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非
释义

§ 概述

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 、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 。人口1.5亿(1991) ,70%以上为阿拉伯人。有时将埃及、苏丹、利比亚称东北非,多属撒哈拉沙漠;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称西北非或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脉斜贯北部。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农产品有棉花 、阿拉伯树胶 、栓皮 、油橄榄 、无花果、椰枣等。产骆驼。本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其表现为:1.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2。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3。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4。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5。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它的形成直接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紧密相关。整个北非地区由于深受自然条件限制,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较低。其中经济相对较好的代表性国家是埃及。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其人口为北非之最。开罗也成为本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本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和矿业等初级产业为主。

§ 位置与范围

北非的地理位置正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向北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地区。主要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北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利比亚

苏丹

突尼斯

西撒哈拉

摩洛哥(包括休达Ceuta-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亚Melilla-摩洛哥东北部港口城市,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领)。

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属)

亚速尔群岛(葡萄牙属)

§ 自然地理特征

北非

1。气候干热

北非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影响,气流以下沉为主,为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因此,气候特别干旱。除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外,其余地区基本上为高温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埋沙煮蛋”充分表明这里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2。地貌单一

本区位于非洲高原大陆的北部,地形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较平坦,由于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形成世界是最大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 地中海沿岸有狭小的沿岸冲积平原,主要是尼罗河的贡献为主。

3。水文特征

本区由于气候干热,终年降水很少,难以形成河流和湖泊,因此河流湖泊稀少。水源紧张。本区重要河流主要是尼罗河下游河段。正因为如此,水源问题成为本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瓶颈。

4。战略位置显要

北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隔地中海望欧洲,南接南部非洲,西临大西洋,东有红海。有西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扼守地中海与大西洋的通道;东北部的苏伊士运河扼守地中海与红海通道,从而它们联合起来扼守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战略性通道。也是陆上交通亚欧非三洲间的重要中转站,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北非

§ 人文地理特征

1。阿拉伯世界

本区人们主要使用语言为阿拉伯语、民族也为阿拉伯民族,宗教为伊斯兰教。所以在很多地方, 人们通常称本区为阿拉伯世界,本区人们称为阿拉伯人,本区的国家称阿拉伯国家。

2。主要人种与特色

北非的主要人种是白人,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还有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他们也是白种人.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1]大多数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是基督教。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有伊斯兰教文化色彩。他们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共同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并且能更有效地反抗强国的牵制。 他们的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戴白布或方格布的头巾或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戴面纱。妇女喜欢戴戒指、项链或鼻环等首饰,有的还在前额、脖颈、双唇、双颊、胸部、脚掌黥染蓝色花纹。

3.产业特征

本区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第一产业,石油和磷矿丰富为基础的初级加工业。农业分布主要是在有水源供给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以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用为主。北部非洲国民生产总值占三分之一以上,遥居各区之首,人均占有量高于全洲平均的一半。这里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比较发达,其产值占全洲的47%以上,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分别占全洲总产量的60~90%,在世 界上也有一定地位。制造业规模、产值仅次于南部非洲,其中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在非洲国家中分别居第二、三、五位。区内沙漠广布,垦殖指 数为各区最低者,但灌溉农业发达,灌溉面积占全洲的70%,加上耕作制度和技术水平比较先进,产量较高,在洲内占有显赫地位,以盛产棉花、小麦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2]

4。主要文化特色

北非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带有宗教色彩,但也在很多方面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下面看看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特色。

1)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提到古埃及的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尼罗河盛产的纸草、行驶在尼罗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它们标志着古埃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同时记载并发扬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

为了可以全年进行灌溉,人们于1970年建成阿斯旺水坝,1959年至1970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斯旺高坝。阿斯旺高坝控制了尼罗河每年的洪水,保护了居民和农作物,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电力。

纸草是种形状似芦苇的植物,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茎呈三角形,高约五米,近根部直径六至八厘米。使用时先将纸草茎的外皮剥去,用小刀顺生长方向切割成长条,并横竖互放,用木槌击打,使草汁渗出,干燥后,这些长条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后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书写载体—纸莎草纸,比中国蔡伦的纸还早一千多年,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献 。

埃及出土的一艘约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长近50米,设备完好,可见当初航海技术与规模。而较轻型的船则用芦苇捆绑而成。现代人复制的芦苇船已经证明,这种船可以横渡大西洋。

尼罗河还使当地人们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坐落在东非干旱大地上那气势恢宏的神庙是多么粗犷,与旁边蜿蜒流淌的尼罗河形成强烈对比。古埃及很多艺术品都既具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 [3]

