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化成寺 |
释义 | § 简介 化成寺寺院于1999年重修,为仿明清建筑群,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化成寺依山傍水,秀江河绕寺而过,“化成晚钟”被列入“宜春八景”之一。寺院主体建筑分建于上下岩,以石级相连,下岩目前仅建大雄宝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观音亭、卧佛亭、法堂、云水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卧佛及十八罗汉为缅甸所赠。唐宰相李德裕任袁州长史时曾寄寓于此,寺内有“李卫公读书处”等石刻,寺周有历代文人吟咏化成胜景的摩岩石刻及“青莲古洞”遗迹。 居住在宜春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化成岩的。它是城市西北角的一座小山,其山石峋嶙、树木翁郁,更兼山中有一座化成禅寺,便成为宜春一景了。千百年来,游人香客频频来顾,此化成寺 地也就声名远播,于今益盛了。化成山腰古寺名开化寺,现尚存,当然是经过翻新改建的更高大端庄的禅寺。过去,山下还有惠民寺,遥相呼应。千百年来,这里曾经是“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暮钟何处起,明月满禅关。”到清代,化成晚钟却因入耳而成风景,足见那山间水边,悠悠而起的薄暮钟声是如何招人遐思,动人玄想。 § 历史 化成寺据史料记载,明时曾有一尼在此修行,俗姓钱,名素琴。出身仕宦人家,因父辈获罪,竟沦为歌妓,辗转来到宜春。有“满街香”之名,后因情场角逐失意,忏悔出家。自号达禅,喜诗词书画,曾手绘“新篁滴翠图”立轴一幅,悬于寺壁,上题句云:“借来千点湘妃泪,写就新篁竹数枝。”透出其悲怆痛苦的内心世界。萍乡宝积寺方丈来宜春,曾在寺殿后墙嵌石书联一幅感念这位才貌双绝的尼姑,云:“化度忆前游,数月依栖,每听鸾音开我达;成全思此日,三坛说法,敢希龙女证心禅。”联语句尾,嵌入“达禅”二字,并镌款云:“达禅大士净修化成古寺,一心苦行,超人信仰,年近七十矣。” 1985年后,化成古寺经政府多次重修,尤以上世纪90年代末之重修工程,浩大壮观,新建的寺庙高达四层,红墙黄瓦,面对秀水,背依岩体,雄踞山腰,甚为壮观。江西省佛教协会又分派僧侣十数众来寺主持佛事,古寺香火更盛了。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朝众踊跃。尤其是旧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个传说中的观音纪念日,更是人流络绎不绝,寺门内外摩肩接撞,烛光照天,鞭炮成堆(集中燃放),盛况恐为历史上远所不及。 进入二十一世纪,化成岩风景区又有了新的规划,其重头戏是在化成寺脚下新建一座大雄宝殿,围绕此宝殿还有一系列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新的佛教旅游风景区。 § 成因 化成寺 化成寺的来龙去脉原有碑记详细记载,立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大殿的东檐下,有一块长宽约0.7米正方形的关于大殿建设的小碑;再东侧原僧舍的廊下坐北向南还有两通约三米高的大碑,可能是关于整个寺院历史的。我上学时这一碑还完好的存在着,可惜那时我没有能力,也不知道其要害性,看了那么一大片黑鸦鸦的文字,没有形象性的画面,还对其有所反感。当时的校长兼老师由懋德还用其原始的水印方法--对碑上洒上墨水,再把纸贴上去对其进行过拓印,我当时虽然不懂拓印方法,但对他这种不正确的方法从内心深处有些嘲笑,当然他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一直在外奔波,为家庭生活和个人的生存,虽也曾有对化成寺历史考证的念头,但根本无法顾及。近年来也曾有过调查,但没有认真追根问底,等后来再问,年龄稍大的一些知道这一方面情况的人,大部分都已去世,或者已记忆力不济已提供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资料了。再找当时庙内的石碑,也已不其去向踪迹。所以,1998年始作此文时,还只能是依靠一些零星资料作一些推测。但1999年清明再回家时,访问炭渣坡佛堂的兰姨后,她又作了一些补充,当然就详实了许多。为了在化成寺原址再能找到一些可能的痕迹,午饭后我又去化成寺,这次我终于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收获。 