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炳耀 |
释义 | § 背景 他的幼年时代,日寇入侵,战火纷飞,失去家人的他流落异乡;15岁时他参加了新四军,经过几年战争的洗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19岁时,他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也迎来了全新的人生;从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的区队长到南昌陆军学院副院长,他从目不识丁的穷孩子成为一代军事教育训练者…… § 经历 1930年12月,刘炳耀出生在河南舞阳县太尉乡火烧刘村的一户农家。在刘炳耀的记忆里,他的幼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广阔的中国大地,国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在刘炳耀的家乡,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艰难生活,刘炳耀的父辈三兄弟中只有他父亲娶了亲,二伯单身一辈子,后来由于生活无着饿死在街头。不久,刘炳耀的父亲也惨死他乡。年幼的刘炳耀只能与大伯相依为命。 这样的艰难日子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5岁的刘炳耀此时已逃难到江苏,当他站在街头,注视着载歌载舞欢庆抗战胜利的人流从他的面前经过时,他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参加革命队伍,参加新四军,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945年10月,刘炳耀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在革命军队的大集体里,15岁的刘炳耀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斗志去战胜一切困难。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以22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7月,刘炳耀参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注:所谓七战七捷,是指1946年7月至8月,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在江苏中部地区粉碎国民党进攻,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在战斗过程中,部队为了捕捉战机歼灭敌人,常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刘炳耀由于疲劳过度,有时走着走着竟累得睡着了,直到自己的头碰到前面战士的背包才清醒过来。每每这种时候,他总是赶紧抖擞精神,快步跟上队伍。看着这个身体单薄的15岁新兵娃子,部队领导心疼了,决定动员他到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部队,待正规部队条件有好转后再回来。但是刘炳耀坚决不同意,他的心里早已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到最艰苦的一线部队去锻炼。从此他深怕领导再说他年纪小,每逢行军打仗,都咬紧牙关,以减轻领导和战友们的负担。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力圆满地跟随部队完成了一次次战斗任务。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中,他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多次立功受奖。 时光也许可以冲淡一些记忆,但对于刘炳耀将军,却永远无法冲淡那些浸润着血与火的深刻印痕。他提起了曾经参加的淮海战役:“那可是一场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命运的决斗。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双方以徐州为中心,投入了一百多万力,经过66天的战斗,我军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多人。可以说,那场战役奠定了全国的战局。” 刘炳耀将军说,战局到后期时国民党军已一片混乱,后勤跟不上,在寒冷的冬天,敌兵饿得实在受不了。当时敌我双方的阵地距离不到百米,因此国民党兵常在夜里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我方阵地来。 § 职业生涯 刘炳耀六七岁时,父亲节衣缩食,送他去读了一年书。后来兵荒马乱,他就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但刘炳耀没有想到的是,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他竟然又有了教他认字的老师。77岁的将军满怀深情地谈起了她们,“部队里的三位女同志每天教我写字。她们当时都才二十多岁,都是从上海等地到苏北参军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一位是团的组织干事、镇江人张佩玉,她教我特别细心,最早学会的是‘革命’、‘国家’、‘团结’、‘不耻下问’这几个词。她还给我补衣服、织毛衣。还有一位是上海来的纪大姐,她送了我一只钢笔,这在当时物质十分贫乏的情况下是非常珍贵的,我一直把那把笔随身带着。每次一到宿营地,她们就会督促我认字、写字。她们为我后来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从1945年参军至1949年全国解放,经过4年多残酷的战斗考验,刘炳耀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1949年9月,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校址在目前的闽侯上街一带)成立,学员有一两千人,叶飞任校长。年仅19岁的普通战士刘炳耀,被任命为该校十二中队区队长(相当于排长,领导三十多人)。得知领导的这一决定时,刘炳耀感到很突然,自己是一个只读过一年小学的半文盲,认得的字也十分有限,能管理好这么多学员吗?提起当年,老将军不禁笑起来,“说句心里话,听到要我到军政大学任区队长的消息后,兴奋得一夜没睡,太渴望进学校学习的机会,可以说是梦寐以求,但又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缺乏领导能力,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军政大学开学后,让刘炳耀意想不到的是,从学校的领导到学员对他都非常尊敬。当时有许多新入伍的青年学生都是高中生,一个个都可以当他的老师,但这些学生并没有瞧不起他、为难他或是疏远他,而是体谅他、手把手地教他。刘炳耀的顾虑和担忧很快消除了,他自信地在区队的黑板报上写下“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三句话与学员们共勉。 军政大学,从此成为刘炳耀人生的全新转折点。在军校里,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文化与军事理论的学习中,在军校领导和学员们的帮助下,他进步飞快,很快就摘掉了半文盲的帽子,并以惊人的毅力跟随学员们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军校的工作锻炼和学习收获,使他增添了做一位有文化的军人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他在汉语字典的帮助下,博览各种军事经典著作。由于文化基础差,刘炳耀读懂一篇文章往往要比别人多用几 倍的时间,但他不怕难、不服输,在床头写下“努力!努力!再努力!”这7个大字来激励自己。 [1] 后来,他离开军校,先后在第十兵团14步校、福建军区教导营、福州军区教导营、漳州军分区等单位工作,不论工作岗位怎样变换,有一点刘炳耀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更加忘我地学习。 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学习,使刘炳耀很快成为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军事教育的领导干部。1975年,刘炳耀走上了被誉为“中国西点军校”的南昌陆军学院的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南昌陆军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院长,为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陆军学院的17年中,他亲自为学员们上课,讲有关战役的实战经验体会;先后单独或和同仁合作,在《解放军报》、《中国行政管理》、《军事学术》、《军事教育》、《战术研究》、《学报》等军内外报刊杂志和学术研究会上,发表近百篇文章,成为一代军事理论教育家。其中,以他亲身经历完成的《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决策和指挥失误的分析》是一篇很有研究价值的军事史料。1991年离休后,刘炳耀还将自己的军事论文汇编成书,“现在已进入电子时代,我的点滴经验之谈仅能作为新一代军人的参考资料,希望能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多做点事。” § 将军风采 将军的书房里,不仅有大量的军事书籍,有他练字的书台,更摆放着一张醒目的婚纱照,上面是风采依旧的刘炳耀将军与他的妻子陈鸿秀。“那是前几年补拍的,这张是我们年轻时的结婚照。” 比将军年幼3岁的陈鸿秀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着,看得出来,她与将军的感情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沉淀,已有了一种令人羡慕的甘醇韵味。 1956年,刘炳耀在福建军区教导营当参谋时,认识了清秀大方的福州女孩陈鸿秀,从军校护士班毕业的陈鸿秀当时是九三医院(现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的护士。1957年,他们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而现在,他们有着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儿子和女儿先后参军,现在,儿子仍在某海防部队,女儿从部队转业后在电视台工作,而他们的孙儿辈更是给两 位老人带来许多快乐。曾经的艰苦生活让刘炳耀始终保留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他每天早起扫地,浇花锄土;洗衣服的水倒在桶里,用来冲洗卫生间,空调管里滴下的水也被他用铁罐接起来浇花。采访那天,我们注意到,将军身上穿的仍是有补丁的裤子。 铺纸、研墨,77岁的刘炳耀将军为即将到来的2007年的“八一”,挥笔写下了刚劲有力的“雄风”二字。他说,每年“八一”之际,他总是特别怀念当年金戈铁马的岁月,怀念那些为革命事业、为全国解放付出了生命的战友们。他说,英雄已逝,但英雄之魂永驻,英雄的雄风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