2)橄榄之国----突尼斯

突尼斯,全称突尼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nisia,地处非洲北端,国土面积为16.42万平方公里。 突尼斯全国人口越700多万,其中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8%。突尼斯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部分国民也精通法语。所以在突尼斯贸易往来用可用阿拉伯语或法语。因地理位置靠近欧洲,所以成为国际会议的中心。突尼斯国土的蓬角半岛被人们称为“北非之角。”

突尼斯人喜爱绯红色、绿色和白色,喜欢骆驼、羊,忌讳狗、猫、猪等动物。突尼斯的国花是“油橄榄”,突尼斯是盛产橄榄的国家,所以又被称为“橄榄之国”。橄榄树被誉为突尼斯的民族财富,被突尼斯人视为珍贵之物。突尼斯是全球第二大橄榄油输出国与第四大磷酸盐生产国。

伊斯兰教对突尼斯人的生活风俗习惯影响很大,突尼斯多数妇女都深居简出,有面带面纱的习俗。伊斯兰教的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黄昏、夜晚各礼拜一次。还有每周的星期五午后,教徒们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三麻拜。1月、7月、11月、12月被视为”神运载月”,在这四个月之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动。突尼斯是世界上唯许妇女提出离婚诉讼的伊斯兰教国家。10月至次年5月是最宜到突尼斯的时间。而在圣诞节前后二周和复活节前后数日是不宜前往的,同时,在突尼斯每年7、8月多休假时间。每逢伊斯兰教、基督教日及每年斋月商业活动甚淡。

突尼斯人十分热情好客,常以烤肉、椰枣及传统的民族菜“考斯考斯”来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宾时,主人往往上一只或几只烤全羊。椰枣是突尼斯人十分珍爱的食品。突尼斯人在用餐时有边吃边谈的习惯,而且饭后习惯洗手,然后就接着喝茶聊天。按照伊斯兰教教规,突尼斯人忌食猪肉同时也忌讳喝酒。

突尼斯人非常注重商务社交礼俗。冬天前往突尼斯,宜穿保守式样西装或正式的西装。拜访政府机关或大公司必须预约。商务社交中持用有阿拉伯文、法文、英文对照之名片为佳。大部分的突尼斯商人都能说法语、意大利语。大多数商业接特活动是在旅馆内进行的,但突尼斯人有时也会邀请你到他家用餐。突尼斯的商人是相当西化的,这与其他邻近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有很大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突尼斯人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年轻人大都是身着西装,同时身穿奇装异服的摩登女在突尼斯也屡见不鲜。 [4]

§ 北非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一方,英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北非战争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进攻。1941年5月,这一进攻以意军投降而告结束。北非战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由巴尔博元帅(8月起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统一指挥的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第10集团军(司令为贝尔蒂将军)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第5集团军(司令为加里波第将军)在突尼斯当面。9月13日,第10集团军以5个师、1个团级集群、6个坦克营(利比亚东部共有9个意大利师)开始进攻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2个师另2个独立旅,在埃及共有6.6万人,168架飞机,其中包括驻巴勒斯坦飞机)。英集团军在埃及、利比亚边界仅有1个展开的师。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不得不停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12月9日,英集团军(4个师另2个旅)转入反攻,击溃了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既得胜利未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这就使意军免于彻底失败。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非洲军(1个坦克师、1个轻步兵师,司令为隆美尔中将)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第三阶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3月31日,意德军(2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开始进攻英集团军(2个已被削弱的师另1个旅),以便前出利比亚、埃及边界,攻占塞卢姆。联军的进攻出乎英军统帅部意料。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近1个半师),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隆美尔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后向开罗发展进攻,但由于德国正准备进犯苏联,所以他没有得到补充兵力。这就使英集团军免于彻底失败,使英国不致失掉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战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1941年夏秋,“尼罗河”集团军(1941年9月改称第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增援,而当时德意军则由于法西斯集团在苏德战场损失惨重而仅得到不大的补充。 北非战争

第四阶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苏德战场的激烈交战,德军在中的失败,为英军夺取北非的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团军(6个师另5个旅,11.8万人,924辆坦克,1072架飞机,司令为坎宁安将军)开始了“十字军战士”战役,以粉碎当面敌军集团(10个师,约10万人,522辆坦克,340架飞机),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完全解放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英军在两个月的战斗中推进几达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歼灭驻北非德意军这一主要任务。舰队保障了英军的补给和滨海翼侧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军的大纵深推进。

