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哲学系
释义

§ 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大哲学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的学术重镇。北大哲学系是中国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是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哲学门类各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光荣任务;现有哲学、宗教学和逻辑学三个本科专业;并在宗教学专业的基础上,于199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宗教学系;有八个硕士点,八个博士点。北大哲学系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24人(包括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32人(包括硕士生导师29人)。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哲学系和宗教学系的教师写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和现实表明,北大哲学系对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对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哲学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问。从历史上看,从事哲学的人是第一流的人才,大哲学家更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他们的成果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表现为经济腾飞,社会繁荣,而且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更大贡献。

§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哲学系一角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朱谦之等先后在这里执教。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1937年,由于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哲学系随校内迁,在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的相关科系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抗战胜利后,1946年北大复校,哲学系也随校北上,恢复为北大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1978年,心理学专业从哲学系分出,独立成为心理学系。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系在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科门类逐步完备,教师配备渐趋合理,图书资料也日益丰富。1994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95年9月宗教学由原来与哲学、逻辑学并列的专业独立成系。按照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宗教学系与哲学系联体运作,以求协力发展。

目前,哲学系拥有2个本科专业:哲学、逻辑学;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6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3个全国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11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毛泽东哲学思想(现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一个和系结合的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一个挂靠的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三个虚体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现有教师69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27人,讲师10人。学生人数为:本科生123人,硕士生95人,博士生50人,留学生23人。哲学系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期刊150余种。

80多年来,哲学系共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冯友兰、张申府、朱自清、顾颉刚、王浩这样的大学者,也有邓中夏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各行各业的大批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哲学系的教师写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工作表明,北京大学哲学系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将在21世纪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 课程简介

课程

为了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近年来实行了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强化哲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淡化专业,扩大知识面,着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了加强基础,北大哲学系开设了哲学原理、哲学史原著、应用哲学、科学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思维方法等七个方向的系列课程,宗教学系也开设了宗教经典、宗教史、宗教社会学、宗教学理论等新课。这些课程加强了经典和哲学原著的阅读以及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训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外语。在素质教育方面,北大哲学系和中文系、历史系共同开办了文科试验班,培养具有全面的文科基础知识的人才;此外还开办哲学辅修专业,吸收外专业学生学哲学;并且承担了全校素质教育课的哲学类课程。

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现已初见成效。两系每年都有3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哲学各专业的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50%以上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其中有些考上辅修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也有很好的表现。有些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反映说,由于在北大哲学系学过的课程与国际接轨,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国外研究生课程。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也受到热烈欢迎,有时选课人数达到三百多人,超过了北大最大教室的容量。有些外专业的学生,包括热门专业,如经济学、计算机、光缆通讯专业的学生听了哲学素质教育课以后,也积极报考哲学系的研究生。

§ 中国哲学史课程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课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哲学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学哲学门,成立于1912年,两年之后开始招生,课程以中国哲学为主。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沿用的仍然是旧的经学观念,哲学和历史的意义都比较缺乏。几年之后,胡适到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在西方历史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基本思路。

20年代后期,冯友兰也曾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讲义构成了后来印行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冯友兰、张岱年、汤用彤、朱伯昆、任继愈等都集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新的环境之下,中国哲学史课程也开始重新设计,冯友兰、张岱年等开出了在新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哲学史课程。50年代,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发表于《新建设》杂志,很长时间内成为全国大学讲授该课程的参照体系。60年代,由任继愈主编,北大哲学系学者为主,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哲学史》(全四册)。在张岱年主持下,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也编注了《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全8册)。冯友兰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并撰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先秦和两汉部分。1972年,由汤一介先生主持,中国哲学史组编写了《中国哲学史》教材讨论稿(上、下),以及《中国哲学史资料辑要》。70年代后期,在楼宇烈主持下,全面修改《中国哲学史》讨论稿,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名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同时,由朱伯昆负责,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还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中国哲学史》再次全面修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中国哲学史课程是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线索,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哲学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理论思维发展的历史,所以课程内容的设计,以有效地反映这一主题为目的。我们以哲学问题为基本的框架,如宇宙论、知识论等,以概念、命题为基本的对象,通过清晰地讲授,力图揭示中国哲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就课程内容的设计而言,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受到僵化教条的影响,显得有些生硬。同时也存在着不加分析地用西方哲学问题取代中国哲学问题的情形,妨碍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正确理解。近20年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对于中国哲学精神和特点的把握。我们把这些研究的进展体现到教学内容的改变之中,比较注重对中国哲学自身特点的理解和体会。力图重建中国哲学自己的问题,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概念范畴系统。这当然不是排斥西方哲学的模式,事实上,我们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经常注意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以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中国哲学本身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既是理论思维的锻炼过程,又是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在讲授中,我们针对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特别注意把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儒家,就是一个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学派,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于人的本质的一种理解。对于中国哲学来说,学问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哲学主张和生活是一致的,我们也很注意介绍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式生活。所以中国哲学的学习经常会引起学生的某种亲切感,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近,并有意识地在生活实践哲学道理。我们有时候会组织学生参观和哲学家有关的遗迹,在怀古之中加深对中国哲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 基本任务

