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叔华 |
释义 | § 人物简介 叶叔华院士 叶叔华为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 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叶叔华院士不仅是中外科技界著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长期热心于科普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的社会活动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青少年学生指导科学实验活动、作科普报告、在广播和影视媒体上讲课、出席大型科学普及宣传教育活动、编著《新世纪版的系列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学普及著作以贯彻“科学普及法”的实施和加强“四科”的宣传教育。她不顾年事已高、科研工作的繁忙,还担任上海市科普自愿者协会的理事长等社会兼职,为提高上海市公众的科学素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 人物生平 叶叔华 叶叔华于1927年出生于广州,原籍广东顺德。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7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由徐家汇观象台改制)研究员。1981年至1993年任上海天文台台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叶叔华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1957年受命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经过和同事们的努力,中国世界时精度达到世界水平。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开始研究运用新技术测定地球自传运动(世界时和极移)和地壳运动的方法,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了与世界同步的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站,并取得了国际声誉。从1982年开始,发起了与美国宇航局在多个研究项目上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收获。1994年,发起成立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每年按期活动,得到许多国际同行的支持。 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从1988年到1994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1995年,获选中国十大杰出女性。1991年至2001年任中国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壳动力学研究”首席科学家。历任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科研成果曾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经申报提名,获国际组织批准后,正式命名为“叶叔华星”。在中国和国际天文学界,以个人的名字为新发现的行星命名的,为数不多,而女性更少。作为一名女性,叶叔华不仅涉足了以男性为主体的天文研究领域,而且成为中国天文史上惟一的一位女天文台长。早在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使叶叔华这位在国际天文学界早有名气的女学者有机会走出国门,第一次带团到法国进行业务访问。这次访问使叶叔华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我最大的感受是从前总是用强调自力更生来代替闭关自守,其实,在科学上要走得快一些,要借助外力,与国际合作。”上海天文台隆重举行叶叔华院士八十华诞庆典 叶叔华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然而在跨入该研究领域之前,天文学并不是她的最爱。那时候,叶叔华最喜爱的是文学和音乐,报考大学时,只想学文科,但父亲不同意,报考前夕,三次找她谈话,后来叶叔华改考了数学,并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促使叶叔华对天文学发生兴趣,影响最大的人是她的丈夫程极泰。1945年叶叔华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后,与志趣相投的同窗程极泰结为知己,到后来成为终身伴侣。 而在当时,程极泰对天文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叶叔华,为此程极泰不惜在武汉大学上了两年后再转系到中山大学。程极泰回忆说:我刚刚转学到中山大学的时候已经发表了许多天文方面的东西,这当然是一个吸引她的因素了;我们谈话涉及的范围很广阔,所以我想这也是使得她注意我的方面之一;当然我们两个人长得也都不太丑,这是主要方面,所以两个人当然一见钟情了。1949年6月,叶叔华和程极泰从中山大学毕业,当时广州还没有解放,工作一时难找,叶叔华的父亲为他们在香港德贞女中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同年两人结为连理。但是很快他们就决定回大陆。1951年1月,叶叔华夫妇离开香港,来到上海。她敲响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大门,在叶叔华之前,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研究人员。 徐家汇观象台是上海天文台的前身,是由法国传教士设立的一家天文台。从1914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就参与了国际上世界时综合系统的测定工作。世界时,就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它是以地球的自转运动为基准,通过天文台的观测而得到的标准时间系统。叶叔华进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看星星,这份工作的意义在于时间——精确的时间标准,正是通过天文台的观测,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计算处理后获得的。 在某些尖端领域和国防生产部门,计时精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经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叶叔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她自我感觉很好。但是不久以后,在一次与测绘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上,其他部门的意见却让叶叔华深受刺激。这使她进一步懂得了工作的意义,同时这些意见也促使国家进一步重视综合世界时服务工作。叶叔华受命作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很快在业务上脱颖而出。 1958年徐家汇观象台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挑起了这个担子。到了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精确度就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1965年,中国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时的历史。在承担这项工作时,叶叔华刚刚31岁,而这项工作也为中国天文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 研究成果 叶叔华院士作品 在叶叔华的研究工作中,中国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是她非常看重的。这项研究云集了100多名科学人员,包括30多名教授级专家,叶叔华出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可以说没有叶叔华顽强的坚持,该项目就很难有今天的成果,甚至说很难立项。回顾这段经历,人们发现叶叔华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个攀登项目做了两三年以后,叶叔华感觉到光是中国还不够,她要把这个项目扩展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1994年叶叔华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据理力争,将他们的提议从“死亡线上”拯救了回来。 1995年7月,叶叔华为了争取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准备去美国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大会”。但也恰恰在这时,丈夫程极泰摔断了股骨需要做手术。在叶叔华陷入两难的境地时,深知叶叔华此行意义的程极泰,鼓励叶叔华赴美国参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叶叔华提出的规模庞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并正式确定由叶叔华领衔主持这个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叶叔华就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政坛上为数不多的女领导人。无论是在政协,还是在人大工作,她都是一位公认的政绩显著并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好领导。在人大审议上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时,身为人大副主任的叶叔华,从观点到事实,阐述了此法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席发言,语惊四座,听者折服。上海的姐妹们深有感触;女性参政实在重要,决定政策的人们中有没有女性就是不一样。 已经77岁的叶叔华仍在主持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和参与上海天文台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而老伴程极泰作为中国著名的混沌理论专家,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的充实而繁忙。老两口都喜欢音乐,但是更多时候,他们则是各居一室,埋头于各自的研究。孩子受父母熏陶,从小喜欢读书。十年动乱中他当了九年工人,但坚持工余自学,“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就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来又去美国深造取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叶叔华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够获得的幸福是有限的,不可能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她所从事的天文事业又是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的经历都还做不够的事业。她能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自己所喜爱的这项事业当中,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