第五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军推进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间,德意军(7个意大利师,3个德国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600架飞机)再度对英第8集团军(5个师,3个旅,约13万人,1270辆坦克,604架飞机;司令为里奇将军)发动进攻(“泰西”战役),以便夺取埃及并向近东突进。它们于6月11日前攻占了英军各支撑点前沿线,迫其混乱不堪地退却。6月19日,德意军围攻托卜鲁克,该城3.3万守军尽管有大量武器和粮食储备,仍于6月21日投降。德意军推进600公里后,于6月30日逼近英军在埃及境内阿拉曼附近的阵地。德意军企图在7月1—3日发展进攻,但未得逞。此前,由于英美间就共同实施北非战局达成协议(1942年6月),美军统帅部开始对驻非洲英军提供相当大的军事技术装备援助,并参与准备英美军北非登陆战役。

第六阶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军进攻。1942年秋,德国集团由于在东线,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损失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次陷入了困境,无法给隆美尔元帅必要的军队和军事技术装备支援。意德舰队实际上已不再可能在盟军航空兵可达距离内护航。10月23日,人员和坦克比敌几乎多2倍。飞机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团军,在指挥蒙哥马利下,利用有利情况在阿莱曼附近转入进攻阿拉曼战役11月8日,英美军开始在北非登陆。它们从东西两面实施相向突击,将敌逐入突尼斯。但在整个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战斗行动都很消极。这就使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能从西部将33个师另3个旅调到东线。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

盟军胜利完成这一战役,使法西斯集团各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由于控制了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并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风,英美两国便重新开辟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由地中海经苏伊土运河至印度洋的航路,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非战局中,盟军统帅部取得了解决战区内联合作战战略问题的经验。但是它在占有颇大兵力兵器优势的情况下,却在许多场合行动不坚决。北非战局最后阶段的特点,是组织了海军和陆军庞大兵力的协同。在北非战局中,总共击溃德、意军12个师。

§ 北非战场

在阿拉曼随处可见的战争遗迹也一再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同盟国军队和轴心国军队惨烈搏击的战场,是改变二战北非战争格局的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发生地。1940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侵入埃 北非战场及,妄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国盟军与它的东方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以英国为主的同盟军在突尼斯、利比亚一带与德意军队展开了持久战。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攻占了利比亚的托布鲁克,盟军被迫撤到了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沿海的阿拉曼地区。

凭借阿拉曼易守难攻的地形,盟军成功地阻止了轴心国继续向东挺进。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打响。盟军在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炮兵和空军展开强大攻势,猛烈地轰炸德意联军的阵地。德军司令施登姆突发心脏病,死在前沿指挥部。

正在国内治病的德军元帅隆美尔临危受命,继续指挥德意军队,但这位号称“沙漠之狐”的一代名将最终没能挽回轴心国军队的颓势。为避免更多的伤亡,他在11月4日下令将余部全线撤退。这场战役是北非战场的一个转折点,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使阿拉曼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从此扬名于世。

§ 《北非谍影》

主演: 英格丽·褒曼 、亨弗莱·鲍嘉、导演: 迈克尔·柯蒂斯

剧情简介: 《北非谍影》剧照

1940年时,北非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成为欧洲大陆企图摆脱纳粹血腥统治的人们逃离迫害奔向自由天地的最后一扇门户,因此,这里云集了各个国家形形式式的人,当地有一家“里克酒店”,老板名叫里克.勃兰,是美国人,这天晚上,捷克爱国者维克多偕同妻子伊尔莎光临里克酒店,正赶上黑人钢琴手在弹奏《时光流逝》当年巴黎失陷于德军手中的时候,伊尔莎与情人里克分手之际,钢琴手所弹的也是这首曲子。

现在,这对情侣在异地相逢,里克情火再一次燃烧起来,但是,当地盖世太保头子斯特拉瑟少校命令警察局长,法国人雷诺上尉将维克多与伊尔莎逮捕,这对夫妻处境危难,表面待人冷漠的里克却毅然帮助他们乘飞机逃跑,斯特拉瑟少校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机场,欲将其逮捕归案,不料却被里克一枪打死,飞机引击发动了,里克目送着飞机渐渐远去……好莱坞浪漫影片的各种特点,几乎被本片天衣无缝囊括。

§ 著名城市

本区代表性城市是埃及的开罗。它不权是本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本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市内有很多文明古迹。是尼罗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