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子材故居 |
释义 | § 简介 冯子材故居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故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当时的占地面积为64350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坦。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面通宽40.5米,通进深45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硬山顶,灰沙筒瓦盖。 冯子材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一百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 特点 故居目前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墙,规模宏大,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故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 参观 北京游客参观冯子材故居2010年9月份以来,钦州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及各种文化故居实现文化惠民的政策,刘冯故居等场所开启了免费大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目前,前往刘冯故居参观的民众日益增多,市民多了一个感受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人物简历 冯子材(1818-1903),钦州人,字南干,号革亭,清末将领,历任广西、贵州提督。 1885年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在镇南关(今友谊关)“短衣草履,佩刀督队”,浴血奋战,法军大败,乘胜追击至越南文渊、谅山等地,歼法军1000多人,史称“镇南关大捷”。死后葬于钦州市东,1905年建墓,墓前有碑刻、石人、石马、石牌坊,规模宏大。 § 交通: 冯子材故居塑像市区可以坐公交车1、3、5、9、19、38路到到冯子材故居站下 车既可。 钦州市公交汽车 1路:上行 汽车北站→市三中(刘永福故居)站 [19站] 返程路线,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6:40-20:4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6:50-21:40,全程票价(元):1.00 1汽车北站→2钦北区行政中心站→3供电局站→4泥桥站→5钦州湾银河路口站→6冯子材故居站→7钦州湾永福西路→8钦州湾广场站→9红树林大酒店站→10汽车总站→11东风市场站→12人民新兴路口站→13一马路口站→14中医院站→15三马路路口站→16钦州卫校站→17四马路路口站→18五马路站→19市三中(刘永福故居) 3路:上行 汽车北站→黎合江站 [22站] 返程路线,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7:15-20:4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7:00-21:00,全程票价(元):1.00 1汽车北站→2钦北区行政中心站→3供电局站→4泥桥站→5钦州湾银河路口站→6冯子材故居站→7钦州湾永福西路→8钦州湾广场站→9红树林大酒店站→10汽车总站→11方正物资站→12小花园站→13南珠东安州路口站→14钦南区人民医院站→15城东市场站→16机电工程学校站→17五里桥站→18市党校(扬帆北)19汽车南站→20望州塘站→21铭德生态园站→22黎合江站冯子材故居 38路:上行 中山公园(二医院)站→汽车北站 [14站]返程路线,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6:56-20:2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7:20-20:40,全程票价(元):1.00;钦州市 1中山公园(二医)→2一马路口站→3人民新兴路口站→4东风市场站→5汽车总站→6红树林大酒店站→7钦州湾广场站→8钦州湾永福西路→9冯子材故居站→10银河路口站→11泥桥站→12供电局站→13钦北区行政中心站→14汽车北站 19路:上行 高坳底站→市钦江欧亚糖业有限公司站 [32站] 返程路线,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6:30-20:4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7:08-20:45,全程票价(元):1.00 1高坳底站→2高速公路路口站→3高沙站→4东围站→5头吉岭站→6沙帽岭西村站→7公交总场路口站→8新澳花园站→9新隆市场站→10华信商城站→11二马路口站→12→市六中站→13文峰路口站→14二医院北站→15人民新兴路口站→16东风市场站→17大花园站→18城区医院(木井)→19中国银行钦州分→20市国税局站→21七小站→22文峰北广益路口站→23市工商局站→24钦州湾广场站→25钦州湾永福西路→26冯子材故居站→27鸿发市场站→28景湖花园站→29财政局站→30广电中心站→31警察培训学校站→32市钦江欧亚糖业 § 相关知识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乡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座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一座庙式屋檐。