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国首脑高峰会议 |
释义 | § 简介 八国集团 八国首脑高峰会议(Group of Eight),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97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G8”)。 § 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G8峰会 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时任英国首相的梅杰作为东道主邀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峰会后同七国首脑举行会谈,即“7+1”会谈。1992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德国慕尼黑结束后,七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了会谈。从此,每年的正式会议后,俄罗斯领导人都要参加“7+1”会谈,且参与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罗斯获准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 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1998年5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议完成了七国集团向八国集团的转变。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完全成员国,参与八国集团的所有讨论。但是,七国集团仍然客观地存在着。 2002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八国领导人在此次会议上就继续打击恐怖主义、中东局势、世界经济形势、援助非洲等问题达成共识。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除讨论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外,气候、环境保护等也成为会议的议题。2009年,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介绍说,本次会议主题是全球经济的复苏、气候变化、非洲发展及与和平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 § 同中国关系 2003年,八国集团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邀请胡锦涛主席出席八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G8峰会 此后,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关系在财金、能源、卫生和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 2004年10月1日,中国财政部部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同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非正式对话。此后,双方财长和央行行长及其副手多次对话,建立了经常性对话机制。 2005年,胡锦涛主席应英国首相布莱尔邀请出席了在英国鹰谷举行的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8+5对话会”),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气候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 2006年,胡锦涛主席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出席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讨论了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非洲发展等问题。此外,中国还应邀全面参与了该集团能源、卫生、金融、财政部长级会议。 2007年,胡锦涛主席应德国总理默克尔邀请出席了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8+5对话会”),讨论了跨国投资、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能效、气候变化、非洲发展等问题。此外,中国还应邀全面参与了该集团金融、财政、发展、环境、能效等部长级会议。 § 作用 G8峰会 八国集团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八国集团在不同功能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国集团的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1)纵观八国集团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力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均在增强。 2)从横向的功能领域比较.八国集团影响力最大的是在经济领域.其次是社会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影响为最弱。 意义和内容 峰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每年该八大世界经济先进国的领袖,与欧洲联盟官员,在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年会前举行会谈。自1998年后,峰会成为该八国国家元首的年度高峰会议,由八国轮流担任主办国,主办国的领袖成为该年会议的非正式主席。与会国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交流意见。 § 历届峰会一览表 G6峰会:1975年;G7峰会:1976年至1997年;G8峰会:1998年至今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国首脑 主办城市 第1届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国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届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国 杰拉尔德·福特 波多黎各圣胡安 第3届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国 詹姆斯·卡拉汉 伦敦 第4届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届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东京 第6届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意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届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尔·特鲁多 魁北克省蒙特贝洛 第8届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尔赛 第9届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国 罗纳德·里根 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 第10届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国 玛格丽特·撒切尔 伦敦 第11届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尔穆特·科尔 波恩 第12届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东京 第13届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届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赖恩·马尔罗尼 多伦多 第15届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届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国 乔治·H·W·布什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第17届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国 约翰·梅杰 伦敦 第18届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国 赫尔穆特·科尔 慕尼黑 第19届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宫泽喜一 东京 第20届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届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第22届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届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国 比尔·克林顿 科罗拉多州丹佛 第24届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伯明翰 第25届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国 格哈德·施罗德 科隆 第26届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冲绳名护市 第27届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热那亚 第28届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艾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 第29届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埃维昂莱班 第30届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国 乔治·W·布什 佐治亚州 第31届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苏格兰格伦伊格尔斯 第32届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 圣彼得堡 第33届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国 安格拉·默克尔 海利根达姆 第34届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北海道虻田郡洞爷湖町 非正式会议注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罗斯 鲍里斯·叶利钦 莫斯科 § G8峰会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城市 第35届 2009年 意大利 萨丁尼亚拉马达莱纳 第36届 2010年 加拿大 安大略省亨茨维尔 第37届 2011年 法国 多维尔 第38届 2012年 美国 戴维营 第39届 2013年 英国 第40届 2014年 俄罗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