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静农
释义

台静农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人。中学时代热爱文学。1922年,台静农在家乡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辗转上完小学、中学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1924年又转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当时研究所中师长有蔡元培、陈垣、马衡、沈兼士、刘半农诸先生,同学有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尚严、常惠等。

§ 创作历程

台静农作品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1925年,台静农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在鲁迅的精神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丘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1928年出版小说集《地之子》,所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抨击黑暗现实,充满乡土气息。适中年才归于平朴,俯身教育,潜沉学术与书法,笔更疏健,文更恬淡,《龙坡杂文》可谓鉴镜。谈史说艺,怀人忆事,喜怨穿肠,直抒胸臆,不着闲墨,思也清洁,文也干净,一派纯粹。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

§ 个人荣誉

台静农隶书 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台静农书艺的涵蓄是可圈可点的,他幼年得先君庭训,苦摩古帖,后“取悦新知,视书艺为玩物丧志”,一度中辍。“抗战军兴,避地入蜀”,复临旧碑,得沈尹默先生指导,于胡小石、张大千处获书法秘本,这才境界别开,格调生新,其后,“时日累聚,亦薄有会心”,一时间求字者胜于问学者。有《台静农书艺集》。 曾三次被捕。抗战爆发前,于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执教。抗战时期赴四川,任职白沙国之编译馆,并于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执教并任中文系主任。曾创作小说《大时代的小故事》。

§ 任教时期

1946年,为促进台湾战后文化的复归和重建,赴台以事教育工作,先任台湾编译馆编纂,后执教台湾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在任二十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传统,贡献卓著。台静农晚年出版有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1985年)、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1989)等。并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和《淮南民歌集》等。台静农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1972年退休,仍任辅仁大学、东吴大学讲座教授,从事教学和写作。1990年因患食道癌在台北台大医院逝世。

§ 评价

台静农笔迹综观台静农的一生,最值得一提的有下列三件事情: 一、新文学的燃灯人 1985年9月,台湾《联合文学》月刊总第11期选台静农为该期“作家专卷”,称许为“新文学的燃灯人”。是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奖颁给台静农,除对他献身教育事业垂五十余年表示赞扬外,并赞其成就云:“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界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段论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应该 说,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台静农是未名社重要小说家,他与该社成员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同是安徽霍丘县人。小说有《地之子》(未名新集,1928年初版)、《建塔者》(未名新集,1930年版)和散见于杂志的若干短篇。他追随时代前进的脚印,早年写过反映青年要求恋爱自由的小说,后来也写过一些怀念革命者和宣传抗日思想的篇什。但最具特色、且最有成就的是那些始刊于《莽原》半月刊,随之结集为《地之子》的小说。这些作品以冷峻、沉郁的笔调,写出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鲁迅语)。

§ 晚年

他晚年收进《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的十五篇作品,就有十二篇出自《地之子》。他在“后记”中写道:“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乡为题材的,还保留了乡土的语言。这次读过后,使我有隔世感的乡土情分,又凄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台湾远景出版社1980年版《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先生认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并认定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出的“乡土小说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台静农的小说,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写出了传统等级制度和封建习俗造成的乡村悲剧,而且写出了民国初年军阀横行和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笔下的人间闭塞、灰冷、残酷有若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朴朴,鬼影幢幢。作者在描写中,融进异常深挚的悲愤之情,这就更增加了其小说的悲剧色彩。因此,香港的文学家刘以鬯(音chang)先生认为:“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

§ 鲁迅评价

台静农纪念文集鲁迅在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出版后,也称赞它为“优秀之作”(《二心集·我们要的批评家》),并在后来编辑《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特意以自己的小说发端,而以台静农的小说殿后。其中,台静农入选四篇:《天二哥》、《红灯》、《新坟》和《蚯蚓们》,与鲁迅的篇数相等,而超过其它作者。这足以说明,在鲁迅看来,台静农的小说是不容忽视的。 二、鲁迅的终生挚友 1925年4月,台静农经由小学同学张目寒的介绍,初识鲁迅。从此,两人成为终生挚友。鲁迅之于台静农,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一直过从甚密,据《鲁迅日记》记载,二人交往在180次以上。在他们十一年半的交往中,台静农致鲁迅信件有74封,鲁迅致台静农信件有69封,目前经保存收录于《鲁迅书信集》中的尚 有43封。综观这些书信,不管是论人或议事,都直言不讳、毫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如果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像鲁迅这样为人谨慎的“世故老人”是断不会如此而言的。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由衷信任和深厚情谊。