檐下碑前有一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仕、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很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四长四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 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党国”,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中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瞻仰冯子材墓后,曾作《吊冯子材墓》七律一首:“泥桥岭畔古城东,且驻征车吊萃翁。松啸如闻嘶战马,花香端合献英雄。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诗对冯子材的一生作了中肯的、高度的概括。 冯子材故居游记 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作者:田汉 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在那个因为朝廷昏庸腐朽而饱受外寇欺凌的非常时期绝对是个难得的英雄人物,用足球解说员的话说:我们现在太需要一场胜利啦。而冯爷就是在这种时候能给我们胜利的人,而且赢得很彻底。因为他是个人物,又姓着我的姓,所以我对他总存有幻想。虽然自己家里那本发黄的族谱上并没出现他的名字,虽然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祖上是从福建迁入钦州的,但老父亲说也有可能是冯姓的另一分支,这多少给了我一点希望,分支上溯不还是一家么?搞不好辈份上我还能大他。本着寻根附势的虚荣,我来到了修缮一新的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故居在一片围墙里,地势略高。围墙已经看不出历史的痕迹,原因是旧墙已然尽毁,这些青砖不过新添而已,而且因为缺少保护,其周边部分属地已侵为耕地。入院先是练兵场,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练兵表演,演员是《镇南关大捷》里挑选留下的,表演一毕,这些长辫的兵勇便拖着兵器四散休息,或蹲或靠,或吸烟或说笑,说实话,他们的这些举止比操练时更能符合我对“清兵”的印象。 由正门望进去,建筑群分为三排,之间互成天井,是典型的大户人家,梁雕翻涌白云,但檐画已经脱落,依稀可见零星色彩。首排经典的几根高大柱子在近期修茸时被人刷了一层石灰,已经辨认不出材料和颜色,听说是和门窗一样呈褚红,这是一大败笔。木制门窗倒是保持良好,除了漆褪色几乎没什么缺损,甚至虫蛀的痕迹都没有,好木啊。冯子材故居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到里间,才发现屋里空无一物,所谓的展厅展出的只是一些后期制作的图片和文字,而且粗陋得简直想让人发笑,像一些伟人评价冯爷的诗句竟然用电脑喷绘,一幅幅高挂在墙上,最让人难堪的是每幅都有一两个补丁,我们对此提出疑问时,导游的小姑娘脸红红地解释说因为时间仓促印错了字,天,这些东西请个三流书法家写一下不难啊。导游的小姑娘显然不是专业,走路一飘一飘的,解说起来比我们还兴奋,这点是好的,但听起来像是朗诵。她匆匆结束了第一展厅的解说把我们往后带,经天井时看到两边有两个插满刀枪的兵器架,刀枪亦是后制,有些甚至并未开锋,我们试着拔了一下,很沉。第二排建筑有冯爷的卧房,入门是一个镇南关战役的战略形势模型,现场并没有对这场战役的详细文字介绍,小姑娘表现的机会来了,她兴趣勃勃地指点着,在她的说词里,我军成了天兵神将。冯子材故居 第二个天井中央有一口大鼎,冯爷当年出征前曾在此鼎前焚香起誓:不逐法寇,安我边境,誓不还乡。导游特别强调,鼎是新造,故事却是真的,我们便恭恭敬敬地每人上了三柱香,鞠拜之后直夸:冯爷,真英雄也。神往的语气令导游的小姑娘大为满意,她摆手做了第一个请的姿势把我们领进最后一排建筑,也就是正对着鼎的一个大房子,应该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这里空得更是离谱,连文字的展示都没有了,我们就看小姑娘用手指凭空一划,脑里就被勾画出一幅英勇神武的冯爷大雕像。然后她手一摊,表示已经解说完了,虽然还有些偏房,但没什么看的。经不住我们的挽留,她还是带我们出了侧门来到后花园,花园里新种上的桃花、茶花之类的植物还没长精神,值得细看的是一片碑林,这是绝对的古物,有薄薄的青苔,字小的已经被腐蚀得难以辨认了。在花园的最高处,原置有一炮台,但不知什么原因被拆了,我们在一堆乱石堆里找到了那门古炮,炮筒锈缺了半边。我很不解,这么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为什么会被抛弃?仅仅是因为它不再完整?还有冯爷一家上下几百口人饮用的那口古井也被填封砌成了旗台,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我真担心九泉之下的冯爷会被这面大旗重新唤起。冯子材故居 兜回前庭,遇着钦州市博物馆的李馆长,他和我们补充了一些冯爷的其他故事。冯爷有二十八个儿女,部分战死,部分在冯爷死后流落他乡,现存一个第四代直系子孙还健在,是钦州市第一中学的退休女教师。冯爷和刘永福可谓忘年交,当初刘永福退居宾阳,当地乡绅不容,冯爷本着英雄惜英雄修书劝其移居钦州,并以一女相嫁,遂成亲戚。