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
释义

§ 简介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现有(指2009年)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到美国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据《高教年鉴》报道,2005年北大是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榜首。

校风

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长以前,官气较重,因为自国子监、科举制度被取消后,很多人都以北大(京师大学堂)为科举的替代品,以此为仕途捷径。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使北大呈现了完全崭新的气息。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时代以来,一直注重科学研究,是中国科学研究重地,科学氛围浓厚。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而成为中国的学术中心,乃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民主”、“科学”也成为与北大密切相关的词汇。这样的历史经过积淀形成了一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国传统,北大师生也不断的为这样的理想而奋斗并付诸实践。

校园

北京大学原校区在北京市中心的沙滩(即北京大学红楼)一带。1952年院校调整后迁入现校园燕园,也就是被解散的燕京大学校园。校区北临圆明园,南靠北四环,处在中关村地带的北部,周边高校众多,例如东北边的清华大学、东南边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边的中国农业大学,南边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

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东南部的教学区,西南部的宿舍区,中北部的未名湖区。未名湖风景优美,湖东南角伫立著博雅塔。湖畔周围、西侧一直到西门的区域绿荫葱葱,包括第一、二体育馆在内的建筑都保留了传统中式特色(以南阁、北阁为代表)。

§ 历史沿革

任北大校长时的蔡元培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 校训

由于复杂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北京大学并无官方确认的正式校训。最早关于北京大学校训的记载始于西南联大时期。1938年10月16日,西南联大常委会根据当时教育部的要求制定西南联大校训、校歌。委员会依据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训为基础,讨论联大校训。

“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文字首次见于档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中庸》第十九章)委员会后确立“刚毅坚卓”为西南联大校训。因建国后院系调整而并入北大的燕京大学,其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广为流传而被误认为是北京大学校训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际上是指北京大学的校风,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则是北京大学的学风。

§ 校歌

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校歌有两首,均为吴梅所作。1917年12月17日,在北大20周年纪念演说会会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吴梅(瞿安)所作的北大20周年纪念歌《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同时吴梅又写了一首北大校歌:

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但事实上这两首歌并未被承认为正式校歌。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开第一次评议会,评议会议决后,1921年11月11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第889号刊登了《校长布告》有关规定:“本校二十周年纪念会歌,不能作为本校校歌。”,“本校暂不制校歌。 ”

《西南联大校歌》由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这首歌在联大师其广为流传,至今相关校友集会仍要演唱此曲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后所作的《燕园情》(词周保平,曲孟卫东)被普遍认为是今天的北大校歌,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只是作为代校歌而存在,也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在现今每年开学典礼上,新生要学唱《燕园情》,而且在一些大型活动甚至是毕业典礼中,学生们仍然会一同合唱《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 学术地位

1)北京大学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等校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大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尤其以“北大清华”并称。

2)在国外所作的有关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曾获评为澳、亚地区最佳大学,名列世界第十四,比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及东京大学等更高;更是国内第一。

3)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南京大学第2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3位,复旦大学第4位,清华大学第5位,兰州大学第6位,南开大学第7位,山东大学第8位,武汉大学第9位,吉林大学第10位。

4)在学术期刊方面,北京大学所发行的部份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5)2006年度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制作的世界500大学排名第14名,亚洲高校第1名。

6)2007年度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制作的世界500大学排名第36名,中国内地高校第1名。(其中Arts & Humanities:18名、Natural Sciences:15名 、Engineering & IT:36名、Social Sciences:23名、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18名)。

7)2008年度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制作的世界500大学排名第50名,中国内地高校第1名。(其中Arts & Humanities:23名、Natural Sciences:18名 、Engineering & IT:38名、Social Sciences:24名、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19名)。

8)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跻身世界50强,中国内地高校第1名。

9)2009年西班牙教育部以论文发表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等指标进行世界500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排名第104名,中国内地高校第1名。

10)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跻身世界50强,中国内地高校第1名。

§ 教育体系

系别

心理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宗教学系)

社会学系

信息管理系

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汇丰商学院

经济学院

光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教育学院

物理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首都发展研究院

元培学院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原软件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应用文理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考古文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护理学院

