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卓琳
释义

§ 简历

邓小平夫妇的晚年生活

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巨商之家,其父蒲在廷,是名震西南的著名实业家,蒲琼英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1937年蒲琼英毅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卓琳,1939年9月经人介绍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婚,从此开始了他们近60年辉煌灿烂而又艰难曲折的不平凡岁月。

§ 生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父亲浦在廷曾是宣威赫赫有名的民族资本家,经营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并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中国官方的新闻通稿称,卓琳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1年被卓琳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卓琳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和卓琳在外出视察的旅途中

1932年,先入读春明女子中学补习,后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同窗中有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陈云夫人于若木、胡乔木夫人谷雨等。

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

1936年卓琳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物理系学习,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乔装成百姓模样,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8月后转船倒车,折腾数回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

1939年9月经人介绍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婚,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此后,便一直跟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单位或部门工作,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

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3月任重庆人民小学的校长,负责管理、教育第二野战军干部子女的责任。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实行薪金制后,被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7年,一帆风顺。

1952年“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

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

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 卓琳同志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安享晚年

看待生死

卓琳对丈夫不离不弃晚年的卓琳对待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邓小平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卓琳都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她再也见不到相濡以沫的身影了,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了。当国人、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当人们还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达最深切的哀思时,卓琳向家人、向子女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于是丧事从简,她在家里没有设灵堂,只是将邓小平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以方便亲友悼念。

听戏

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邓小平生前关心和爱护高雅国粹艺术,支持“十足的戏迷”卓琳看戏。卓琳看完戏后只要老爷子没睡着,她就“汇报”表演如何精彩、如何获得全场喝彩等等。卓琳非常关心老戏新演,如战友京剧团排演《白衣渡江》和《柳荫记》时,从经费到演出她都给予具体帮助。

听评书

卓琳还喜欢听评书,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没事的时候就听上几段。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她尤其喜爱的是《红楼梦》,其中不少精彩段落还能背下来。

献爱心

近些年来,卓琳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并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领导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她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北京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家庭

邓小平(右1)与卓琳(右2)的结婚照

延安相识

1939年的秋季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因为当时去延安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卓琳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话说不到一块。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后来两人亲自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卓琳过后,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而且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

形影相随

结婚没几天,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太行。结婚以后,他就带着我一块回前方去了。到了前方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就是总司令部。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赶到那里。贴身秘书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卓琳后来就给他当秘书。当时中央以他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的存档要有专人负责。他的文件看完的,就要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去存档,我就(负责)把那些文件登记。登记完了以后,就坐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20世纪80年代的邓小平和卓琳

爱心永恒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他发配到江西去了,住在一个将军楼。在江西劳动时,邓小平被分配干钳工活儿,这对他来讲并不陌生,少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他就干过,但此时的邓小平毕竟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两人都在工厂工作,他搞锉子。卓琳就拿汽油洗那个油腻。

寄托相思

1973年,邓小平结束了在江西的劳动改造生活,回到北京。此后他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大刀阔斧地领导开展全面整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没想到,仅仅过了3年,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把邓小平推到了困境。10年磨难,两度沉浮,世态炎凉,风雨飘摇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的祭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夫人卓琳和儿女们都要在院子里撒满花瓣,因为邓小平喜欢花,喜欢香味。花雨洒落,情思绵长。

丈夫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字希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共八大元老之首。曾共八次被选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分别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

子女

长幼次序姓名生父备注

长女邓林邓小平1941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

长子邓朴方邓小平1944年出生,文革中导致下半身瘫痪,曾任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次女邓楠邓小平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长,是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三女邓榕邓小平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著有《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

次子邓质方邓小平1952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

家庭分工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和卓琳在外出视察的旅途中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实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当然卓琳总是尽量将开支向丈夫倾斜。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卓琳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坚持要跟大家一块儿吃。卓琳没辙了,就单独多给他炒一个菜,但到了饭桌上也叫邓小平“给你点、给你点”给大家分了。最后,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卓琳夫妇俩都非常喜欢孩子,同他们在一块儿备感天伦之乐的温馨。他们自己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由卓琳照顾。同时,她还十分关心老战友的孩子,并尽力帮助老战友。 邓小平也喜爱大家庭中暖融融的气氛,喜欢一家子住在一起。在他晚年时,卓琳“规定”孙辈每天定时要看爷爷,要在爷爷面前坐一坐。每天老爷子还没起床,卓琳就把孙辈抱到他被窝里去陪老爷子。在孩子中间,邓小平说话不多,可他的品格却深深影响着孩子们,既亲切又威严。

§ 轶事

希望把骨灰撒在小河沟

邓小平辞逝,卓琳通过特殊的形式表达悲哀。她说:“他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这是自然规律,你也没办法。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一样,大家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

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

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 公益活动

捐赠地震灾区

平生积蓄10万捐赠地震灾区

2008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了一笔10万元捐款,这笔善款来自邓小平夫人、92岁高龄的卓琳老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卓琳得知消息后,13日和14日,连续两天匿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5日,卓琳又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整数捐给了中国红十字会。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为“希望工程”捐款

卓琳自参加革命以后就很少再回宣威老家,她的儿女、直系亲属等都到北京等地,但是这些年卓琳老人家还是没有忘记家乡人民,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父母官称:“……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 评价

卓琳不仅是令人感动的好妻子、好母亲的典范,作为伟人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其光明磊落、廉洁自持令人十分敬佩。

§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 。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陈 淮这样评价她: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