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几内亚比绍历史 |
释义 | § 几内亚比绍历史 § 正文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位于西非,东、南同几内亚交界,北和塞内加尔接壤,西濒大西洋,沿海有数十岛屿。面积 36125平方公里。人口85万(1983),主要有巴兰特人、费卢普人、曼雅科人和曼丁加人,居民多信奉拜物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比绍。 独立以前 9 世纪,加纳王国势力深入几内亚比绍。13世纪,瑙罗人和兰杜马人迁此。12~14世纪几内亚比绍属马里帝国版图。 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人来此从事奴隶贸易。16~18世纪大批奴隶被运往佛得角群岛或美洲。卡谢城曾是当地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葡萄牙人以佛得角群岛为基地对几内亚比绍海岸进行控制。17~18世纪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在此建立贸易站,进行奴隶贸易。1879年葡萄牙宣布几内亚比绍为其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当局在几内亚比绍实行种族歧视与逐步同化政策,将居民分为“文明人”、“同化人”和“土著人”。欧洲人即“文明人”,居社会上层,占人口的20%;“同化人”即葡萄牙-非洲混血种人,占人口的 0.3%,他们享有比黑人较好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列为“土著人”,他们毫无政治权利,被强迫服劳役。殖民当局在农村通过当地酋长实行“间接统治”。农业以稻谷为主。在殖民统治时期,几内亚比绍仅有的工业是为葡萄牙殖民军开设的啤酒厂。1951年葡萄牙政府把几内亚比绍改为海外省,派总督统治。 民族解放斗争 1908年在博拉马岛爆发了反葡武装起义,1920、1932、1939年又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反殖武装斗争。1956年 9月,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简称几佛独立党)在比绍成立,A.卡布拉尔任总书记,佛得角人A.M.佩雷拉任副总书记。1958年几内亚的独立,推动了几内亚比绍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9年 8月,几佛独立党发动比绍码头工人大罢工,遭到殖民当局镇压。9月,该党转入地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加强与其他葡属非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合作,争取国际支援。1963年 1月23日该党领导游击队在南部的蒂特市向葡军发起进攻,经过近10年的斗争,几佛独立党控制了2/3的国土,解放了1/2的人口,建立起解放区。1973年1月20日,卡布拉尔遇刺身亡。同年9月,几内亚比绍第1届全国人民议会召开,宣布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成立(见彩图),由L.卡布拉尔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同时颁布了宪法。1974年 9月葡萄牙承认几内亚比绍独立,并于10月全部撤出葡萄牙军队。 几内亚比绍历史 独立后的几内亚比绍 1977年11月,几佛独立党举行第 3次代表大会,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在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永远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A.佩雷拉当选为党的总书记,L.卡布拉尔为副总书记。1980年11月10日,几内亚比绍全国人民议会举行第 3次特别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两国将实现联合,佛得角人可担任领导职务。当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J.B.维埃拉依靠军队力量推翻 L.卡布拉尔政权,成立革命委员会并任主席,宣布废止宪法,解散议会,清除党、政、军各部门的佛得角籍官员。1981年 1月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与几佛独立党断绝关系。1982年 6月,维埃拉和佩雷拉在马普托会晤,宣布恢复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两国之间的关系,但两党之间的分歧仍未解决。1984年5月17日第3部宪法开始生效。1984年7月17日组成政府,维埃拉任政府首脑。 独立后,几内亚比绍政府逐步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74~1977年,由于农产品出口价格上涨,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1977年遭受特大干旱,粮食奇缺,40%依赖外援。1983年以来,实行开放政策,努力扩大出口,鼓励外资在几内亚比绍投资,并制定了1983~1986年的“四年发展计划”,1984年农业产量创独立以来最高纪录。 几内亚比绍于1974年3月15日同中国正式建交。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