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田利 |
释义 | § 简介 刘田利,原名刘繁华,字玉柱,号田利,山东省无棣县水湾镇人。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 刘田利生于1923年5月,幼时随父母到天津谋生。9岁时拜艺人王庆田为师,学习西河大鼓。1939年出师。先后在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地演出,在这一带颇有名气。 刘田利在演艺界口碑极佳,被誉为“鼓界泰斗”。历任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委员,曲艺工会常委,宣武区政协委员,说唱团技师等。 § 生平 刘田利 京剧转行唱西河 圈内公认大好人 刘田利按照长辈的意思,从小开始学习京剧。练声时,常被附近的西河大鼓老艺人王庆田听到,老艺人一听,便知道这孩子有潜力,不如转学西河大鼓。有时,艺人之间也会互相挤对,但刘田利从不。在他看来,有什么事台上比试真功夫,背后坑害人没有用。 因为家乡贫困,刘田利9岁便随家人到天津讨生活,只上过3年私塾的他,遵照长辈的意思,试着学习京剧,但对于京剧的唱念做打,年幼的刘田利并不适应。 刘田利天生一副好嗓音,练声时常被住在附近的王庆田听到,老艺人一听,便知道这孩子有潜力,既然不适合学京剧,不如转学西河大鼓。 旧社会收徒,要签生死合同,师傅就是家人,刘田利既是学徒也是伙计。 拜师后的一段时间,刘田利被师傅支使着干活、洗衣、看孩子,这让他想不明白,甚至背着师傅逃回了家。可是回了家能干什么呢?自己没什么文化、年龄又小,家里更没有钱供他读书,一番思量,他又回到了师傅身边。这段经历,刘田利偶尔对儿子们提及。 既然要学,那就学出个模样来。慢慢地,刘田利可以跟着大师哥学习一点基本功了,后来,他可以跟着师傅进书场打杂了,再后来,师傅开始正式教他弹唱,并逐渐登台。 刘田利的勤奋让师傅越来越喜欢,也因此深得师傅真传。 艺人之间也会互相挤对,争名逐利,刘田利从不。在他看来,有什么事台上比试真功夫,背后坑害人没有用。 刘田利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让他成为圈内公认的大好人,大家都喜欢和他话家常、倾诉心声,“从未听父亲议论过谁不好,一辈子与人为善,名啊、利啊,从不争抢。”刘田利的儿女众口一词。 青山居一炮而红 一场书说哭全场 刘田利来到北京花市一带的青山居茶馆开场后,没多久就开始场场爆满,他在青山居一说就是7年。二儿子刘江回忆,“一段《儿女风尘记》,动情之处,观众没有不流泪的。” 1939年,刘田利终于出师。在秦皇岛、山海关和天津演出后,于1949年,来到北京花市一带的青山居茶馆。 旧社会的曲艺圈子有“书霸”掌行,要强的刘田利深信,只要有真本事,就不怕没有立足之地,“我就不信北京我进不来。” 刘田利的弟弟刘田丰回忆,旧时的花市一带到处是艺人摊子。青山居对面是个玉器市场,茶馆里来的都是收玉器做生意的买卖人,没有专门的书场供艺人说书,只是简单规定每周一三五有艺人清唱,二四六弦子大鼓。 初来青山居的刘田利在茶馆开场。“头天基本冷场,没有人;第二天算是半成座;第三天,观众们给耳朵(注:意思为愿意听),爆满。”刘田丰的声音里透着激动,“真的是一炮而红。” 从此之后,青山居没了“一三五、二四六”的规矩,掌柜为刘田利开设了专门的书场。一场书3个小时,一部书要说3个月,刘田利在青山居一说就是7年。 “那时候打鼓唱书,需要实在功夫。”刘田丰介绍,对于表演西河大鼓的艺人们来说,不仅要有基本功,还要有临场能力。 “一个新段子,他张嘴就能唱。”儿子刘宏回忆,解放以后,父亲响应号召唱新段子,根本没有现成的词,“我爸看一条新闻,看一个新故事,鼓声一响,张嘴就来。”1957年,刘田利先后将《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春下书》、《儿女风尘记》等故事改编为西河大鼓搬上了舞台。 “一段《儿女风尘记》,动情之处,观众没有不流泪的。”刘田利的二儿子刘江回忆,200多人的书场,无论坐在哪个位置,听父亲的书,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洪亮、一样的喜、一样的悲,“哀能哀到泪流满面,乐能乐到酣畅淋漓。” 1956年,刘田利(左一)正在青山居表演。此图为观众现场拍摄,事后送给刘田利的留念。 讲义气朋友众多 心和善敞门收徒 刘田利好交朋友,家里天天人来人往,总是热热闹闹的。他收徒没有门第偏见,全无收徒礼节,“只要你爱学,我就教。”他的徒弟有业余爱好者、年轻战士,还有外国友人。 上世纪60年代,唱了十几年的西河大鼓,刘田利在圈内已很有名气,曾有机会到总政文工团发展,而当时总政有专职伴奏,不需要演员自己的乐手,为了不让演奏大筝琴的老李失业,刘田利最终婉拒了总政文工团的邀请。“我哥比较看重艺人之间的侠义之气。” 刘田利好交朋友,家里天天人来人往,总是热热闹闹的,“朋友很多,谁有困难他都帮,他总觉得他过得比较好,有能力帮别人。” 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中,刘田利改编的《铁道游击队》获表演、创作、音乐三项大奖。一次,刘田利在长安戏院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您一定要收徒弟啊!” 刘田利收徒没有门第偏见,全无收徒礼节,“只要你爱学,我就教。”他的徒弟有业余爱好者、年轻战士,还有外国友人。 被圈内人称作“小刘田利”的杨子春是刘田利的得意门生,目前是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杨子春12岁开始学习西河大鼓,从来都把师傅当做父亲,“因为师傅把我当做儿子一样地栽培。” 令杨子春印象深刻的是学基本功弹三弦时的一幕。大书(长篇)《包公案》中一段《打龙袍》一唱就要40分钟,十四五岁的杨子春弹得手指生疼,在台上便流下了眼泪。下台后,刘田利没有批评他,轻轻敲着他的头说,“小子,还早着呢,慢慢弹吧。”在杨子春眼中,师傅从没有和徒弟们发过脾气,“刘老师一向和善。” 六十载相依相伴 弹唱间夫妻情深 对老伴的生活,王秀荣了如指掌:6点起床吃早点、吃饭定量、不喝凉水、爱看新闻、晚上要12点才睡,整理他那些唱段。刘田利卧病这些年,王秀荣也不肯请保姆帮忙,“她们照顾得哪有我好?” 刘田利不善言谈,在家话也很少。老伴王秀荣17岁嫁给长她6岁的刘田利,二人风风雨雨相守60多年,“去世前,他失声了,也没留下什么话。” 王秀荣是刘田利的师傅王庆田的干女儿,王庆田对于这个徒弟颇为得意,便做主将王秀荣许配给了徒弟。 婚后,刘田利教王秀荣弹三弦,在刘田利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王秀荣的弹奏水平不断提高,很快便可以给刘田利伴奏了,夫妻的感情在弹唱间增进,“很默契,他什么时候开唱,我都知道。” 1959年,二人一起进入了宣武说唱团,每月的评选,“刘老头儿领中红旗,我领小红旗。”说起曾经的青春岁月,王秀荣的眼睛亮亮的。 对老伴的生活,王秀荣了如指掌:6点起床吃早点、吃饭定量、不喝凉水、爱看新闻、晚上要12点才睡,整理他那些唱段。 少年夫妻老来伴。儿女长大后,各自生活,刘田利和王秀荣始终相伴在老房子中。即使刘田利卧病这些年,高龄的王秀荣也不肯请保姆帮忙,“她们照顾得哪有我好?” “他去世前那几天,情况越来越不好了,失语、失明,连我说什么也不明白了,到医院抢救,大夫说‘真不行了’。”王秀荣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老伴遗像,“是我给他擦了身、穿了衣。” 2009年4月14日中午12时11分,刘田利因身体机能衰竭在宣武中医医院去世。 “鼓板三弦成绝唱,享誉艺界六十年”,刘田利的墓碑上,留下刘仲秋为父亲题写的墓志铭。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