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层出不穷的需求。为此,哲学系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些复合型人才包括“PPE”,[哲学(Philosophy)、政治学(Politics)和经济学(Economics)的缩写],“PPP”[哲学、心理学(Psychology)和生理学(Physiology)的缩写],“PP”[哲学和物理学(Physics)的缩写], “MPL”[数学(Mathematics)和哲学、逻辑(Logic)的缩写],“PR”[哲学和宗教学(Religious Studies)的缩写,“PML”[哲学与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的缩写],以及Classics(在本国号称国学,在外国被称为古典学),等等。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同样热情欢迎有志于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考生加入哲学系的行列。

§ 图书馆

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料室始于1952年,最初是由容汝熀老师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负责资料工作。图书室内收藏和保管的主要是外文期刊。汤侠声老师做翻译,辛文荣和容汝熀两位老师主要任务是整理苏联专家的讲课稿,发给学生做教材。

1959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黄楠森先生到资料室工作。黄楠森先生和辛文荣老师担任资料室副主任。汤侠生、颜品忠、王宪睿、岳峰四位老师为翻译人员。随后由黄楠森负责将系里的图书和资料合在一起,成立了编译资料室。他们翻译和编写了《反杜林论注释》、《哲学笔记注释》、《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自然科学》等资料。这些资料由于编写与出版早、质量好,在哲学界起了良好的作用。1961-1962年资料室的老师承担人民大学卡片发行社的中外哲学史资料卡片工作。文革前我系资料室也有保存。

为配合教学和科研,每年由黄楠森先生组织资料室老师讨论系教学计划,然后根据系教学计划制定资料室计划,资料室的计划服从服务于教学计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黄楠森先生和辛文荣老师抽调搞“社教”,直至文化大革命,编译资料室的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6年编译资料室与大图书馆合并。哲学系自己的资料存在系里,所有图书和期刊归大图书馆所有,资料人员也归大图书馆管理。1978年编译资料室又从大图书馆分回系里。原来系编译资料室合并到图书馆的图书和期刊又重新分配到系资料室。经过将近两年的清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底帐,参照图书馆规则分类、注目、排架。从教员手中追回图书840多册,购买新书2000多册,补期刊900多种,许多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期刊完整成套。随后制定和健全图书资料借阅、保管、阅览制度。

1986-1987年在资料室主任颜品忠老师的带领下,资料室办了内部刊物《哲学参考》。除了哲学系教师每人一册外,还向其他院校及与系有关的单位赠送。

学科调整带来资料室调整,1998年外国哲学所资料室与哲学系资料室合并,合并后称为哲学系资料室。这不是单独的资料室与资料室合并,而是在探索道路、积累经验,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质量与特色相结合的新事物。

现状

资料室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内设中文图书室、外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中外文现刊附设于中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座位现有32个。

哲学系资料室在校系领导、老一辈教授的热心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几代资料室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多年积累,逐步建成了以收藏哲学书刊为主的专业资料室。资料齐全、中外文杂志品种丰富,较好地保证了有关专业书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近年来,订购中文现刊171种,外文90种。哲学系资料室中外文藏书已达59522册,中外文刊12757册。其中,中外文图书目录已全部上网。在中文期刊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新青年》杂志。英文杂志多数为英、美一流的哲学理论性杂志,包括欧美著名大学及权威研究机构出版的国际哲学刊物。

资料室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已收藏电子版大藏经4种以及佛教典籍100余种,道藏1种,《圣经》和西方哲学原著光盘29种。电子阅览室还下设音像部,主要收藏佛教等宗教类音像制品,供本系师生研究参考。哲学系资料室近年开始保存本系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并将学术论文按年、按教研室装订成册,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室还收藏本系学生的学位论文,现有1489份,已制成数据库。

馆藏特色

哲学系图书馆的理念是“搜集、整理、管理、服务”,强调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整理旧书:目前已将散落在书架上的1423册线装书配上函套。

增订新刊:每年订购书刊,征求教研室主任及教师意见,既做到增加新书刊,又保持书刊延续性。

服务师生:从实际出发,调整装订时间,既保证同学论文答辩的需要,又不耽搁新学年查阅资料。

面向社会:外系、外校读者急需的书籍,若无特殊规定,可以复印。

§ 历史名人

朱自清 (1898-1948)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冯友兰(1895-1990)

冯友兰(1895-1990)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张国焘(1897-1979)

张国焘(1897-1979)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又名张特立,1897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市(今上栗县)。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49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牟宗三(1909-1995)

牟宗三(1909-1995)

宇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人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夺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张岱年

张岱年(1909- )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号宇同,河北沧县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1933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946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张岱年先生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张先生被推为会长。《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中国哲学发 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 凡》等著作。 任继愈(1926-2009 )

任继愈(1926-2009 )

任继愈(1916-2009),字又之,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42年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师,1956年晋升为教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于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其主 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老子今译》和《墨子》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