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密度波理论 |
释义 | § 密度波理论 § 正文 说明星系旋涡结构的一种理论。旋涡结构是旋涡星系的主要形态特征,但是,在星系自转时,内部角速度比外部角速度大,旋臂应该越缠越紧。据计算,在星系年龄内,旋臂应该完全缠绕在一起,然而观测所见并非如此。有人认为维持旋涡结构的力量是星际磁场,但磁场实际强度不足以维持这种结构。1942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提出密度波观念;1964年以来,美籍科学家林家翘建立了系统的密度波理论。密度波理论认为,恒星在绕中心旋转时,绕转的速度和空间密度都是波动变化的。运动慢则恒星密集,反之则稀疏,因而空间密度也呈现波动变化。这种波既绕中心环行传播,同时又沿半径方向传播,因而密度极大的波峰呈旋涡状分布,从而形成旋臂。恒星进入旋臂后因为恒星密集和引力场加强而减慢速度;反过来,速度减慢使恒星“拥挤”一起,密度增大,引力场加强,因而使这种状况得以自行维持。密度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旋臂中的星不是一成不变的,恒星有进有出,川流不息,而旋臂图案却保持不变,旋臂不会缠卷起来。根据林家翘的密度波理论模式,从星系应该遵循的引力场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得出准稳定的旋涡密度波解,说明了许多观测事实。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旋涡结构的本质和能够维持的原因,但是关于旋臂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书目 K. Rohlfs ,Lectures on Density Wave Theory, Springer Verlag, Berlin,1977.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