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用货币 |
释义 |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在交易中流通的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都属于信用货币。它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 简介 支票样式信用货币之所以能够取代金属货币,一是由于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能满足扩大货币供应对其的需求,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交易使用金属货币极为不便;二是由于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时本身就包含着信用货币出现的可能性。作为交换媒介,人们关心的是借助于它能否换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货币本身,只要人们乐于接受,货币就完全可以用价值较低的商品甚至没有价值的符号去代替。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银行券和政府纸币。前者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后者可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当代以中央银行名义并通过信贷渠道投入流通的银行券已经普遍代替政府纸币行使国家统一货币的职能。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当收到货币时,由银行将付款人账户上的存款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当需要支付货币时,付款人可以签发由银行发给的支票,通知银行将其存款账户中的一定金额转于收款人的账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存款货币的支票划转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电子货币转移系统”所代替。 § 特征 支票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者债权债务凭证。 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1)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 期票 银行券在商品赊购交易中,资本家购进某种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现款,只需开出一张定期偿付欠款的债务凭证交给对方。到期时,持票人可按票面金额向出票人索取现款。尚未到期的期票,经债权人在其背面签字表示承担债务,持票人也可以把它用作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去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此外,持票人还可以将尚未到期的期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受票人可根据利息率从中扣除期票到期以前这段时间的利息。 信用货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银铸币数量不足对商品交换的束缚。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宗交易中使用信用货币,在小额交易中仍用金属铸币。期票作为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期票的转手并不一定伴随着商品的流转,因此,在期票的辗转流通中,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到期的期票就无法兑现,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上资本主义社会内投机、欺诈行为的盛行,信用货币广泛使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通和生产领域中的混乱。 § 银行券 银行支票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并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也是一种信用货币。持有者可以用它来代替金属货币使用。它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随时兑换黄金;它的票面金额是固定的整数,便于流通;它以黄金和票据作担保,信用基础比较稳固,可以在银行信用所及的广大范围内流通。但是,由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行不兑现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纸币与银行券不同,它不以商业票据和黄金作准备,不能兑换黄金,事实上已不能称为信用货币。它是根据政府法令发行的。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滥发纸币,往往造成通货膨胀。 § 支票 商业支票随着资本主义银行业务的发展,支票便在流通中发挥了通货的作用,成为代替货币支付债款和在存款人之间进行转帐结算的主要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银行支票便已成为主要的信用货币。1937年据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在货币供应量中的比重,美国占81%,英国占73%,日本占61%,法国占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支票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流通手段,近年来约占有些国家货币供应量的90%。它不仅在批发贸易,而且在零售贸易中都当作重要的支付手段。60年代以来,银行垄断资本为了加强竞争地位,追逐高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银行业务,信用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 利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量,节约流通费用。但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生产萎缩,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支票往往不能兑现,这势必影响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所以,信用货币一方面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信用货币流通范围的过度扩展,使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包孕的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 潜在危机 银行汇票信用货币的便捷和广泛使用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好处,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和困难,这就是货币信用危机。在西方国家,信用危机大多发生在二战前后。二战前货币信用危机一般与周期性的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同行。在经济危机前,生产兴旺,物价上涨,商业投机活跃,引起信用的扩张。企业家借助于发行有价证券,利用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把生产扩大到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范围。于是,促成了危机的成熟。而当危机一旦到来,大量商品滞销,物价急剧下降,这时市场萎缩,企业倒闭,信用发生动摇,大批厂商因不能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货币信用领域内造成了动荡和混乱。二战后货币信用危机取得了一种既与经济危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在国内,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大批银行倒闭,利率急剧提高,商品和股票价格猛跌;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国际信用的规模大大缩小,国际结算中纷纷要求用黄金支付,引起黄金价格猛涨,汇价剧烈波动等,使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当然也有由某种特殊的经济或政治事件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如1839年英国出现的货币信用危机就是由农业歉收引起的。连续两年的歉收,导致小麦价格暴涨和小麦进口猛增,使英国国际收支恶化,黄金大量外流。此外,战争也会引起特殊类型的货币信用危机。这类危机不同于周期性货币信用危机,它并非有规则地经过一定时间而重复发生的。这类危机一般不表现在货币信用体系的全部环节上,而只表现在个别环节上,通常是表现在交易所、利息率和货币流通方面。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前面我们提到的约翰·劳一手导演的18世纪20年代法国的信用危机。1720年1月,约翰·劳被任命为法国的主计长和监督长。他一手掌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约翰·劳大量发行纸币扶持股票市场发展。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1720年3月25日货币发行扩张3亿里弗尔(里弗尔:法国当时的纸币单位),1720年4月5日扩张3.9亿里弗尔,1720年5月1日扩张4.38亿里弗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通货飞速膨胀,股市暴跌,最终酿成一场经济灾难。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强调政府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使货币信用危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以往在周期性货币信用危机爆发时,由于生产过剩,大批商品滞销和信用关系破坏,人们普遍追求现金,从而使货币短缺,物价下跌。战后货币信用危机则是由于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发纸币,使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从而表现为经常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缓慢——滞胀,并使货币信用危机趋于复杂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经过几次货币信用危机。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对货币还不是十分了解,货币当局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人民币急剧贬值,一万元才能买一个馒头。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初过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第三次发生在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年货币发行量超过40%,使通货膨胀率达到28%!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各种信用关系有所下降。事实上从2006年至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第四次货币信用危机:货币过量发行,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信用膨胀,证券泡漠化。 § 相关词条 银行银行券支票 股票通货膨胀证券 § 参考资料 [1] 教育在线 http://www.edu24ol.com/web_news/html/2008-9/200892314831329.html [2] 学说连线 http://www.xslx.com/htm/jjlc/csjr/2008-03-28-22619.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