现刘永福故居——三宣堂也正在修缮整改,期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便可对游客开放。经李馆长推算,我傍了多年的 “冯子材”这个响当当的名头竟然和我没有任何瓜葛,为了安慰我,他给我找了一位“也是了不起的”祖宗——冯敏昌,知道吧?乾隆爷的老师,国师呢,这我知道,但别人不知道啊,我总不能每次提起他老人家的时候都给别人念一次他的简历吧? 参观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故居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知道:鸦片战争以后,腐朽的清政府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战争中是每战必败,这个曾经的东方巨人仿佛已步入垂暮之年,奄奄一息了。“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求和”等字眼就像千斤巨石一般重重的压在了国人的心上。而发生在我们广西的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是我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既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停战协定,“镇南关大捷”仿佛给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人们把一个叫“冯子材”的晚清将领铭记于心。 2009年国庆,笔者怀着对老将冯子材无比景仰的心情来到了泛北部湾开发热土——钦州市,参观了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沿着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钦州湾大道,拐进宁静的居民小巷,峰回路转,来到冯子材故居前。映入眼帘的十几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房顶。青砖、白灰砌就的围墙格外古朴美观,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一湾清溪在故居前环绕而过,溪中游动着觅食的红鲤鱼,衬着溪边的大理石围栏和已有125年历史却还青翠茂密的老龙眼树,和着秋日和暖的阳光显得那样的宁静与安详。 穿过古香古色的正门,来到用青砖铺就的宽敞的练兵场,看着正前方那尊身着清朝官服、官帽的冯子材头像,再看看左边的祭旗台,台的上方飘扬着曾经让法军闻风尚胆的萃军军旗,当年冯子材就在这祭旗台前以“不逐法寇,安我边境,誓不还乡”的铮铮誓言,带领5000钦州勇士奔赴抗法前线的。想想当年冯子材的萃军(冯子材,字萃亭,他的军队被人们称为萃军)在这里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站在这里,我似乎还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气息……冯子材故居 故居顺着地势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清代建筑风格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房顶用灰沙筒瓦盖,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精致豪华的雕刻装饰,但古朴厚重,质高艺精,组成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照应的建筑群体。 随着导游的指引,来到镇南关战役战略形势模型前,望着由青山、关隘、掩体、长墙、炮台,两军进军路线组成的古战场,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老将军于关隘前对边关军民表明:“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的决心。也看到年愈七旬的冯老将军身着短装,手持马刀,振臂高呼,顿时山野间杀声震地,萃军人流如潮,暴风雨般冲向法军,由于近距离肉搏,法军的火器优势顿失,只能望声而逃,任前敌指挥官如何嘶喊,也制止不了兵败如山倒的败势。也仿佛看到老将军正想“宜将胜勇追穷寇”,准备扩大战果,“一雪数十年中华臣民受欺之耻”时,接到朝廷的停战命令而无比激愤,仰天长啸的无奈,更看到了冯将军听从命令率部回国,越南民众跪拜三十里极力挽留的悲壮场面。 站在大清全图前,望着这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疆土,我仿佛看到了老将军保家卫国,效忠朝廷的赤胆忠心。1900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任云南提督的冯子材恳切奏请朝廷让其从云南出击缅甸越南,迫使英法撤军,以釜底抽薪之法解救北京之危。但此时的北京,此时的清朝政府已是苟延残喘,大势已去,又岂是年愈七旬的冯子材一风烛残年之躯所能挽回的啊!在他逝世后的第四年(1907)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暴发了镇南关起义。时间又过了四年(1911年),另一个葬送他所效忠的满清皇朝的起义在武昌暴发。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就这样去了,他为之奋战的皇朝也远去了。后有人占一首《钦州过冯子材墓》,较为概括的回顾了他充满悲愤色彩的一生。 番寇侵陵怎苟安,古稀又复上征鞍。 已追残敌犹酣战,未竞全功痛召还。 筑墓山乡朝北海,魂索边塞壮南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