药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临床肿瘤学院

第六临床医学院

第七临床医学院

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所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日尔曼研究中心

立法学研究中心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

东南亚学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

韩国学研究中心

东方学研究院

国学研究院

知识产权研究院

人口研究所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微电子学研究所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教育经济研究所

外国哲学研究所

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应用化学

软件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核技术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医学物理和工程实验室

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

量子信息与测量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水沙科学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神经科学

分子心血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流行病学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

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第四纪年代测定技术

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

暴雨检测与预报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

核物理与核技术

国家级实验室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精神卫生学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肾脏疾病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神经科学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医学免疫学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生育健康卫生部开放实验室

§ 学生社团

北京大学爱心社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相当部分的北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具有极高的热情。每年新生入学时,许多社团都在三角地招新,号称“百团大战”。北京大学的社团分布较为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历史较长的社团一般都具有学术研究的性质,而新近成立的社团则往往比较靠近商业金融等领域,更偏实用,凸显了自1978年以来北京大学整体环境的变化。

香港文化会:是代表香港学生的社团,所以也有被称为香港学生学生会,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务院承认的香港学生代表社团。本年度的会长为鈡佳霖。

北京大学爱心社: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山鹰社: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

北京大学戏剧社:(1994年-至今)

自行车协会:(1995年—至今),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学友经济研究社:(1978年-至今)

元火漫画协会: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北京大学街舞风雷社: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校园文化

景观

燕园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燕园,逐渐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其中勺园为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创建,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

而淑春园则位于现今的未名湖一带,是由清代的和坤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在其周围有恭亲王奕的朗润园、醇亲王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这些古园历经沧桑,或随同圆明园一起付之帝国主义列强之火,或被军阀侵占变卖,不少已经夷为平地。只有淑春园、朗润园、鸣鹤园、承泽园尚能幸存,它们和翼然亭(校景亭)、75、76、79号宅院、未名湖畔之花神庙、石舫以及相当数量的古树,共同成为校园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物。

“一塔湖图”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湖是未名湖,塔是博雅塔。虽然博雅塔并非燕园古建筑中的一员,但是它古朴秀丽的造型为未名湖平添几分风采,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影时的必选景致了。这座塔建于1924年,当时在此位置打了一口深水井,为了供水,需要建造一座水塔。因为周围都被中国古典建筑所环绕,于是人们仿照通州燃灯塔建造了这座中国古塔式水塔。由于主要建造经费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因此被命名为“博雅塔”。

建筑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为近代著名学府一原燕京大学旧址,原燕京大学以明代名园“勺园”故址为中心兴建校舍,于1920年开工,1926年建成,是近代仿古建筑的优秀作品。该建筑群以未名湖为中心,呈四周分布。主要建筑有校门、办公楼、图书馆、外文楼、体育馆、南北阁1-6院、岛亭、水塔和男女生宿舍等,全部为清宫式建筑风格。建筑大分散,小集中,主轴线为东西向。各群组大都为三合院式,总体布局合理,局部尺度适宜,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紧凑。建筑物多为二、三层,主要建筑用灰瓦红柱,石造台阶,浅色墙面,檐下有斗拱梁枋,施以彩画;次要建筑取民居园林形式,湖边水塔为八角密檐式。园内尚留一些明清旧园遗物,也有从圆明园遗址搬来的石刻小品。现未名湖区仍保持初建时的原貌。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五四时期李大钊为馆长。1919年,毛泽东经在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介绍,在此任助理员,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图书馆随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址,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吸收了部分其他单位的馆藏,形成以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舍为中心的格局。1975年,在校园中心地带建成一座新的图书馆,成为当时中国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图书馆。馆名由邓小平题词。

1998年5月4日,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捐建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1998年新馆于於1975年馆的东边。图书馆於1999年启用UNICORN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现已达530余万册,居国内高校图书馆之首,现收藏中文现刊4045种,外文现刊3167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14000余种,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60个。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珍稀品种和版本数千种,在全国图书馆中居第三位。现藏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中国前列,中国高校之首。

