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里柴三郎
释义

§ 简介

北里柴三郎

1852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肥后国(今熊本县)阿苏郡小国乡北里村,1866年开始学习汉学。1872年入熊本市新建的医学院学习,1875年入东京大学医学院,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内务省卫生局东京试验所任职。此时,东京大学副教授绪方正规从德返日,建成日本第一个细菌学实验室,北里始任其助手。1884年长崎发生霍乱,北里在显微镜下证明了致病菌──霍乱弧菌的存在。1885~1891年前往德国深造,在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的指导下工作,,与科赫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此期间他发表数篇在细菌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细菌学界当时普遍认为厌氧菌只能在与其他细菌共生的环境下生长,而不可能得到纯培养。

§ 履历

肥后国北里村(现在的熊本县阿苏郡小国町)世代相传的庄园的家里出生。

在当地的熊本医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接受教育、毕业后在内务省卫生局供职。

1885年-1891年、从师于柏林大学教授罗伯特·科赫。

1889年、與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一起成功世界上最初的破傷風病菌的純粋培養。 [1]

§ 代表作

1889年前后,北里撰文论述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培养方法,提出该菌可在含氢空气包围下的固定培养基中生长。芽胞杆菌具有强抗热性能,常压下可耐受80℃高温。他将破伤风杆菌与其他细菌的混合培养加热到80℃45~50分钟,再置于含氢空气中继续培养,由此而获得破伤风杆菌最早的纯培养菌株北里将提取的破伤风毒素稀释,逐渐加量反复注入动物体内,证明这样可使动物获得被动免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的抗毒血清可使未免疫动物对破伤风杆菌感染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1890年北里与埃米尔·冯·贝林共同发表关于破伤风和白喉免疫的论文。

§ 主要贡献

北里柴三郎

开拓了血清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1892年回日本,在福泽谕吉等人的帮助下,创建了隶属大日本卫生会的私人传染病研究所,任所长,率先在日本开展对传染病和细菌学的研究。1893年,为了收容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他建立了养生园,并任园长。1894年,在香港发生淋巴腺鼠疫期间,他奉命于5月,偕青山胤通等人赴疫区开展实地调查,并于6月与瑞士细菌学家亚历山大-恩米尔-约翰·耶尔森各自分离出了这种疾病的致病因子-鼠疫杆菌。1897年,北里创办了北里细菌学研究所,开始从事痢疾细菌学的研究。1898年,日本细菌学家志贺洁根据他的建议,从痢疾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了痢疾杆菌,即现在的(志贺氏菌)。1914年,当他的研究所改为国立研究所并移交东京帝国大学管理时,他辞去所长职务,于1917年在庆应义塾设立了医学部,任部长。1923年起为日本医师会会长,1924年被封为男爵,并成为学士院院士、贵族院议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以及美国和德国一些学会的名誉会员。是《北里实验医学》杂志的主编。发表过许多细菌学方面的论文。1931年6月13日在群马县仲之城去世。为了纪念他,庆应大学于1937年设立了北里博士医学图书馆。

§ 职业生涯

Kitasato Shibasaburo,日本医师,细菌学家,免疫学家。1852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肥后国(今熊本县)阿苏郡小国乡北里村,1931年 6月13日卒于日本群马县。1872年入熊本市新建的医学院学习,1875年入东京大学医学院,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内务省卫生局东京试验所任职。此时,东京大学副教授绪方正规从德返日,建成日本第一个细菌学实验室,北里始任其助手。1884年长崎发生霍乱,北里在显微镜下证明了致病菌──霍乱弧菌的存在。1885~1891年赴德国从R.科赫研究深造,与科赫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此期间他发表数篇在细菌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细菌学界当时普遍认为厌氧菌只能在与其他细菌共生的环境下生长,而不可能得到纯培养。1889年前后,北里撰文论述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培养方法,提出该菌可在含氢空气包围下的固定培养基中生长。芽胞杆菌具有强抗热性能,常压下可耐受80℃高温。他将破伤风杆菌与其他细菌的混合培养加热到80℃45~50分钟,再置于含氢空气中继续培养,由此而获得破伤风杆菌最早的纯培养菌株。北里将提取的破伤风毒素稀释,逐渐加量反复注入动物体内,证明这样可使动物获得被动免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的抗毒血清可使未免疫动物对破伤风杆菌感染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1890年北里与E.(A.)贝林共同发表关于破伤风和白喉免疫的论文,开拓了血清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北里与法国细菌学家A.耶尔森同时确认病原体系鼠疫杆菌。1892年回日本,与他人共建传染病研究所。1894年到香港研究鼠疫。1914年创办北里研究所,培养出细菌学家志贺洁和秦佐八郎等。1917年,任东京慶應大学医学院第一任院长。1923年日本医学会成立,北里被选为首任主席。主要著作有“气肿性坏疽及其营养”、“论破伤风杆菌”、“白喉免疫和破伤风免疫的动物实验“、“香港的鼠疫”等。

§ 血清疗法

血清疗法创始人是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和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贝林。19世纪末,北里柴三郎在科赫的研究所里专攻细菌学。1889年成功地进行了破伤风菌的纯种培养。1890年,北里柴三郎又和贝林共同研究破伤风的免疫血清疗法获得成功。他们合作进行了抗毒素的实验研究:将白喉或破伤风杆菌的肉汤培养物杀灭以后,给实验动物注射,实验动物血液中即出现能够中和这些杆菌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还能使另一只动物获得免疫,能够治疗已经出现的白喉症状。1891年底,德国柏林一家医院首次给白喉患儿注入白喉抗毒素血清,从而获救。这一疗法的疗效很快被证实,迅速得到推广,使白喉的病死率大幅度降低。当时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苦于无法治疗。贝林等对白喉搞抗毒素血清疗法的研究,震动医学界,所以首次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了贝林。后来医学的发展表明。抗毒素疗法原则上只适用于白喉和破伤风等少数几种传染病。1913年,贝林将毒素的抗毒素混合给儿童注射,使儿童获得抗口喉的自动免疫力。其它血清发现还有:1895年意大利人阿·斯拉夫和法国人埃·马舒克斯发现了抗炭疽血清;1896年,法国人埃鲁,俄国人伊·梅契尼克夫和意大利阿·萨里姆巴尼发现了抗霍乱血清。利用含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抗血清,是治疗某些传染病的方法。治疗用的特异性血清大多是动物的免疫血清。重复应用时须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必须作皮试,如有过敏现象,经脱敏后才能使用。[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