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倪瓒
释义 倪瓒

§ 简介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

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 ,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

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飘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 著有《清閟阁集》15卷。

§ 生平

紫芝山房图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 逸事

作品

《云林遗事》一书记载倪瓒的洁癖倾向,例如“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拾败叶上有积垢似啖痕以塞责。倪掩鼻闭目,令持弃三里外”。

倪本身也是古怪之人,有客来访时“见其言貌粗率,大怒,掌其颊”、倪瓒好饮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赵行恕慕名而来,倪用此等好茶来招待他。赵行恕却觉得此茶不怎样。倪生气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遂与之绝交。

§ 艺术特色

作品

倪瓒家族为江南著名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读书努力,过目不忘,一生没做过官,40岁以前优游岁月,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吟诗作画,邀名流同赏古书画,调声律,游四方。其人清眉秀目,有洁癖。在他后半生约20年中,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思想日趋消极,开始疏散的他的家财,游荡在太湖四周一带。扁舟五湖,过着闲适,优游的岁月。清人在《一峰道人遣集序》中直言不讳,“元代人才,虽不若赵宋之盛,而高士特著,高士之中,首推倪黄”。所以在明清画家中,倪瓒的诗、文、书、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著有《云林诗集》、《清闷阁集》。

倪瓒善画山水、竹石,早年拜董源为师,后师法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和关仝二人。画法墨色清淡,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树叶用松针点、介字点、仰叶点、圆点、垂藤点等数种;夹叶很少用,好写汀诸遥岭,小山竹树等平远景色。他还好画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构图上他突出个人风格特点,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使全图浑然一体。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

其画竹也极负盛名。倪瓒写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于抒发“胸中逸气”,他自跋画竹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技之斜 与真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事实上他的大量传世作品,无不以自然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只不过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当作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倪瓒的作品,结构简单,以平远山水,古木竹石为多,为历代评家推许。他讲究天真幽淡,逸笔草草,手与心灵气相通。画有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风格。记载称他生性敦厚,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善诗、书、画,号称“三绝”。

倪瓒的山水画,宗董源一派画法,构图多取平远之景,描绘太湖一带疏林坡岸,近水远山,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本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他的画被认为是“疏体”,以淡泊、萧疏的意境取胜,体现出了作者的修养和性格。

§ 评价

作品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 作品流传

作品

倪瓒留存画迹有《江岸望山》、《梧竹秀石》、《六君子》。《渔庄秋霁》等, 倪瓒的画笔简墨淡,正适合文人们的适闲之心境。倍受推崇,就在元初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无倪画判雅俗,据说他在当时作竹石小景,有求必应,每幅价达数十金。

倪瓒距今已近700年,其画迹珍稀,仅有数十余幅现存至今,流存于国内及台湾、美、日等国,其较著名的《渔庄秋霁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构图为三段式平远景色,近处是秋林荒诸,坡上五、六枯木疏枝,坡外一片水面,不作水纹,隔水远山,表现了太湖景色,有一种与世隔绝,荒寒萧索的境界。上海博物馆存有倪瓒书画15幅,其中有7幅作品存疑。8幅由专家鉴定为真品。私人收藏倪画最多的是美籍华裔大收藏家王季迁。他一生酷爱倪画,在海外先后重金觅藏过近10幅真迹。其中著名精品《虞山林壑图》,就是由他鉴定后荐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王季迁见多识广,自然是当今倪氏研究的权威。据他说“全世界加起来,倪画现存作品约50幅!”所幸其中大半在国内、台北和他自己手中,日本只有“半张”。这其中是因为那幅《疏林小景》原已残破,却仍被东瀛人视作至宝,由此可见倪瓒其人其画的国际声誉。

§ 作品

小令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越调】小桃红

陆庄风景又萧条,堪叹还堪笑。世事茫茫更谁料,访鱼樵。后庭玉树当时调,可怜商女,不知亡国,吹向紫鸾箫。

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五湖烟水未归身,天地双篷鬓。白酒新篘会邻近,主酬宾。百年世事兴亡运,青山数家,渔舟一叶,聊且避风尘。

因观《花间集》作

香腮玉腻鬓蝉轻,翡翠钗梁碧燕横。新妆懒步红 芳径,小重山空画屏。绣帘风暖春醒,烟草粘飞絮,蛛丝罥落英,无限伤情。

【双调】殿前欢

揾啼红,杏花消息雨声中。十年一觉扬州梦,春水如空。雁波寒写去踪,离愁重,南浦行云送。冰弦玉柱,弹怨东风。 [1]

§ 作品

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