§ 领导机构

党委书记:  闵维方

校长: 周其凤

常务副书记: 张彦

常务副校长: 吴志攀  柯杨

党委副书记: 杨河  于鸿君  敖英芳

副校长: 张彦(兼)  鞠传进  海闻   刘伟  李岩松  王恩哥

纪委书记: 于鸿君(兼)

秘书长: 杨开忠

总会计师: 闫敏

研究生院院长: 陈十一

校长助理:史守旭  张维迎  李晓明  朱星  李强 张宝岭  邓娅  程 旭  黄桂田   马化祥

党委常委: 闵维方  周其凤  张彦  吴志攀  柯杨  杨河  于鸿君  敖英芳  鞠传进  刘伟  李岩松  王恩哥

§ 师资队伍

院 士

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5人

数学物理学部

姜伯驹 张恭庆 陈佳洱 甘子钊 文  兰 杨应昌

丁伟岳 陈建生 田  刚 赵光达 徐至展 李政道

苏肇冰 张焕乔 解思深 王诗宬 贺贤土 霍裕平

周又元 王恩哥

化学部

唐有祺  徐光宪 张  滂 黎  乐民 刘元方   周其凤    王  夔   张礼和   黄春辉   高  松   吴云东

地学部

侯仁之 赵柏林 涂传诒 陈运泰 童庆禧 马宗晋  叶大年 张弥曼 秦大河 陶  澍

信息技术科学部

杨芙清 王阳元 秦国刚 黄  琳 李启虎 陆汝钤

技术科学部

叶恒强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翟中和 韩济生 韩启德 许智宏 朱作言 方精云  童坦君 赵进东 蒋有绪 尚永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 唐孝炎 郭应禄 沈渔邨 庄  辉 何新贵  王陇德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姜伯驹 张恭庆 许智宏 朱作言 陈佳洱 陈运泰

苏肇冰 林毅夫 文  兰 韩启德 徐至展 解思深

涂传诒 方精云 王恩哥 赵进东

§ 精品课程

数学科学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线性代数 冯荣权 2008 网络 理学 数学类

2 概率论 陈大岳 2008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3 几何学及其习题 莫小欢 2007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4 数学分析 彭立中 2007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5 数理统计 何书元 2006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6 高等代数 赵春来 2004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物理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力学 舒幼生 2008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2 量子力学 程檀生 2008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3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 叶沿林 2007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4 近代物理实验 吴思诚 2007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5 普通物理实验 段家忯 2006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6 光学 钟锡华 2005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7 数学物理方法 吴崇试 2004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8 大气探测学 刘树华 2003 本科 理学 大气科学类

9 电磁学 赵凯华 2003 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普通和无机化学 姚光庆 2004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2 分析化学 李克安 2003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生命科学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基础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2006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

2 生物化学 昌增益 2005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

3 动物生物学 许崇任 2004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

4 细胞生物学 丁明孝 2003 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类

城市与环境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环境科学 朱彤 2010 本科 理学 环境科学类

2 自然地理学 陈效逑 2009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

3 中国历史地理 韩茂莉 2008 本科 文化素质教育类 文化素质教育类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邬伦 2006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

2 遥感概论 秦其明 2005 本科 理学 地理科学类

心理学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生理心理学 韩世辉 2010 本科 理学 心理学类

2 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 2006 本科 理学 心理学类

3 实验心理学 朱滢 2004 本科 理学 心理学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软件工程 王立福 2010 本科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2 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 刘新元 2009 本科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3 计算概论 代亚飞 2008 本科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4 数据结构 张铭 2008 本科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5 离散数学 屈婉玲 2005 本科 理学 数学类

工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弹性力学 王敏中 2004 本科 理学 力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影视批评 戴锦华 2010 网络 文学 艺术类

2 理论语言学系列 陈保亚 2009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3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 商金林 2008 网络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4 中国当代文学 洪子诚 2006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5 中国古代文学 袁行霈 2006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6 古代汉语 蒋绍愚 2005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7 中国现代文学 温儒敏 2005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8 现代汉语 陆俭明 2003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邓小南 2007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2 西方文明史导论 朱孝远 2006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3 世界近代史 高毅 2004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4 中国古代史(上) 阎步克 2003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考古文博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田野考古实习 张弛 2009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哲学宗教学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中国哲学史 李中华 2005 本科 哲学 哲学类

