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
释义

§ 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

清吕留良著。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吕留良已去世三十余年,他的姻亲曹■与曾侄孙程先从其有关著作中汇录了吕氏的论文言论,共三百零二条,编成此书。《吕晚村先生文集》与《何求老人诗稿》二书中都有部分章节表现了吕留良的文学主张。如《文集》中的《宋诗钞序》、《题钱湘灵和陶诗》、《宋诗钞小传》、《质亡集小序》等(见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而在《诗稿》一书中,一些诗作对明代诗坛、特别是前后七子的复古风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如《子度归自晟舍以新诗见示》。这两本书虽然也反映了吕留良的一些文学思想,但都是片断的、零碎的。而《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则相当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吕留良关于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论述。

《论文汇抄》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概论文章作法,二是评论汉唐以来的作家。

§ 相关条目

首先,从第一方面即文章作法方面,吕留良特别强调了作者主体的主导作用。他说:“凡文必先有义理,有意思议论,而后以章法、句法、字法达之”,“若识见长,则道理精、法度细、手笔高、议论畅,文品不可限量矣。”在这里吕留良指出文章的章法、句法、字法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而作者的人品、见识、学问才是作文的真正要素。只有提高作者本身的素质,文品才能“不可限量”。鉴于此,他又指出作者一定要明事理,通世故。那些人品高的人,写出的文章是“烂熟世故之言”,“看透义理之言”;而“不穷世故之变,不足以尽事理之变”,写出的文章也只能是“开口便露俗肠,直是瞒人不得”。

他又说“理明则如说话,浅浅淡淡,脱口轻便,而意味深长,是为最上。”“理真则文愈轻而力愈厚,愈淡而味愈永。”所谓“理明”、“理真”也都是由作者本身的素质决定的。吕留良又举例详细阐述这个道理,他说“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亦只是寻常眼前实景,看他说出甚容易,为甚千古诗人刻划不到,摹仿不来?可知语句之妙不可向语句中踪迹也。见地高,胸次洒落,下笔自有个迥绝处。”吕留良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但对于如何明事理、通世故,以达到“理明”、“理真”的程度,他的看法又是有偏颇的。他认为作者只要有“数十百篇精熟文字于胸中以为底本”,并且“将数十册理学书一一在尺田寸宅中打叠过来”,就能“见地高,胸次洒落”。在这里吕留良片面强调了读书,特别是读理学书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人生经历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吕留良的文章还涉及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重要问题。首先他十分重视文章的内容,认为“绝好文字无他,只是入情入理,自然曲折如法。

情不真,理不当,即专说好话,讲绳墨,不可谓之有法也。”也就是说“情事逼真”、“入情入理”的内容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因此他反对以雕琢华丽的形式来掩饰浅薄的内容,强调“行文必简朴,用意必深刻,遣词必淡雅。”他用《史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史记》之妙,只是摹写情事逼真,口角形神都到,而奇在其中,法度在其中。”“正如画像者必将其人形貌精神熟视于心目间,所见既的,忽然下笔,乃能神肖。”

吕留良虽然特别重视文章的内容,但也并不一律地反对形式。他既主张文章必须写得起伏变化,又强调遣词用字准确、简练、明快。他说“山无峰峦起伏,即为顽山,水无波澜荡泪,即成死水。文章佳境亦只在起伏荡泪处得意耳。”因此他称赞《春秋三传》、《史记》和《汉书》“同叙一事,各见妙笔,此详彼略,东涨西坍,情事不殊,境界各异,此所谓化工手也。”其次他又认为:“文章惟练之一字最难说,此是积学深思熔煅而成,须火候到此自得,不可以貌为而捷取也。”“意练而得深,气练而得高,局练而得脱洒,语练而得精微,练之一字,文章之妙诀也。”在这里他强调了文章必须写得精炼。

吕留良在《论文汇抄》中还广泛评论了汉唐宋明的一些著名作家与诗人,三言两语,往往中的。如“子长之文峻,孟坚之文缓。峻故变幻不测,缓故蕴蓄有神。退之从峻出者也,永叔学退之,却以缓得峻,子固学永叔,却纯用其缓。”吕留良在这里指出了司马迁(子长)、班固(孟坚)、韩愈(退之)、欧阳修(永叔)、曾巩(子固)等汉唐宋古文大家的文章风格及其流变。他又对梅尧臣、苏轼等人也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昔人称梅圣愈诗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梅集只是清真刻削,不著脂粉耳”。“浅浅发挥,而意理开拓、机势沛然,是坡翁乐境。”

由于他是朱熹的忠实信徒,所以对朱熹的文章推崇备至,认为朱文“其至平极淡处都从道理千锤百炼而出”,即使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样的讲经文字,也“字字无毫发之憾,故虽虚字语助,念去似不着紧要者,思之其妙无穷,凭人改换一二字便弊病百出,乃知其已至圣处也。”这些过溢之词表现了吕留良作为一个理学信徒迂腐的一面。吕留良对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剽窃雷同的文风深恶痛绝,他批评后七子主将李攀龙,说“李于鳞文字千补百衲,逐句是秦汉,徒见其萎琐龌龊耳。”

从《论文汇抄》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吕留良对有明一代的文学发展有着一个相当清晰的历史概念。他总结了明代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他认为洪武、永乐时,“文质简重,气象阔远,有不欲求工之意。”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是明文发展的极盛时期,如同“汉之建元、元封,唐之天宝、元和,宋之元■、元丰,蔑以加矣。”嘉靖时明文逐渐显露由盛转衰的气象。万历中期以后,“开软媚之端”,“杜撰恶俗之调”,“令人作恶”。崇祯初年文风稍有好转,“理虽未醇,文实近古”,崇祯末年重又“流为浮艳,而变乱不可为矣。”这样明代近三百年文风的递次演变就呈现于读者眼前。

《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保存了吕留良许多有价值的文学评论,是我们研究吕留良文学思想的重要材料。

《论文汇抄》今有康熙五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