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奕煜 |
释义 | § 人物介绍 刘奕煜,字黎轩,宁县早胜镇人,生于清乾隆后期(1782年),嘉庆三年(1798年)考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中恩科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堂馆吉士。三年后因考试成绩优良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由于他通览古典,博学多才,书法文章均颇有造诣,很快成为当时翰林院出类拔萃的名流学士,经常参议朝政。他的才华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年仅20多岁时,就被赐升为皇太子曼宁(即后来的道光帝)的侍读。他在毓庆宫书房,以培育治理天下的明君为己任,精心讲解,全力伴读。主授《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四书》、《书经》、《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等,除伴读讲要,还指导太子习字作文,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有一次,正当曼宁因功课不熟被刘奕煜训斥时,恰值皇帝便服来到书房,见此情形,心下不悦。 § 事迹 皇帝沉着脸问他斥责太子何故。他跪禀到:“太子近日贪玩,只练骑射而学业不佳……”皇帝说:“寡人之后,乃皇天之子。学者圣卜,不学者帝王。你对他为何如此无礼?”刘奕煜直言陈奏:“天下太子虽都称王,但明昏有别,习者尧舜,国受其益,误者桀纣,民受其害,教而不严,师之过矣。”皇帝再三筹思,渐转笑容,点头称是。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爱新觉罗曼宁即位,改年号为道光。道光帝对刘奕煜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河南、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又提升为户科掌印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成为当朝显赫的治国要员。他在任职期间,从家书中得知庆阳各州县发生罕见的灾荒,田禾无收,饥民载道,逃荒乞讨者不计其数。为救民度灾,他反复考虑写出于奏折呈报皇上。道光帝过目后,亲批户部发银数万两用于救灾,但救灾银两却被各级贪官层层克扣,到达民间时已不足半数。刘奕煜得知实情后,十分气愤,再次上书道光帝,皇帝命都察院查处。不少贪官污吏受到惩罚,刘奕煜也因此声震朝野。那些被查处的官吏对他恨之入骨,伺机进行报复陷害。一次,有人设计为他庆功大摆宴席,他不知奸计,应邀赴宴,结果中毒身亡,道光帝闻报痛哭失声。为表彰他的功德,道光帝下旨命大祭厚葬,并在其故居宁县早胜镇修府、造祠,建造堂墓,工程从破土到建成长达三年之久。堂墓造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其府、祠修建也十分豪华壮丽,成为近代宁县建筑群之冠。 刘奕煜安葬后,道光帝为安抚恩师在天之灵,全部豁免了宁州自嘉庆末年至道光五年所欠钱粮税款。[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