2 哲学导论 张世英 2004 本科 哲学 哲学类

外国语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大学英语 黄必康 2005 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艺术概论 彭吉象 2005 本科 文学 艺术类

国际关系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国际政治经济学 王正毅 2008 本科 法学 政治学类

2 近代国际关系史 袁明 2004 本科 法学 政治学类

经济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财政学 刘怡 2009 网络 经济学 经济学类

2 微观经济学 刘文忻 2007 网络 经济学 经济学类

3 保险学原理 孙祁祥 2007 本科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光华管理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博弈与社会 张维迎 2009 本科 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类

2 微观经济学 于鸿君 2007 本科 经济学 管理学类

法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刑法 陈兴良 2006 本科 法学 法学类

2 法理学 朱苏力 2004 本科 法学 法学类

信息管理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图书馆学概论 吴慰慈 2005 本科 管理学 图书档案类

社会学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民族与社会 马戎 2005 本科 法学 社会学类

政府管理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行政管理学 周志忍 2010 网络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2 行政管理学 张国庆 2008 本科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3 政治学原理 王浦劬 2004 本科 法学 政治学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康沛竹 2008 本科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邓小平理论概论 陈占安 2007 网络 “两课”类 “两课”类

3 思想道德修养 祖嘉合 2006 本科 两课 两课类

4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 陈占安 2003 本科 “两课”类 “两课”类

体育教研部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大学体育 郝光安 2008 本科 教育学 体育学类

医学部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层次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儿童口腔医学 葛立宏 2010 本科 医学 口腔医学类

2 妇产科 魏丽惠 2009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马绪臣 2009 本科 医学 口腔医学类

4 流行病学 胡永华 2009 本科 医学 预防医学类

5 神经病学 樊东升 2009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6 医学微生物学 庄辉 2009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7 解剖学 周长满 2008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8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马緒臣 2008 本科 医学 口腔医学类

9 眼科学 黎晓新 2008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10 麻醉与重症医学 杨拔贤 2007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11 神经生物学 韩济生 2007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12 医学免疫学 高晓明 2007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13 口腔正畸学 周彦恒 2006 本科 医学 口腔医学类

14 外科学 祝学光 2006 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15 药物化学 徐 萍 2006 本科 医学 药学类

16 病理生理学 吴立玲 2004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17 病理学 顾江 2004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18 人体生理学 范少光 2003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19 生物化学 贾弘禔 2003 本科 医学 基础医学类

§ 历任校长

清朝京师大学堂时期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柯劭愍(1910年9月—1911年11月)

劳乃宣(1911年11月—1912年2月)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凤(2008年11月—)

§ 科研成就

北京大学是学术的圣殿,是科学家与学者的摇篮。从“新人口论”的提出,到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从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到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到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开辟的是一条奋进之路。2000年,北大纳米中心“长江学者”彭练矛研究组发现了0.33 nm级别的单壁碳纳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学家所给出的理论极限。这一成果与北大承担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一起,双双入选 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两项成果入选的学校。

§ 历史名人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适 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茅 盾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著有《茅盾文集》10卷集等,并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马寅初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著名的《新人口论》中, 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马寅初  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13年始,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革命”。

刘半农  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 著名校友

当选院士

田刚

北京大学的数学科学学院田刚、王诗宬教授、物理学院教授赵光达、秦国刚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春辉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教授、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工学院黄琳教授、医学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周又元、汪承灏、叶朝辉、石耀霖、王颖、高玉臣、刘宝镛、夏建白、邝宇平、解思深、陆埮、郑有炓、陈创天、计亮年、陆大道 、吴养洁、王鼎盛、陈和生和吕达仁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医学部庄辉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院长何新贵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冯培德、唐希灿、孙承纬、龚知本、李连达、刘昌孝、 刘韵洁、丁一汇和陈君石等9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校友杨伟涛(化学系82届)、李东琦(物理系85届)、沈群(物理系81届)、曾晓成(84届)、李晖(物理系90届)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北大校友共12人荣膺此衔,列大陆各校毕业生之冠。

