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叔孙姓
释义

§ 姓氏源流

叔孙(Shū sūn 叔孙)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叔牙之后,以排行为氏。据《姓谱》载,春秋时鲁桓公的第三子叔牙,名牙,排行叔,死后溢僖,亦称公子牙、僖叔,其子立为叔孙氏。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其后人遂以叔孙为姓,称为叔孙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

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拓跋族有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据《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

§ 迁徙分布

(缺)叔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称为“三桓”。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发生了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乘机发展势力,各自在封邑筑城,从此,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随着三桓势力的发展,到公元前562年,“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家各统辖一军,并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进行变革。季孙氏的变革比较彻底,力量也最强。公元前537年,三家进一步变三军为二军,实行“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独掌一军,叔孙、孟孙各取一分,合掌一军。三家都在统辖区推行征税的办法,国君的费用只能靠三家和一些旧贵族纳贡维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进攻季孙氏的据点费城,三家组织反击,鲁昭公吓得逃往齐、晋。昭公最后死于国外。以后的哀公也遭到同样的下场。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虽然鲁君还保持名义上的国君地位,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以季孙氏为首的三家之手。但鲁国的斗争是在公族内部进行的,不免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余略)。

§ 历史名人

叔孙通:又名何,薛(今山东省滕县)人,秦汉之际著名儒者。名载,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秦二世召问博士诸儒对策,叔孙通察颜观色的应对,不仅使他得免于咎,而且还获惕帛、衣并正式拜为博士。刚被封为博士的叔孙通,带着一帮弟子逃离秦都,归薛,投靠项羽叔侄。以后叔孙通又投奔刘邦,知刘邦恶儒者衣冠,叔孙通改服楚式短衣,刘邦很高兴,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刘邦称帝后,叔孙通又进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为其制定朝仪,一改群臣在宫殿上的粗野行径,使刘邦真正体验到做夫子的威风,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们誉为“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以后又迁升太子太傅,劝阻了刘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汉惠帝继位,制定宗庙的仪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叔孙豹: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叔孙得臣:春秋时鲁国大夫,善骑射。曾跟随鲁文公出使晋国。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宣伯命名为侨如,以彰己功。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但古人在喜事面前,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 宗祠通用对联

叔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习仪而尊汉主;

败狄而获侨如。

——佚名撰叔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薛县人叔孙通,在秦代曾为博士。秦末,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为博士。汉朝建立后,他与诸生共同制定朝中礼仪制度,后任太子太傅。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得臣,曾跟随文公出使晋国,又曾在咸打败狄人,俘获长狄侨如。

§ 典故与趣事

叔孙通的智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胡亥立刻召见博士和儒生。大部分儒生认为是造反,只有他一人说是盗贼,胡亥大喜,把认为是造反的人都押入监狱,却把他封为博士。随即,他逃出咸阳,投奔项梁、项羽,后又追随了刘邦。

他是儒者,穿的是儒服,刘邦最烦儒生。他知道刘邦是楚人,就换上了楚地式样的短衣,刘邦很赞赏。当时,战争形势正紧,他明白刘邦最喜欢武将,就向刘邦推荐了一些当过盗贼的壮士,刘邦非常满意,封他为博士。为此,他的百余名弟子私下骂他只知介绍江洋大盗,却不举荐自己的弟子,枉为一代名儒。他听后说:“汉王正在夺天下,你们能打仗吗?我要先举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你们好好等着,我忘不了你们。”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大臣们大都是粗野武夫,在朝堂上大喊大叫,不成体统。他明白,机会终于来了,就向刘邦建议说应该建立一套朝廷的仪式制度,以规范大臣们的言行、树立皇帝的权威,请求让自己的儒生弟子们一起制定上朝仪式。刘邦完全应允。经过紧张的排练,新的朝仪正式启用,威严的朝仪使得大臣们变得规规矩矩,连大气都不敢出。刘邦龙颜大悦,好不得意,封他为太常。他说弟子们与他一起排练了朝仪,希望也能封他们为官,刘邦都封为郎。弟子们皆大欢喜地说,先生真是圣人,懂得什么是当今最重要的事务。

他,就是有名的叔孙通。

叔孙通是聪明的。作为一名儒者,叔孙通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并没有硬性坚持自己的儒生形象,而是机智变通,暂时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为了寻求脱身之计,他当面说秦二世的好话;为了得到刘邦的信任,他穿楚衣迎合;战争频繁,自己的学问和学生暂时没用,就向刘邦推荐合适的军人。但是,叔孙通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儒者本色,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念和学识,当他发现刘邦对礼仪有了需要时,及时提出建议,奠定了汉朝的礼仪制度。他的做法可称为“曲线救国”。

在现实面前,硬碰硬顶、不懂得变通是注定要失败的。叔孙通如果在秦二世面前坚持真话,恐怕当时就被下狱而性命堪忧;如果在跟随刘邦后坚持自称儒生,不是被赶走,就是会被闲置一边;如果在楚汉之争胜负未卜之时就提出要制定礼仪,那肯定要碰上一鼻子灰。一旦时机成熟,马上摆出儒生本色,提出儒者建议,叔孙通凭着自己的智慧,终于实现了自己和弟子们的价值。

这些看来简单的道理,在知识分子中并不是人人都明白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