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象 |
释义 | § 成童 生日庆祝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 民间活动 德保县 舞象 舞象是广西德保县等地民间春节游艺活动。壮族民间视大象为吉祥之物。当地艺人用铁线和竹片编扎装裱制大象模型,背上安放一朵纸扎大莲花,脚下安装带轮子的底坐。春节期间,将一对模拟大象披红挂彩,让化妆的童男童女分别坐在象背的莲花上,并由四人打扮成小象跟随,在管弦乐吹奏的”八音“乐曲声中沿街游行,欢庆春节,祷祝丰年。此俗缘于古时岭南多象,秦朝特在左江流域设置象郡。至明代广西还设有驯象卫,用象作为生产及运输工具,有象耕象舞之习尚。象在广西早已绝迹,象舞则成为壮族的传统游艺形式犹存。 紫金县 舞象是紫金县独特的民间舞蹈。此俗源于古时岭南多象,民间有象耕象舞的习俗。舞象与舞纸马、舞春牛、舞花船一样历史悠久,在紫金县具有二、三百年历史。紫金县龙窝镇是目前河源市唯一保留的有舞象活动的城镇。 舞象是龙窝镇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制作象的道具内面是竹、木搭架,外面糊上一层灰布并加于装饰。有小象和大象两种。小象约一米高,大象长达2.5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需二个大人才能舞动,舞象者单人手执舞象道具(小象),边舞边唱农事歌。一般一个人提着象就可以歌唱和游玩。舞象队一般由30多人组成,2人负责舞象,1人引象,两个农民打扮的演员扛着锄头边舞边作农事活动的样子,有人提花蓝,舞花扇,其余的用“八音”(由鼓、锣、钹、铛、唢呐、高胡、箫、木鱼组成的民间吹打乐艺术)伴奏。舞象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群众喜闻乐见。 解放前,龙窝镇村村寨都舞象,有龙窝、莲塘、樟下、宝洞、茶松、慎田等舞象队,春节时挨家挨户进行表演。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和保护民间艺术,舞象队不仅在本县演出,还流行于惠阳、梅州等粤东地区。五十年代,龙窝舞象队参加汕头地区“群英会”演出,获得演出奖,后来又参加惠阳地区文艺汇演。直至1958年“大跃进”后,一些艺人不再进行舞象。时隔20多年,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逐渐兴起,一些喜爱舞象的艺人又重新制作了道具舞起象来,使得这一濒临绝迹的民俗得以重现。近年来,虽然受商品经济大潮和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艺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但是通过文化部门的重视和艺人的努力,舞象表演得到延续,龙窝舞象队多次参加县民间艺术展演和县招商活动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