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施托伊本将军号 |
释义 | 冯·施托伊本将军号 冯·施托伊本将军号原名慕尼黑号(München),是当时德国著名的轮船公司、位于不莱梅的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Norddeutsche Lloyd)旗下最现代化的一艘豪华越洋邮轮,1923年时完工于德国斯特丁港(今波兰什切青),出厂后主要是作为北大西洋航线使用,航行于汉堡与纽约之间。1930年慕尼黑号在纽约港的39号码头旁,因为货舱起火而受损沉没。经过搜救与紧急修复,慕尼黑号靠着本身的力量又重返海上,经过彻底的修理与改装之后,重新命名为冯·施托伊本将军号,加入航运。 1939年时,该船进一步改名简称为施托伊本号(Steuben),在不莱梅港经过短暂的停泊后,加入德国海军在基尔港作为运兵舰使用。1944年时,施托伊本号被进一步改装成伤兵运输舰(Verwundeten-Transportschiff,VTS,用途与今日的医疗舰接近)。1945年1月,德国东线战事吃紧,对苏联红军的作战节节败退,许多落入苏联占领的德国领土与当地居民都遭到红军的报复性蹂躏。虽然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当时仍认为德国胜券在握,但他底下的一些将领们则心知肚明德国终将败北的事实,开始策划起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海军上将卡尔·多尼兹在1月23日传了通紧急电讯到位于格但斯克湾、当时德国海军集结的格丁尼亚军港(Gdynia,但在纳粹占领的1940-1945年期间,德国方面称其为哥腾哈芬,Gotenhafen),讯息代号为“汉尼拔”(Hannibal),命令舰队开始朝西撤退。汉尼拔行动是自从盟军在法国敦克尔克大撤退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撤退行动。施托伊本号加入了这行动,成功的从东部战线多次载运伤兵与难民回到德国本土,直到2月10日,厄运终于找上。 施托伊本号在2月9日驶离皮劳(Pillau,今波罗的斯克)目的地是当时还是德国领土的斯维内明德(Swinemünde,今希维诺乌伊希切),船上载运了2000名伤兵,320位护士,30位医生与超过2000名的难民,远超过这艘船正常的承载上限(该船在平时,正常的载客量是1100人)。事实上,当时由于希特勒还认为德国会战胜,任何士兵纵使负伤也应该死守前线,无法忍受这种“阵前脱逃”的罪刑,因此德军的中级军官通常会低报遣送回国的伤兵人数以规避上级责难,施托伊本号的舰长卡尔·霍曼(Karl Homann)也是这样做,他只在纪录上呈报船上装载了4200名乘员,使得当时船上的实际乘员数字非常难考证。只是根据事后生还者的证言,一般判断当时船上至少载了5200人。 施托伊本号与它的护航船队在靠近午夜时分遭遇到苏联潜艇指挥官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马里内斯科(Alexander Ivanovich Marinesko)所指挥的S-13号潜艇,潜艇上的声纳人员误判讯号来源,以为施托伊本号是一艘德国的巡洋舰而偷偷跟上,并且在追踪两小时候,在当地时间午夜0时50分,以舰尾的鱼雷管连续管发射了两枚直径533毫米的鱼雷。鱼雷击中施托伊本号的船首造成大爆炸,该船马上进水倾斜,并且在短短20分钟内沉没,仅有659人被护航船救起,但大部分的罹难者不是当场跟着船只下沈,就是因为波罗的海冰冷的海水而冻死,除此之外根据事件生还者的证言,有许多伤兵在绝望的情况下,在沉船当时选择以随身配枪自杀,总死伤超过4000人。事实上,在几天前的1月30日,马里内斯科和他的S-13号才刚击沈另一艘尺码更大乘客更多,也是由定期远洋邮轮改装而来的运兵舰“威廉·古斯特洛夫号”(Wilhem Gustloff),造成超过9000人的丧生。 今日施托伊本号的残骸,仍然躺在波兰外海65公里处,约72米深的海床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