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冉平 |
释义 | § 简介 冉平 大专学历。历任内蒙古国营9149厂技工,内蒙古铸锻厂行政干部,内蒙古电视台编剧。[1] § 主要经历 冉平出生在河北省蠡县。1990至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专业论文《盲人骑马--电影的叙事与表意》在《电影艺术》1993年4期发表,获第四届“萨日纳”优秀论文奖。1991年创作大型连续剧《成吉思汗》二十六集。1993年创作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二十二集,获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1995年创作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三十集,在中央台黄金时间播出,据此改编的同名长篇小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6年为中央电视台创作电视连续剧《水游传》四十三集(独立完成其中二十一集),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剧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创作电视剧《沟里人》,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电视剧《烟事》获华北电视一等奖。同时担任总策划,完成长篇电视剧《燕子李三》、《昨夜无风》共五十余部集。 1997年创作电影剧本《成吉思汗和他的母亲》(现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长春国际电影节“金鹿奖”和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金奖。1998年创作电影剧本《寻找英雄》,已由山西电影制片厂筹备拍摄。此外,还在国内先后发表影视评论、散文、小说和电影剧本若干。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十佳”电视艺术家,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杰出贡献奖。他的作品还有《蒙古往事》。 § 职业生涯 冉平 冉平,北京出生,幼年随父母定居内蒙古,当过工人、企业干部,曾涉足诗歌、小说创作若干年,在内蒙古电视台当编剧,写过电视剧《东方商人》《武则天》《水浒传》,电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用十年时间寻找合适的写作状态,写得警惕,远离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有几次几乎从头来过,直至“蒙古”的气味日渐浓郁、活泛,才觉得这次自我的清洗得以完成。冉平的《蒙古往事》写得很辛苦但也很自由。作品问世,他最关心的是它是否去掉了汉语黏糊糊、湿漉漉的表达方式,它是否足够开阔、干燥和本真。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试图去做这样一个东西,现在看看还成。”但按照小说结尾的话来说,几乎是要“感谢长生天”了。 冉平笔下的这段故事不是蒙古史诗,而是铁木真如何成为了成吉思汗。他打开了一个空间,喜欢文学的,可以从中寻找文学的兴趣,同时不至于误读历史,倘若你因此喜欢上历史,再去看史诗也不算太迟。 “我要回到最原始最笨的写作状态” 冉平有两门独到的功夫。一是他能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轻易分辨出汉人和蒙古人,还有一门是他有一本最地道的《蒙古秘史》:“是蒙族人写给自己看的历史,用汉语注了音。”一位评论者曾经这样评价《蒙古秘史》:“当时是一个蒙古人硬着翻译过来的,经常叫人不知所云,但你同时也感受到什么叫语言。这里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废话。就像我现在有话要说,我要找一个语言,那种要克服困难,抓住事物的过程,在那本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语言非常珍贵。” 冉平的语言有点《蒙古秘史》的味道。他就想把自己的语言还原成这个样子:“首先是不满自己汉语叙述的现状,也包括好多别人写的小说,太过精致,啰嗦,黏黏糊糊的。后来我读到了《蒙古秘史》,简单、大气,从蒙古语直译过来的,很有力量。它的简单打动了我,让我惭愧;同时又激发了我的想象。作为在内蒙古生活多年的人,我似乎闻到了它的气味,也看到了汉语表达的某种可能。于是卸掉多余的东西往后退,把自己关于文学的概念和经验丢掉,就像丢掉用惯了的装备,退到出发的原点。”所以能用三个字表述,就绝对不用四个字,拒绝比喻等等修辞,甚至拒绝成语,那些东西太“聪明”。于是《蒙古往事》里就有这样的句子:“风真硬,咬都咬不动。” “文化里放多了糖,太甜,没诗意” 为什么要挑选书写蒙古来为汉语做一个清洗?这也许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在冉平看来,时下许多取材自蒙古族题材的叙事作品,不是被我们的汉语表述道德化了,就是被欧式语言抒情化了,伪浪漫、矫情,没力量,没味道。文化里放多了糖,太甜,没了原本的诗意,像化了浓妆的旅游风向标。“那种作者努力表达出来的美,我倒觉得土,太柔媚了,简直没法忍受。其实,从根源上讲,蒙古文化是由草原人的孤独、寒冷、饥饿、杀戮这样的极限生存逐渐形成的:千百年前,他们的生活就是不停地行走,追或者被追,掠夺和征战;他们不受道德教化的约束,情感更加直接而深沉。” 《蒙古往事》里的男人尚武勇猛甚至野蛮得有点不讲道理但也很天真,女人则丰润有着满不在乎的自信和宽容。男人间的战争布阵简单得很,只玩“阳”的,不玩“阴”的,男女间的爱情如果非要用“忠贞”来形容,那么它也仅仅建立在对力量的崇拜上。一切都很简单,简单到你不相信它就是这么简单。所以有力量,同时也是高贵而诗意的。“成吉思汗就是这种文化哺育出来的英雄。”冉平选择成吉思汗的故事,就是想用汉语表现蒙古文化的这种魅力,“我知道我不可能做得十分纯粹,只是尽量接近。我认为我获得了某种自由,确实,有些东西是在写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写出来才知道。” 汉语语境中少有的浪漫 铁木真称成吉思汗的历程,伴随了八次战斗。令人动心的故事、战争、冲突和人都不计其数,如何择取,颇为挣扎。冉平干脆故意模糊了历史的印记,把客观的叙述交给了《蒙古秘史》的某些段落补充在小说中间。他做了减法,反倒凸现了更多。其中,成吉思汗与札木合逐鹿草原的故事贯穿始终,两个男人三次结为“安答”(兄弟之意),互相敬重,又敌对到死。他们毕生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对方。他们热爱自己的敌人,无时不在思念着对方,情意深厚。他们的爱、他们的嫉妒、他们的尊重全都用互相征服来表达。这样的一对关系是传统叙事中没有的。他们的争斗,不同于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他们的情感不同于桃园结义。一样的英雄气概,但彼此不论座次,不讲忠奸仁义,没有善恶对错,不耍阴谋,一切都来得明朗,天真、又充满智慧。 冉平说:“当我读到《蒙古秘史》中札木合临死的一番话时,心里真是感慨,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它搬到小说里,那一刻我感到事情就发生在身边,我听到了他说话的口气,看到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不觉得它是八百年以前的事。那种男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今天仍然是新鲜的,是理想主义的,绝对的浪漫,是汉语语境中少有的,也是今人所欠缺的。我觉得,只要它能打动我,历史不历史都所在其次,况且这是文学。” § 作品 著有电视剧剧本《东方商人》(22集)、 《武则天》(30集)、《水浒传》(43集,合作),中短篇电视剧《沟里人》、《烟事》、《狗不吃回村》等,电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寻找英雄》,长篇小说《武则天》,小说《家园》、《毒药》、《大娘和我》等,论文《盲人骑马——电影的叙事与表意》、《男性神话的呼唤与失落》。 § 荣誉 专业论文《盲人骑马--电影的叙事与表意》在《电影艺术》1993年4期发表,获第四届“萨日纳”优秀论文奖。 1993年创作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二十二集,获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 1996年为中央电视台创作电视连续剧《水游传》四十三集(独立完成其中二十一集),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剧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创作电视剧《沟里人》,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电视剧《烟事》获华北电视一等奖。 1997年创作电影剧本《成吉思汗和他的母亲》(现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长春国际电影节“金鹿奖”和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金奖。 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十佳”电视艺术家,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杰出贡献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