北大64届校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和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Fellow,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UK),以表彰他对机械工程专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国内获奖

黄昆1941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时留影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45届硕士黄昆院士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地质系42届校友刘东生院士获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40届校友叶笃正院士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加上2000年获奖得吴文俊院士(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至今为止北大校友共五次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共九位)。

北大地质地理系69届校友、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与另外两位合作者分享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两项。北大技术物理系85届校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领衔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三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荣获2005年度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为北大继徐光宪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全国高校仅6位)。北大化学系45届校友邹承鲁院士和吴征镒院士(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迄今为止的23位成就奖(01-05年间仅4项)得主中有北大校友12位。

北大校友朱建士(数力系58届)获得2002年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校友范滇元(62届)、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获得2004年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管理、承办,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此前,北大校友张宗祜(地质系48届)、王寿云(数力系60届)、金国藩(工学院50届)曾荣膺此奖。

国外获奖/受勋

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院士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大奖——“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机构。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是授予那些为世界带来新知识、拥有杰出贡献的国家地理学会基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鼎汉(55届东语系)2001年获得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亲自颁发的代表印地语研究最高成就的奖项--乔治o格里森奖。北大医学院50届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获得2001年“第十二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学术会议”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这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他是迄今(截止2009年)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神经外科医生。

北京大学人类学蔡华教授被法国科学院授予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以表彰他在人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法语国家大奖”是由法国、加拿大、摩洛哥等法语国家共同设立的一个奖项,表彰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用法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学者。蔡华教授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颁发的全美景观设计年度最高奖:设计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的公共环境类城市环境艺术优秀奖,2004年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联合颁发的“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 荣誉

2011年1月17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其中,北京大学连续4年问鼎“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1]

2011年5月23日,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2011亚洲大学名最佳大学排行榜,排名第13。[2]

§ 北京大学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委托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沿用至今。[3]

§ 校园风光

办公楼(1) 办公楼(2) 图书馆   草坪  大讲堂   档案馆

第三教学楼(1)   第三教学楼(1)   考古博物馆   民主楼   南北阁   南北阁(2)

§ 北京大学图书馆

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图书馆。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北大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宏大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到2009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此外,还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名人捐赠等特色收藏。近年来大量引进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在内已超过二百万种,深受读者欢迎。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毛泽东、李大钊、章士钊、顾颉刚、袁同礼、向达等名人学者曾在图书馆工作,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校长留下了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佳话。他们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90周年馆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到图书馆看望北大学子、与工作人员和读者亲切交谈。  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10,200平方米,阅览座位1,000余个;现有藏书43万余册,以生物学、医学、卫生学和医药类为主;中外文期刊近4,000种。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2005年西楼改造工程完成,馆舍面貌焕然一新。图书馆由总馆、30余个分馆、储存馆组成,总面积约90,000平米,其中,总馆面积约53,0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2009年建成国内首例远程储存图书馆面积近5,000平米。馆舍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兼收并蓄 传承文明 创新服务 和谐发展”,坚持“以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以数字图书馆门户为窗口,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书刊借阅、信息与课题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用户培训、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源、学科馆员、软件应用支持等服务,成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2000年与校内其它单位联合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 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数据模型、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数字图书馆门户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开始大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加强学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文献资源的最佳利用,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在全面建设总-分馆体制下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以“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为思路,在全校实现自动化系统、文献建设、读者服务、资源数字化、业务培训的统一协调,形成由总馆、学科分馆、院系分馆组成的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2008年北京大学公布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为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校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09年底, 已经有30多个院系图书馆成为分馆,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已初具规模。  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努力为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积极参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并逐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管理中心和全国文理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管理中心和全国中心、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大学图书馆学报》 编辑部等机构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以雄伟壮观的建筑跻身北京大学著名的“一塔湖图”三景,更以博大精深的丰富馆藏、深厚绵长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知识的追求者。多少大师在这里读书思索,无数学子在这里徜徉书海,她见证了名师的学术辉煌,传承着北大的学术命脉,已成为北大人心中的知识圣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