原因在于他初到这里时,一点小学的课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仕途受到挫折的他,对于其他事并没有心情,剩下的时间就是玩,于是阅读校内的碑记就成了重要的内容。这时他年轻力强,精力旺盛,记忆力很好。因而关于化成寺许多记忆应当是十分准确的。 这次他明确地告诉我,化成寺成立于明朝成化年间。依据是大殿东侧的那一块石碑,其上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兴镇的龙泉寺也是由这里分迁出去的,其他的已记不得许多了。他谈的分迁一说与蒲城县志所记龙泉寺早建于随、金、唐有所差别,倒是兴镇龙泉寺清同治时曾‘三神之庙俱成焦土’,后来龙泉寺又新建筑,这就可能由化成寺分迁一部分人,碑上所记分迁大概就是指的这一回事。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只能粗略作此推测以作暂论。化成寺化成寺最初何故选址于此,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寺名“化成寺”和其距化木村最近以及布局来看,该是因化木村人而建立的。这可以由其布局--背靠以化木村为陪衬的九龙原,面对开阔的内府滩,东临以炭渣沟为龙脉的水道,符合背靠高山,气吞水淼的原则,可谓“精心设计,匠心独到”了。 与此有关而应该提到的是,在与此不远的炭渣坡沟口,不知何年何月开始,坐北向南曾有过一尊石碉的坐式佛像,约一米多高。能有石像,当然最初是有庙宇的,而且是不会草草无华的。只是到了我一代,已不知庙院已损坏了多少年,所剩的石佛经过长久的风吹雨淋,也已损坏得眉目不清,满身伤痕了。由于庙舍早已毁坏得痕迹全无,其历史也无法可考。但从佛像的大小可以看出当年的寺庙建筑是有一定规模的。年代也肯定早于化成寺,因为石碉多兴盛于唐代。从其位置来看,当是为了镇慑沟内不祥邪气,为行人提供祥瑞和方便所设。事实上我上学时炭渣坡沟内就出过人命,一个人被打死在沟内,我们还看去过。详见附录二。 炭渣坡沟虽然阴气太盛,不过沟口就在村边,阳气还是盛的,佛堂就在这里还施舍过开水,所以这里也叫施汤处。旧社会这一类建筑很多,大多为远离村舍的一处孤灵灵建筑,例如,当年我们去兴镇时路过的余村的汤房就是这类建筑,距村子约有二百多米。不过我见到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仅残余的土垣外边还有一块碉有‘施汤处’三个字的石碑还依希可辨。在外处我还见过仅有一个碑楼的这一类设施,上边只刻了孤灵灵地‘施汤处’三字。 炭渣坡沟口的这一尊佛,即如当年初建时气势不凡,但其地面大小有限,不可能建的非常宏大。于是化成寺初建时,就在其相邻的塬上开阔之地,重筑了规模宏大的化成寺建筑群。当然这也有化木村人是化成寺建筑的主要出资方的因素在内。此后这一施汤处的小庙就逐渐衰落,香火不旺,炭渣坡人无力修复,最后就房倒屋塌,土崩瓦解,只剩了这孤灵灵的一尊石像,任凭风吹雨打,成了我所见的状态。这一尊佛是炭渣坡村内的一个人,该人是外来入赘的,他最后给砸了的,这人砸佛后的一两天就得暴病死了,人们都说这是佛的报应。 § 规模格局 由于是原来的寺院建筑,无处不留下佛道痕迹,总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大部分。 1、主教室--大雄宝殿化成寺在寺院建筑中最核心的自然是大雄宝殿,我们通常简称大殿。房舍高爽,规模宏大,因而把其改为了主教室。由于要改为教室,就把其前檐原来的窗子门拆掉,在其原位置砌了约一米高的砖墙,其上简单地置以约2.5厘米宽的简易木条齿窗,用纸糊着。东边的新建校舍也作了类似的改动。关于这一类窗子我能记起的是化木村的一个大同学,在糊窗时作了一个小的暗窗,以便窥测老师不知何时突然进教室时早作应付的准备,被发现后叫去谈了话,估计受了批评。 在化成寺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座日常朝夕相处的大教室--大殿。殿内的设置和一般庙院差不多,最靠北墙的佛台上,端庄的危坐着三尊释迦矣尼等的塑像,只是改成学校时在佛台前齐刷刷垒了约有二米左右高的土坏墙。但是每尊佛像的前边都留着一个可以让人们上仰敬望的小土门,所以每尊佛的形象仍可直接看见。西边靠左的是观世音菩萨,两旁站立的是善财童子等。这一位神佛人们口头常说,也常见,所以比较熟悉。小时的记忆力也好,佛身两侧的对联至今仍有印象, 其内容是:“玉净瓶插柳枝风调雨顺,梧桐树立凤凰国泰民安。”中间的一尊神是释迦矣尼,秃头锥发,盘腿打坐,壮严肃穆,两站立的大概就是所谓‘阿难’和‘伽叶’了。