)

丰台区资讯平台达标校(2007年1月)

丰台区校本课程先进学校(2007年2月)

丰台区家教先进学校(2007年2月)

北京市体育百优学校(2007年2月)

在2007学年度中,我校高中荣获

丰台区高校招生管理优秀奖(2007年12月)

丰台区高中会考目标管理达标奖(2007年12月)

丰台区科技节活动优秀组织奖(2007年11月)

丰台区第十届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07年3月)

丰台区“十项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3月)

丰台区教育系统奥运知识竞赛一等奖(2007年4月)

中国绿化基金会献爱心行动二等奖(2007年4月)

该校高中被评为

丰台区高中教学优质校(2007年12月)

丰台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7年3月)

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07年2月)

丰台区学生科技活动先进集体(2007年11月)

丰台区供暖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11月)

全国红十字模范校(2007年12月)

§ 历史史迹

北京十中创建于1949年9月,最初是附属在长辛店镇中心小学的两个初中班。负责人是刘乃如老师,班主任是肖子美和李盐老师,授课地点在娘娘庙镇中心校内。两个月后迁至地藏庵内上课。1950年8月再迁至关帝庙(十中北校宿舍)上课,当时已有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北京十中学校正式揭牌。不久,又迁至崇恩寺庙内(十中校址),从此形成南北两址的多年格局。

十中首任校长为郑伯平,首任教导主任为钟禾。第一届学生有80余人(1949年入学);第二届学生有80余人;第三届学生有165人。1952年暑假期间,学校招收新生275人,当时校舍已不够用,为此,政府征用了崇恩寺东侧寺庙菜地40余亩土地,先建南北平排平房教室12个,西平房教室4个、卫生室三间。当时无体育活动场所,师生到校东面沙滩地上体育课。

1953年,北京市教育大发展,学生数量大增,发展中的十中开始修建南、北教学楼。当时学校教室短缺,全校30个班采用四班三室轮换上课的方式,苦度一年。1954年新楼落成,这一年十中开始增设两个高中班,到1956年时,高中三个年级共6个班,初中30个班,至此,十中已形成较具规模的完全中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十中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那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是十中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历任领导和一代代教职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十中教育不断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

教师是办学之本,质量之基。十中教师常说“课比天大”,他们心中只有学生。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炼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成为全国、市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高尚的人格、优良的教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58年来,北京十中培养了55届毕业生近3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四面八方。

该校的红十字会成立于1953年9月,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红十字青少年组织。55年来,一届又一届的红会会员秉承红十字“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宗旨,经常开展救助活动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红会活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该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该校的地震观测小组,坚持观测记录31年如一日,成为丰台区地震观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地震观测点”。

十中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工作,把工作当成研究的任务去完成”,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形成了特色。“严谨、求实、协作、敬业”的教风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广泛,北京十中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七个国家的代表团及学者来访或讲学;在国内与河北、山东、河南、内蒙、西藏等地区学校进行交流。北京十中已成为一所开放型学校。[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