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伦威尔 |
释义 | § 简介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8年,清洗了国会中长者派的势力。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他残酷地镇压了平均派和掘地派的民主运动和爱尔兰的民族起义。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为了向外扩张和争夺殖民地,曾对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作战,取得了胜利。恩格斯曾说他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于一身”。 上有更多 § 成长经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军事、政治领导人。独立派领袖。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中等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28年被选入议会。30年代迁居剑桥郡。曾帮助当地农民反对贵族地主排干沼泽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因而在东部各郡中颇孚众望。1640年作为剑克伦威尔桥郡的代表先后被选入“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在长期议会中,与坚决反对王党的议员站在一起。参加制定《大抗议书》等文件。内战开始后,克伦威尔筹建一支60人的骑兵队。1644年受命指挥整个东部联盟的骑兵。他从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普通农民中召募士兵,这使他的军队在作战时既勇敢而又有纪律。他指挥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2日)中取得胜利后,被誉为“铁骑军”。 议会军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1644年12月克伦威尔提出改组军队的建议。1645年初议会正式通过“自抑法”,组成了由t.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指挥的“新模范军”。 1645年6月在纳斯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 1647年3月,议会中掌权的长老派下令解散军队,士兵愤然反对。克伦威尔一度犹豫之后,与士兵站在一起。 同年8月6日率军进入伦敦,驱散议会里的长老派议员。随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与平等派士兵的矛盾日趋尖锐。在魏尔检阅军队时克伦威尔镇压了平等派士兵的反抗。 同年底,各地王党蠢蠢欲动。克伦威尔不得不重新与平等派联合。1648年春第二次内战爆发,重新联合起来的议会军,很快击败王党。在国内革命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克伦威尔放弃同国王妥协的主张,转而赞成成立审讯国王的最高法庭,判处国王死刑。1649年成立的共和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掌握政权。克伦威尔没有实现中、下层人民的改革要求,引起普遍不满。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起义,后又驱散掘土派运动。随后,克伦威尔率军征讨爱尔兰和苏格兰。 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见护国公制),进一步加强军事专政。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 【www.mrzl.com上有更多资料】 1658年9月3日在白厅逝世。 § 个人荣誉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164克伦威尔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国王得以拒绝谈判。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英伦三岛建立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秒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人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 § 个人影响 在公元17世纪,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君权更加神圣的方向发展。而黾主制在英国的胜利,打乱了这一进程。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以及民主制在欧洲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样为美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建立民主制树立了榜样。虽然英国在世界上所占领土很小,但民主所传播的范围却极为广大。如同美利坚的形成归功于哲学家洛克一样,克伦威尔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但相对而言,评价克伦威尔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克伦威尔是实干家,而洛克是思想家。如果没有洛克,类似的民主思想在那时候依然会很快出现;但是如果不有克伦威尔,国会军在英国内战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 人物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但就客观因素来讲,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也极有可能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毕竟他们的想法早已超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还未真真正正的到来。而且,作为开天辟地的革命者,他不可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创造一个百分之百的崭新的时代。 就如同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秒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人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 在克伦威尔死后的300年间,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他总是宣称承认国会的权利,但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但更多的人认为,克伦威尔对民主的追求是真诚的,他不得已实行独裁统治,这主要是由于局面无法控制所致。他很坦诚,他拒绝加冕,并且从未试图建立永久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是温和而又宽容的。 我们如何来评价克伦威尔在历史中的作用呢?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在战争初期,议会军节节败退,是克伦威尔领导的骑兵队,在马其顿荒原战役中取得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局面。如果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军最终的胜利就不可能到来。这一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 这种结果不能被视为在任何事件中都能产生的。在公元17世纪,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君权更加神圣的方向发展。而黾主制在英国的胜利,打乱了这一进程。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以及民主制在欧洲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样为美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建立民主制树立了榜样。虽然英国在世界上所占领土很小,但民主所传播的范围却极为广大。 如同美利坚的形成归功于哲学家洛克一样,克伦威尔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他的名字本应放在本书更靠前的位置。但相对而言,评价克伦威尔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克伦威尔是实干家,而洛克是思想家。如果没有洛克,类似的民主思想在那时候依然会很快出现;但是如果不有克伦威尔,国会军在英国内战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 遗容面模被发现 克伦威尔遗容面模 据英国媒体2009年初报道,这个面模是用石膏制成的。人们还发现了一封克伦威尔指示如何建造该面模的信件。这个死后制成的面模显示克伦威尔面部没有史书上记载的疙瘩及粗糙。史料记载,克伦威尔长有厚厚的下唇及弯曲难看的鼻子。 这个面模目前已被一名私人收藏家拍卖,由于这个面模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并且也不能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因此没有人关心是谁买走了这个面模。不过专业人士估计该面模的估价在1000英镑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专家表示他们不能够判断出这个面模具体的建造时间。 拍卖行负责拍卖该物件的员工罗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物品非常古老。我认为在克伦威尔死后,人们只做了6个这样的面模,而进行拍卖的这个要么是这6个中的其中一个;要么就是根据那6个面模仿造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克伦威尔死后,涂抹在他尸体上用于防腐的香油将其生前脸上长的疙瘩去掉了。这个面模和英国画家来利为克伦威尔创作的人物肖像非常相似,都将克伦威尔脸上的疙瘩、疣状物做了相应处理。 1764年,英国作家华尔·渥帕尔在其著作《英国绘画轶事》中提到克伦威尔写给英国画家来利的信,信中写道:“来利先生,我(克伦威尔)强烈地希望你能够以娴熟的绘画技巧为我绘制一副图像,并且画像不要胜过我本人的长相;不过也不能过于粗糙,我脸上的疙瘩不要展现在画像上。”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病死,享年59岁。 在之后的1660年,查理二世继位,他将克伦威尔的尸体从埋葬的伦敦西敏寺掘出来,并且将其尸体象征性的进行上吊,在1658年还将其头部绑在柱子向公众展示。 据悉,克伦威尔的头颅被多次进行买卖,直到1960年才最终找到一个下处埋葬,被葬在了剑桥的苏塞克斯学院地下。 据悉,克伦威尔的其余面模被放置在沃里克古堡以及伦敦博物馆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