鲁迅一生,以尖刻冷峻而著称于世,故其终身少有朋友。而他所引以为至交的,大多为忠厚、正直、笃实之人,如许寿裳、台静农等人即是。“台君为人极好”(《书信331219·致姚克》),这是鲁迅对台静农人品的高度评价。 1926年,台静农曾花费很大功夫,搜集文坛对鲁迅的评论,结集为《关于鲁迅及其著作》。这是台静农问世的第一本书,也是新文学以来第一本评论鲁迅的论著。他讲到编辑缘起时,认为鲁迅小说中尤其清楚地表现出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必须的,新的中国就要在这里出现”,“我爱这种精神,这也是我集印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写完这篇序言的次月,他就创作了《天二哥》和《吴老爹》等乡土题材的小说,自此便文思如潮,把所耳闻目见的“人间的酸辛和凄楚”,“用我的心血细细地写出”了。《地之子》结集之前,全部小说稿曾寄呈鲁迅审阅,鲁迅建议把书名《蟪蛄》改为今名。

§ 艺术成就

台静农楷书在艺术上,台静农的小说“师法鲁迅”前面已有论述,其格调沉郁阴冷,手法质朴圆熟,出色地写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环境气氛。因此,杨义先生认为:“如果说三十年代一批优秀杂文家发扬了杂文上的‘鲁迅风‘,那么台静农则在二十年代继承了小说上的‘鲁迅风‘,他主要不是继承鲁迅小说格调中那种果戈理式‘含泪的笑‘,而是继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中国现代小说史》)。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鲁迅在致台静农的信中答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这大概是中国作家第一次问鼎诺贝尔奖金之事。而这里,鲁迅对于中国人得到诺贝尔奖金之事的态度和看法,则颇值得时下许多急着要问鼎诺贝尔奖的作家(或经济学家……)好好反省一下了。一个文学家或者是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寂寞艰苦的劳作和淡泊名利的修养,而仅仅靠媒体的炒作来浪得虚名,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吗? 三、台湾的书法名家 台静农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即练习书法,又喜收藏。

早年所习隶书为华山碑与邓石如,行楷为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及《争座位帖》。及至求学北京时,台静农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视书艺为“玩物丧志”,因此不再练习。抗战居川期间,受到业师沈尹默的指导,颇喜倪元璐行书之格调清新,并为之心折不已,后来,隶书又改习《石门颂》。任教台湾大学后,台静农由于与鲁迅及左翼文坛的亲密关系,再加之他在战前几次锒铛入狱的经历,其行动和言语受到了台湾当局的严密监控。在此背景下,台静农遂开始寄托浸淫于书艺。他在《静农书艺集》序上说:“战后来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经过四十年的苦练,台静农的书法卓然成为一代名家,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台静农的书法广取前人墨意,变化倪书笔致,由行书而草书,以晋唐人为典则,于奇肆古雅中显出个人风格。著名美术评论家蒋勋先生评论道:“大体说来,静农先生的书法,动势的狂辣向往晚明,线条的起落和移动则来自于汉隶北碑,是颇为复杂的综合”。除了书法外,台静农对中国书法史上几位既能承继传统又能开创新局面的枢纽人物,如生于陈隋末世的智永禅师及生于五代末世的杨凝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谈论书法艺术的《静农书艺集》问世。

1982年,台静农首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翌年9月,台北《雄狮美术》月刊151期接着推出“书家台静农专辑”,由学理上阐释台静农在书法上的杰出成就,从而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虽然他从不以书法家自诩,然而他的书艺却闻名中外。从此,求书者日多,台静农越写越觉得不胜其苦。这是因为台静农个性和气亲切,又从不对人摆架子,故对于登门求书者不管识与不识,几乎像“土地公似的,有求必应”。1985年元旦,台静农在《联合报》上以《我与书艺》为题,发表了他的《告老宣言》,郑重声明自1985年起,一概谢绝为人题书写字,这样,许多中外人士都以得不到台静农的字为憾。 台静农《诗画》中对书画方面提的几点建议: 一、书法: (一)临帖:一帖至少临二百至三百遍。 (二)选帖:字帖对练字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他选帖以“墨迹本”为佳,并推荐唐 褚遂良《倪宽赞》、智永《真草千字文》供初学者参考。 (三)要有耐心,不要求快,要慢慢磨。 (四)要读书。 (五)要越写越有兴趣,否则将前功进弃。 二、绘画: (一)临画:目的在学笔法、设色。 (二)要经、要熟。 (三)要有功夫、要研讨。 (四)求姿态(结构)之美。 (五)见识要广:可多游历欣赏、观察自然界之美。

§ 相关词条

辛迪李金发路翎周立波

王佐良郑敏师陀曾卓

§ 参考资料

[1]http://news.sohu.com/20060607/n243598582.shtml

[2]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4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