最右是那一尊是地藏菩萨,这一位神比较生疏,当时老觉得比较别扭。后两位的两侧对联,是关于佛教的,哲理很深,当时没有理解,一点也记不下来。三位泥塑虽然都保持着原来的状态不变,只是已没有惜日的尊严了,周围仅有一点空间也被临时堆放的各种杂物所侵占,简直就是一个储藏室了。平时再也没有人来烧香进供了,只有每年的冬至祭示孔子时,释迦矣尼沾了位置中心的便宜,才享受了一点人间的烟火。 2、过殿化成寺改变较大的就要算过殿了,房舍虽然没有变动,但其中大多数的佛像都被搬掉了。我上学之前,见过的最大庙院就是寨子的老爷庙了,也只有两进,没有见过大型的庙院,不知过殿就是一个寺院的类似门房式的建筑。通常的格式就是前供弥勒,后供韦陀,两侧是四大天王。其中前者笑口常开,当然是迎接香客的,其余的名曰护法,实际上就是门卫。化成寺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就是由过殿改成的。有一次我进老师办公室时,见其卧室兼办公室的墙不像一般常见的麦秸泥,而是我们晒纸的石灰墙。其上还有一些水墨画,好象是一枝兰花叶子。由于在我所见过的居室中从未有过这种现象,这一异样就使我十分纳闷。这一H形建筑对着大门的前方还有一个大一点门,经常用一些木板之类的杂物封着,不知其中有什么东西。但终有一次我看清了这里面的正中夹道中,坐着一尊我很少见的男性神象,当然就不知道是一尊什么神了。一直到了最近我才从兰姨口中得知,这是一尊关云长的坐像,而且有一个特有名子--伽(qin)兰菩萨。这与一般寺院这里敬奉弥勒大有不同,何故已无法可考。 3、钟楼 寺院的东南角有一钟楼,我上学时其上的洪钟还在,可以想象当年晨钟暮鼓的寺院气氛。当化成寺改为学校后,其作用显然也就完成了。不过当时还没有现代的通信设备,五社--由化木村、寨子、尖角、太丰村和炭渣坡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举行集体活动时,如果那一村不来,就敲这钟,由其洪亮的钟声作为催促的信号。我记得有一年交夏,就是立夏或四月初一那天晚上,五社要在化成寺敲锣打鼓,点着火把--扫帚,以敬神驱邪祁求风调雨顺。在没有任何活动的农村这就是一个热闹,好动的我在村内去人不多的情况下去了。由于这时农村生活已经比较困难,好多人对此已不太重视,尤其象我们太丰村这样的小村穷村,人们大部分时间在愁吃饭,那里有这样的精神情趣,就没有人管这事,当然就没有人来。去的主要是寨子、化木地和尖角几个大村,我村去的几个人,我非大人,其他人不管这些事,也没有锣鼓,人家也不问我们,所以只是不断地敲打大钟以声音进行催促。后来实在没有人来了,大概敲了敲锣鼓草草收场。 再后来学校经费紧张,这里的大钟被学校主事由林卿砸铁给卖了。空余的钟楼就改作了更楼,四周由土坏一封闭,仅南面留了一个小门,供人出入。没有梯子,就放了一个10*15厘米见方,约三米长的木头,中间每隔50厘米横向放一个50厘米左右长的小木棒,最下端是更长一些的大木头,就是这样一个简易梯子供人上下。放假时供人看学校时住,平时有时就有学生在上睡觉。由于很难上,所以这都是大学生的事。后来我也在其上挤过一次。详见附录三。 按理无论是从建筑上的对称,还是寺院的格局来看,在钟楼对面还是应当有一个鼓楼的,不知早年状态如何,我上学地这一块地方就是我们的操场。从一般常规推测,鼓容易坏,可能早就坏了,没有这一文物牵挂,大家就没有了顾及,为了开避操场就干脆拆掉了。 4、山门化成寺化成寺的山门并不希奇,但我发现是要晚一点。大约是我上学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暑期放假之时,为了给大人办事,我去了学校。这时的学校应当是无人之时,但我在学校的门道里,见到了当时我乡文人雅士系列的化木村名人由林卿弟兄等,他们携带了几个人,在校门底下乘凉。这时我才看到平日仅开中门的学校校门,实际上只是这一组山门的中间部分。再一注意,门楣上的绘画和两侧的壁画明显地显示出了寺院的特色,连其门房的建设都有了特别的风格。这时我才联想到早在此之前,我有一次进这平时只开的中间小门后,由于是迟到,就我兄弟二人没有人干扰,回头看了一下,发现其两边还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人家的的地方。门道较宽,两边的墙上也有一些画,由于没有见过其他的庙门,没有更多的资料供我联想,对此异样在我的脑海中就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到了这时才把它们综合在了一起。 5、其他 至于各种寺院所见的戏楼,在这里则是肯定没有的,这一点还是这一次兰姨告诉我的。据说是修行佛是没有戏楼的,取其高雅清净之意;而被奉的佛,如关云长这一类老爷庙,就没有些讲究,一般都是有戏楼的。