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单株选择法 |
释义 | § 简介 农作物在自然界生活过程中,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显著的变异,其中有些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单株,只要将它们选择出来,精心培育,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优良品种,这就是所谓的“单株选择法”。单株选择法简便易行,收效较快,是人们最常用的选育良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在世界上一般把单株选择法归功于西方农学家维尔莫林在1856年开始的甜菜选种。其实,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相当普遍地采用单株选择法来培育优良品种了。 北宋蔡襄的《荔枝谱》上记载着32个品种,其中小陈紫和龙牙两个品种就是在显著变异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小陈紫是从陈紫变来的。当初有户姓陈的人家,种了一片陈紫荔枝,等到长成以后,有一棵树结的果实个小,核也小,但色香味跟其它树一样,因此,叫“小陈紫”。在陈氏一家的精心培育下,小陈紫这个品种繁衍下来。后来,陈家子孙分居,大小两种陈紫也分属东、西二陈家。龙牙荔枝,壳是红的,长三四寸,形状弯曲如爪牙,没有瓢核。据蔡襄讲,他在兴化军(今福建省莆田地区)转运司厅事西侧亲眼见过这种荔枝,他指出:“龙牙者,荔枝之变怪者”,“全树忽变,非常有也”。 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上说:“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应天神院御花园中,栽种了几百株野牡丹,其中忽然长出一种开重瓣黄花的新品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御袍黄”的牡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农场物起源地之一。单株选择法当系古代栽培植物品种的起源。但遗憾的是,古代典籍上很缺乏这方面的记载。上述几条材料,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有关单株选择法的较早记载。 《康熙几暇格物编》上册记载:“粟米有黄白两种,黄者有粘,有不粘……惟白粟性皆不粘。七年前,乌喇地方(今在吉林省吉林县境内),树孔中或生白粟一科,土人以此子播获,生生不已,岁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有以此粟来献者,朕命布植山庄之内,茎干、叶、穗,较它种倍大,熟亦先时,作为糕饵,洁白如糯稻,而细腻香滑殆过之。”这是中国劳动人民运用单株选择法选育良种的一个典型事例。清朝康熙皇帝及时地吸取劳动人民的经验,亲自实验,证明是一种早熟、高产、优质的良种,并将选育、推广、实验、对照比较的全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这份记录是世界选种史上弥足珍贵的科学实验资料。 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热爱科学的皇帝。《康熙几暇格物编》下册记载:北京中南海丰泽园里,种了几区玉田稻谷,每年九月收获。这年六月的一天,康熙在稻田间的小路上散步。忽然,他发现一棵水稻,比其它水稻高出很多,稻穗沉甸甸的,已经成熟了,就把它收藏起来。第二年春天,康熙用这棵稻穗播种,到六月又成熟了。从此年年播种,年年收获,康熙吃了40多年这种米。这种米颜色微红,米粒细长,气香味腴,称为“御稻米”。 “御稻米”生长期比普通稻短得多。康熙认为它不仅适于关外无霜期较短的地方种植,而且适于南方1年两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特赐”御稻米种子一石,命人在苏州试验。苏州百姓用六斗御稻种播在6亩半好田上,4月1日种秧、7月13日收获18石2斗5升,平均亩产2石8斗;收获后又立即用新谷育秧,7月28日插莳,立秋后苗虽长成,但结实很少,每亩不足1石。同时发现第1茬稻根在田中也能发苗结实。这次实验虽然收成不太理想,但却表明1年两熟已成为现实。康熙皇帝收到实验报告后,批示:“四月初十种迟了”。第2年,苏州百姓吸取教训,于3月28日插秧,6月4日收获,平均亩产3石7斗。收后,立即取谷育秧,6月16日在原田插秧45亩,9月15日收获第二季,平均亩产1石5斗。前后两季共收250多石,平均亩产达5石2斗。为了进行对照,苏州百姓还同时种了一亩本地稻。御稻与本地稻相比,生产期大约缩短45天,变一熟为两熟,平均亩产多收1石3斗。从而证明御稻确实是二种优良品种。 以后,御稻又在安徽、江西继续推广,均获得一年两熟。由于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栽培技术,苏州百姓种植的御稻,第一季平均亩产达到4石1斗,第二季平均亩产达到2石5斗,两季合计亩产达6石6斗,相当于对照田的1.7倍。新品种推广试验相当成功。 18世纪初,中国清朝康熙皇帝运用单株选择法进行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目的明确,步骤完整,有选育、推广、试种,品种对照试验的详细记录,跟现代单株选择程序吻合。这次科学实验,播种面积广阔,增产效果明显,品种质量优良,为世界选种史增添了一份极为重要的科学遗产。这比维尔莫林运用单株选择法给甜菜选种要早140多年。 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发明单株选择法的是中国人。 § 其他相关领域 文化 科技 人文 烹饪 钓鱼 休闲 娱乐 计算机 网络 军事 国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