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埃利亚斯·卡内蒂 |
释义 | § 人物简介 埃利亚斯·卡内蒂艾利亚斯·卡内蒂(EliasCanetti,1905—)是用德语写作的英籍作家,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保加利亚北部港口城市鲁斯丘克。父亲是奥地利籍犹太商人,母亲是西班牙籍犹太人。一九一一年,六岁的卡内蒂随父母到英国的曼彻斯特。一九一三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带他和他的两个弟弟移居维也纳。他先后在苏黎世和法兰克福等地读小学和中学,一九二四年进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一九二九年获博士学位。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八年,他定居维也纳,间或去柏林,在此期间,他还潜心研究历史和文学,结识了卡夫卡、巴别尔、布莱希德等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并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一九三八年,纳粹德国并吞了奥地利,卡内蒂流亡法国,在巴黎住了一年,然后定居英国伦敦,并取得英国国籍。 卡内蒂终生用德语写作。早在一九三五年,他即出版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迷惘》,通过书呆子式的人物汉学家彼得·基恩的悲剧,表现了人性丧失、道德堕落、精神被贪欲毁灭的社会现实,采用怪诞的手法,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物,表现了异化的世界。一九三二年,卡内蒂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婚礼》,此后还相继发表过《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56)等剧本。这些剧作带有荒诞派色彩,没有主角,没有情节,只表现了某种场面和状态,揭露并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某些变态心理和丑恶行径。 § 人物经历 埃利亚斯·卡内蒂早期 埃利亚斯·卡内蒂生于多瑙河南岸的鲁斯丘克(Rustchuk),即是今天的鲁塞。他的家庭是1492年来自西班牙的瑟法底犹太人后裔,所以除了保加利亚语外,卡内蒂还会讲老式的西班牙语——拉迪诺语(一种已经遭废弃的方言)。其后卡内蒂一家迁至英国曼彻斯特,但父亲于1912年逝世,卡内蒂遂随母亲搬至维也纳,并开始学习德语。此后他母亲逼卡内蒂平日以德文沟通,日后他亦用了德文写作。 1924年卡内蒂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获化学博士学位。不过期间他发觉自己更热衷于艺术、文学和哲学,故他一直没有当化学家,反而开始写作,完成了《年轻的罗马执政官》和一部诗歌戏剧。 19世纪30年代 到访过柏林和认识了一些艺术家后,卡内蒂开始创作一系列关于人类狂热行为的小说,如1935年的《迷惑》(DieBlendung),灵感来自1920年代暴民焚烧维也纳正义宫时的疯狂现象。此书颇受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罗·托马斯·曼与英国哲学家兼小说家艾瑞斯·梅铎的赞赏。30年代,卡内蒂亦写了两部戏剧:《婚礼》(DieHochzeit)和《浮华喜剧》(DerEitelkeit)。不久,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Sinclair)开始翻译其著作。 1938年,纳粹侵占奥地利,身为犹太人的卡内蒂逃到巴黎,次年移民伦敦并定居当地。以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英国渡过,而且在那里他主要用英语发表作品,因此有些作品先有英文版本,然后再由他译成德文出版。 而其小说则被纳粹封查,至60年代才重新得到重视。所以目前卡内蒂仍旧是默默无闻的作家。 战后 在英国,卡内蒂停止了文学创作,着手写论文集《群众与权力》。 晚年 卡内蒂居于苏黎世。1981年因为“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而获得诺贝尔奖。 1994年8月14日,卡内蒂逝世。 § 作品介绍 埃利亚斯·卡内蒂卡内蒂在流亡英国后的几十年中,写了大量随笔、时评、杂感、游记和回忆录,集中反映了他所思考的生与死、权力和群众以及人类的前途等问题,结集成书出版的有《人间,1942—1972年笔记》(1973)、《耳闻证人》(1974)、《文字的良心》(1975)。《群众与权力》(1960)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他的自传体小说《得救的舌头》(1977)、《耳中的火炬》(1980)和《眉目传情》(1985)被誉为德语传记文学中的佳作。此外还有旅行札记《巴利卡斯之声》(1967)、研究卡夫卡的论著《另一次审判》(1979)等。卡内蒂擅长抨击社会和探索人生,他的作品具有内省、深沉的特色,善于以简洁的文字勾画人物形象,他对中国文化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 荒唐剧作 埃利亚斯·卡内蒂《迷惘》原是作者所设想和计划要写的《疯子的人间喜剧》多部小说中的一部。这部小说构思奇特而怪诞,富有神秘色彩,使人联想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如果说《迷惘》被若干评论家理解为惟一极为形象的比喻,即比喻“大众之人”在我们之中所造成的威胁,那么这种看法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把《迷惘》看成是对一种类型的人的剖析,这种人孤芳自赏,到头来却被世界无情而严酷的现实所折磨,最后走上毁灭的道路。这种看法与前面提到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 继《迷惘》之后,卡内蒂便对群众运动的起源、组成和典型反应作了深刻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写成了《群众与权力》。该书已于一九六年出版。这是一部学识渊博的学者的杰作,他十分懂得向读者阐明有关“大众之人”在举止行为方面的绝大多数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群众的性质和起源的研究,他在基本的历史性的分析中所揭露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信仰权力,而权力的核心正是争取继续生存下去。生存的死敌最终就是死亡本身,这是卡内蒂在文学创作中所特有的、用具有激情的力量紧紧抓住不放的主题。 卡内蒂除了紧张地从事《群众与权力》的创作外,还写了不少言简意赅的日记,这些日记已分成若干册出版了。这些日记充满了幽默,作者在观察中对人们的举止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描写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刻画了人们一想到生命的短促就表现出来的颓伤和怨恨的情绪。所有这些构成了他的日记的特色。 卡内蒂的三个剧本或多或少都带荒诞派的色彩。这些剧本描写了极端的情景,在人们所作的卑劣行径的预示下,这些“声音假面具”——如同作者对他的剧本所称呼的那样——使人非常感兴趣地看到作者所想像的特定的世界。 在他许多形象鲜明的描写人物肖像的作品中要特别强调的是《另一次审判》,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十分积极地对卡夫卡和菲莉丝·鲍尔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塑造了一位在其生活和全部创作活动中以放弃权力为特征的人物形象。 § 作品列表 《迷惘》卡内蒂唯一的小说长篇小说 《迷惘》(Die Blendung,1935年) 剧本 卡内蒂的剧本都没有主角或连贯的情节,却只表现某些场面。其中的事件都是卡夫卡式的。 《婚礼》(Die Hochzeit,1932年):叙述腐朽社会的没落与崩溃 《浮华喜剧》(Der Eitelkeit,1934年) 《确定死期的人们》(Die Befristeten,1956年):叙述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不安全感 论文集 《群众与权力》(Masseund Macht,1960年):分析当年法西斯取得权力和群众支持的原因(群众受愚弄) 《耳闻集》(Der Ohrenzeuge-Funfzig Charaktere,1974年):评价五十位作家 自传 《得救之舌》(Diegerettete Zunge,1977年) 《耳中火炬》(Die Fackelim Ohr,1980年)[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