化成寺虽然也塑有关云长的像,但不是主神,到好像是看门的,所以虽然化成寺要比寨子和尖角的老爷庙大多了,但没有戏楼。至于化成寺为什么不塑弥勒而要塑伽兰,推测这肯定是受了清朝时大捧关云长的影响。 化成寺寺后有类似少林寺塔林的六个僧人圆寂后的坟塔,这是我在中国的苏抗名刹也没有见过,说明化成寺和一般寺院确是不同的。这些坟塔当时是圈在学校围墙之外的,但由于好奇,上学时我就从墙上的残缺壑落口中向外窥看过,长时间以来我几乎给忘记了,还是这一次由满年提示后才又加深了印象的。这些无言的文物,充分显示了化成寺不凡的经历和辉煌的过去。 总起来说,我见到化成寺时,虽然已是学校,但其组成来说,实际上是原来寺院的格局,房屋结构一点没变,只是为了适应学校格局的要求,仅作了小小的调整。由于学校仍基本上保持了原来佛教寺院的色彩,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鼎盛时的风貌。 § 壁画 1、东墙的壁画化成寺在所有寺院大殿的壁画中,从来东西两面墙上的壁画都是全部画面中的主体,化成寺也亦然。在这一组画中,要以东墙上的画面最为精美,使人终生难忘。这当然有其工笔的功底,但最主要的还是其构意和取材。画家选了人们最熟悉的“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若干故事,例如红孩儿幻变婴孩骗唐僧;哪吒空中腾飞大战孙悟空等。由于这些故事容易被小孩理解,且有虚无飘渺的仙道味道,所以我对其十分喜爱。而且老师和他所熟悉的大人也这么称道赞赏。特别是红孩儿谝唐僧的故事:一个小孩高高地吊悬于树枝之上,下边是唐僧和孙悟空等注目待立,其形象小孩一看就懂。但对我来说,小小的儿童对世界是一片空白,就十分向这种天马行空任我独行的能力。这就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甚至于暗暗下了以后要对其追溯和考究,再次随踪跟迹体会一下神仙的念头。 与其陪衬的孙悟空大战哪吒等故事则散布于整个画面之上。至于唐僧回长安一幅极其宏大的车载人行场面,则布置于最下部,从北向南,以车为首,骡马为次,各种人员零落散布,由大到小颇具优美的韵律感。可惜由于其太低,人容易用手触摸,我初见时已开始模糊不堪,远不如上部的清楚。即然如此,这一大幅壁画还是我一生中见到过的,最精彩的壁画之一。 2、其他墙面 西边墙虽然也是主要画面,但其手笔就要逊色多了。这关键是其主体结构零乱不堪,给人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现在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外缘廊房的墙上,东部是一个山水画,没有什么特色,已完全忘记了。到是西边墙上画了一个清装女士手中拿着一根汗烟袋,在女性不抽烟的世俗观念中,这就十分特殊的了。于是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我第一次有了东北三大怪的印象--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姑娘拿烟袋,生下娃娃吊起来。顺便也知道了‘东三省,有三宝;人参、雕皮、乌拉草。’这大概也与当时正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关。 在后墙最上部每一尊神的头顶上也有一幅壁画,其中西、中两副是一般的山水虫鱼画,没有什么特色,也已没有印象了。只有东边的最奇怪,是一副抽鸦片的设备,有烟灯,烟枪等烟具。虽然画工并不怎么样,但创意新颖,联系到东墙壁画的水平,可能二者同出一个画匠师傅之手。 这一副画最重要之处是,由其内容可以推断这一副画的成画时间不会太早。再加上东西崖画色彩艳丽,程度较新,综其可以确定大殿的建成时间不会太长。我印象中该殿中间脊檀下的记事板上,好像有光绪年间的字样,最早不会超过道光年间。其中‘光’字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再从烟灯如此普遍以至于其形象能上佛殿来看,大概应该是光绪年间,很可能是光绪三年年馑以后的建筑。 § 相关词条 东林寺 古林寺 万年寺 凌云寺 黄龙寺 宝光寺 洪椿坪 昭觉寺 鹤林禅院 南无寺 汉人寺 泰安寺 § 相关资料 1。http://blog.hsw.cn/?uid-200030-action-viewspace-itemid-265816 2。http://wiki.zhulong.com/baike/detail.asp?id=28643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