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驿道 |
释义 | § 简介 秦皇古驿道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指古代经由驿站传送公文的交通路线,多设于通衢大道。驿道上每隔若干里设置一个驿站,驿驿相接,纵横网络,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再以地方首府为重点,逐级扩展,星罗棋布,形成网络。沟通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之间的联系,使政令通达,军报快捷,民情流畅。[1] § 秦皇古驿道 秦皇古驿道 在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内,有一条由冀入晋、横贯东西的古道。西起山西的固关,途经河北井陉的核桃园、北横口、微水、东天门、上安、下安、出土门关,全长70余公里,史称秦皇古驿道。据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员亨利·克利尔考证,这条古道的建成,比罗马古道还早100多年。 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历代都有修缮,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一统后,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非常的重要一段。 位于古驿道之上的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式建筑群,占地约1000平方米,关城有“东阁”、“西阁”两座城门。东阁为主体,建在两座山峰的连接处,开凿岭石为基,在基石上券洞,于洞顶建阁,现存东阁楼翻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有确切记载的,可是,券洞及阁楼究竟始建于何年代,无从稽考,可以推断的是:券洞及阁楼的始建不会早于古道的开辟。 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的留下来,是因为清末修筑了正太铁路,人们才渐渐地遗忘了这条险恶、难行的地段。时至今日,这个历经数千载风风雨雨、金戈铁马而最终顽强存留下来的“见证者”,始终凝望着身边发生的沧桑演变,承载着那凝重深厚的千年历史文化。[2] § 绍兴古驿道 绍兴古驿道 出浙江新昌县城旧东门至天台县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一路铺就的鹅卵石,光滑平整。横贯斑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级台阶,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留存古驿道的风韵。驿道上所设立小石佛铺、冷水铺、关岭铺,还可看出铺址旧貌。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到达关岭头,全长35公里。这条驿道就是绍兴古驿道,早先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3] § 冲麦古驿道 冲麦古驿道 冲麦古驿道,俗称宁州通京大道,全长150公里,系古代宁州过浪胱(今江川)经华宁、晋宁抵省城云南昆明的交通要道。驿道所经之地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设关建卡,过浪胱(今江川)县,境内的雄关镇和螺蛳铺村是当年的两个驿栈,常有节度使宿站。冲麦村地处上晋宁、昆明到达南京下至临安府的交通咽喉,不但设有驿栈,还设有递铺和运所。冲麦古驿道在华宁境内12.5公里。东起县城西边的浣江亭,西至华宁与江川交界的雄关驿,途经高茶寨、西永冲、绿林庄、老寨子、新寨子、大路南、冲麦等村寨,逶迤行进在磨豆山脉之中,沿途跨越浣江及白龙河支流处,有九座石桥,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黄澄(陈)桥;一座是浣江桥。黄澄(陈)桥位于冲麦村东里许,系单孔石拱桥,此桥系明隆庆末年宁州士绅黄澄(陈)出资兴建,故而取名黄澄桥 。浣江桥头原建有六角亭一座,是宁州(华宁)赴外地的必经之地,又是冲麦古驿道的起点。驿道多用马驮,不宜往返,一般顺江水而修造。所以,冲麦古驿道也如此,驿道进入磨豆山区,峰回路转,崎岖难行;但一路山高水长,峡谷激流,拱桥亭廊,风光也是十分秀丽。 冲麦驿栈、递铺和递运所归大明兵部领导,冲麦驿站还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给过往官员食宿和车马,冲麦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是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 。使用“邮符”极为严格,对过境有特殊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传递。如果从外到达内地、京城或者与外地之间相传递的都要填写连排单。冲麦驿站传送重要军情的良马专喂粮黍,紧急公文则标明日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字样,传递紧急军情则一人双马,把马跑死、累死也要按照要求时限送到。 明朝实行世袭军户制度,军官所在地的驿站,子孙后代世袭从军。冲麦村为防御外域入侵,确保村民安全,组织村民把村子团团筑起围墙,四方都有闸子,闸子为二层楼,站在楼上可看到很远处,主要进出口楼上设有炮台,昼夜4人一班分班把守,每闸子据点配备枪支子弹,定期演练射箭拼杀搏击功夫,随时防范入侵者。随着关圣宫、陈氏宗祠、李氏宗祠、古驿站的建成,这里也繁荣兴盛起来。[4] § 梅关古驿道 梅关古驿道介绍 梅关古驿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梅关位于距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打过三年的游击战,并留下《梅关三章》的著名诗篇。梅关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唐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梅关驿道,沟通了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促进赣粤经济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梅关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 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 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在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就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 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5] § 独松关古驿道 独松关古驿道 独松关古驿道,地处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双溪口关上村独松岭。独松关,横跨东西两山,关墙块石垒筑,原长约80米。现存山溪以西部分,长23.5米,宽13米,高6.6米。南北向瓮城式构筑,原有箭楼,箭楼瓮口南北长4.75米、东西宽3米。拱券式关门,面北拱门高3.2米、面南拱门有两道拱券,其中内拱高4.06米,外拱高3.2米。独松关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重要关隘。同治版《安吉县志》载:“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 古驿道,据《宋书》记载,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开辟临安(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驿道经独松关过独松岭,独松关便是当时的急递驿站之一。(当时安吉境内设有驿站5所,安吉县城递铺也即当时之急递铺,递铺之名盖由此来。)现存古驿道宽1.2-2米,块石或卵石铺筑而成,道间存有自然条石构筑的平桥3座、卵石构筑的拱桥一座。独松岭段古驿道保存完好,仍为安吉至余杭徒步的主要通道。古驿道沿山溪而行,群山环绕、翠竹葱郁、流水潺潺,环境原始而朴拙,至今仍能构划出“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瘦马”的历史画卷。 独松关作为南宋行在临安的最后军事屏障,为浙江省内现存最早,国内罕见。南宋以后关隘即告废弃,清代曾在此设汛。独松岭段古驿道,为临安(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陆路捷径之要道。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