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氏
释义

§ 姓氏起源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 聚集地(迁徙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

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思明: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氏宗祠

§ 史氏宗祠

溧阳埭头史侯祠

史侯祠

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

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史公名崇,字伯勤,鲁郡济北人。他的高祖史恭迁居杜陵,成为皇室的辅佐。恭子孙担任官职的很多,蝉联不绝,声名很大。 史崇小时就意气激昂,有文武全才。出生在纷乱的时期,长大学习军事,立身清正,临战勇决,屡建奇功。在杜陵,迫降刘盆子,在昆阳,大败王寻。他虽身先士卒,有这些功绩,却推让给元帅。不逾月,被汉廷任命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食邑一万户,使他的后代,永远继承。若与长松都尉、细柳将军相较,彼此都名需一时,无愧过去的功业。 后来奸雄消灭,天下安定,皇上诏令公侯都到封地去。他到了溧阳,访求百姓的忧患,用宽简的要求对待他们,用法令启示他们,百姓不须规劝而自己遵照执行,不须威逼而自己受到感化,打猎捕鱼者互相谦让,境内桑树梓树繁茂成荫,即使卫青、霍去病、龚遂、汲黯,都不能超过。正要跟廉颇、李牧一样,刻石封山,不幸患病,在洮湖新镇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噩耗传来,船夫放下木浆,采桑女丢开竹笼,人人悲哀莫名,个个挥泪如雨。皇上颁诏封赠使持节徐兖二州刺史、司空,谧号:"壮",极尽衰荣。于是,"子民辑悦,建兹城宇,大厦耽耽,听政之所,祠堂石殿,精灵攸处,至春秋分,祭祀不阻。

隋朝末年,史族子孙到福建、浙江逃避战乱,其时,侯祠祠屋倒塌,唐朝贞观年间祭酒史仲谟加以修复。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朝议郎史有则等又加修建。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载 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唐朝会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 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碑文未译>南唐升元三年七月十五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据记载,祠前石坊,宋朝政和六年,知县郑骧题写"灵济公神道祠"。后面的"海岳堂",朱熹题写匾额,堂后就是史侯墓,围墙周长四百丈。高原大林,俯瞰洮湖。其中许多祠屋、楼亭、古迹之类屡经变迁,而今止有遗迹尚存(注:现尚存仪门、汲古井、进士树、祖侯墓旁之松柏、宋建"灵雨坊"石柱四柱,镌有大篆坊联一对,清晰可辨,成为弥足珍贵之遗迹)。

§ 史氏八行垂训

孝、友、睦、姻、 任、恤、中、和。

§ 史氏皇祖十戒训

力戒不孝不悌、不睦宗党、 不尚节俭、赌博、奸盗、嗜酒、行凶、 误入优隶、出入衙门、不完国课。

§ 史氏家训

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 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