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凌家滩遗址
释义

§ 简介

凌家滩遗址所处位置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为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

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200件,其中不少珍品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珍稀罕见。刻图纹饰以及在造型构思、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表明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中心之一。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研究中国早期原始哲学思想的产生、社会伦理、审美观念和宗教礼仪的存在方式,对古代社会组织的构成和变革,私有制、阶段和国家的产生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 五次挖掘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拍摄的两件出土瓷罐

1987-200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发现大型氏族墓地和人工建造的祭坛,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随葬品1200余件,取得了重大成果。1998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为1998年发掘现场一角。

2007年5月18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凌家滩古遗址上进行发掘,这标志着凌家滩古遗址第五次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此次发掘的面积仅为500平方米(仅占到整个遗址面积的1/3000),但发掘的位置恰好位于凌家滩古遗址墓葬区的核心区,极有可能出现“改写历史”的文物,因而备受关注。

凌家滩古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距今约为5300—5500年的历史,有“中华远古文明曙光”之称,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分为墓葬区、红陶块遗迹区、作坊区和居民生活区等多个区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已经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了66座墓葬,在这些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和石器。

20077月10日,安徽省文化厅、含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重大成果通气会。经专家论证,此次发掘证明了凌家滩墓地中存在着显贵集团、工匠集团和贫民的墓葬,并有明确的区域划分,表明当时凌家滩氏族集团内部已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财富向大墓集中,氏族社会内已产生阶层和至上权力。这表明距今5300年前含山凌家滩已出现文明的曙光,开始向阶级和早期国家演进。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今年5月18日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含山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此次共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已发掘墓地的主要使用年代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凌家滩文化时期和战国——汉代两个时期。其中凌家滩文化的墓葬4座、灰坑3个,以及可能与制作玉器有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类玉、石器和陶器近400件,其中玉、石器以钺、璜、环、芯、锛为主,并发现大量的玉料或边角料。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是在祭坛近顶部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这是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个头最大、重量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重大发现,堪称“中国第一玉猪”,这表明含山凌家滩远古先民对猪的图腾崇拜以及表示财富的象征。其次是在玉猪身下压着一座墓葬,编号为07HLM23,该墓葬打破祭坛,长3.6米、宽2.1米,墓口距地表深0.9米,墓底距墓口深0.55米,墓坑内随葬品约200多件,其场面之壮观,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其玉石器的精美程度令人膛目结舌,这再次表明凌家滩文化玉石器工艺技术在5300年前处于领先地位,有力地说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悉,凌家滩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古遗址。根据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下一步,凌家滩将建成遗址保护库,库内将展出部分出土文物的原件和复制件,以供游人观赏。按照大遗址保护规划,今年将开始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前期保护工作,在今后的几年中,相关部门将按保护方案逐步实施。专家建议,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在凌家滩外围建造凌家滩原始度假村,开发多种原始旅游项目,充分展示远古文化的魅力,使凌家滩成为环巢湖大旅游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