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
释义 | § 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 正文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国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割占台湾的作战。二十一年三月,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廷同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消息传出,举国激愤,反对割让台湾,主张继续抗战。四月底,台湾士绅以全台居民名义,掀起保台活动。但清廷无视民意,仍令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等官员内渡,并派员与日方办理割让手续。五月,日军侵占基隆、台北、淡水等地,并于台北成立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首的日“台湾总督府”。台湾北部沦陷后,台南绅民公推刘永福领导抗战。刘永福时为帮办台湾军务,受台民重托后,周密部署台中、台南战守,以黑旗军等清军 2万余人,守旗后(今高雄)至台南一带海口及内陆要地;以各地自动组织起来的抗日义军及清军一部,守大湖口(今湖口)、新竹、苗栗一带,抗击日军南侵。 五月下旬,日军3100多人,分东西两路南犯大湖口、新竹。新竹、苗栗义军首领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率部顽强抵抗后撤离新竹。闰五月十七夜,义军分三路反攻,因消息走漏,未能成功,姜绍祖被俘自杀。义军退守台中尖笔山。不久,日军攻占尖笔山、苗栗,渡大甲溪南侵,黑旗军乘其不备,突起猛击;日军败退北岸,又遭徐骧伏兵截击,落水溺死者甚众;七月初四,日军主力过大甲溪,义军退守彰化。初八,日军攻彰化东侧的八卦山,各路义军3600多人同敌展开激战,吴汤兴英勇战死,八卦山失陷。日军继占领彰化、云林、斗南、大莆林(今大林),直逼嘉义。七、八月之交,刘永福曾组织反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围攻彰化,但因清廷封锁台湾,断绝粮饷,致使义军久攻不下,且伤亡日增,处境更加艰难。 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八月中,日本援兵抵台,组成“南进军司令部”,以4万兵力分三路进攻台南:一自彰化经嘉义向台南,一在嘉义西侧布袋咀登陆沿海南趋,一在枋寮登陆北向。彰化日军分三股南侵,均遇义军顽强抗击,近卫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和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相继毙命。二十一日,日军陷嘉义,义军节节阻击,徐骧在曾文溪激战中壮烈牺牲。九月下旬,布袋咀、枋寮日军,南北夹攻台南,城中粮弹告罄,守军溃散。刘永福见大势已去,内渡厦门。十月初四,日军入台南。中旬,日方宣告占领全台。 此战历时五月余,毙敌4800人,伤 2.7万人。之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过,显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