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镇 |
释义 | 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天兴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当时﹐在蒙古草原上﹐有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柔然的骑兵经常侵入北魏境内﹐平城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道武帝时开始在北部边境(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地区)设置沃野等六镇。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记载不详。广阳王元渊曾说:“昔皇始(道武帝年号﹐396~398)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北魏边镇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的治所。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至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六镇”之称﹐始见于记载。 六镇的地理方位是﹕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迁至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 六镇扼守塞上交通要道。由平城向北出塞之路﹐东边一道自晋阳经平城﹑怀荒镇至瀚海﹔西边一道自平城经沃野镇﹑高阙戍﹑燕山至瀚海。中间则有武川镇﹐在阴山道上。昔人称自阴山而北皆大碛。碛东西数千里﹐南北亦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得阴山﹐乘高而望﹐踪迹皆见﹐故为要地。阴山道自朔州(治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向北至白道城﹐经白道至武川镇﹐是从平城出塞的主要信道。北魏时人认为﹐朔州是白道的冲要﹐此处不全﹐则并﹑肆危殆。武川成为朔州北面的屏障。沃野镇处于河套平原﹐北魏在河套地区置河西苑﹐是政府重要的牧场之一。该镇有河西承华宫﹐自道武帝起﹐北魏皇帝多次巡幸河西﹐此地农牧业的发展对北魏经济力量有重要影响。由于上述原因﹐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也有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仅沃野一镇﹐就有镇将﹑僚吏八百余人。蒙古草原上的另一游牧民族高车受柔然压迫﹐先后有数十万人﹑牛羊百万内附﹐也被安置在六镇地区﹐分屯边境。但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着重经营中原﹐六镇将士地位日益低下。鲜卑贵族子弟受到歧视﹐进仕艰难。以后派往北镇防戍的人﹐多为流犯或死囚﹐称为“府户”﹑“兵户”﹐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加以朝廷派往北镇的镇将贪污者多﹐边防士卒与高车等少数民族都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生活日益贫困。太和二十二年﹐怀朔以东诸镇高车人举行大规模暴动。孝文帝被迫暂停与南齐作战﹐北上镇压。暴动虽然被平息﹐六镇却已被严重毁坏。正始年间﹐对六镇及御夷镇进行了迁移重建﹐别置诸戍﹐明设亭侯﹐以备不虞。但矛盾并未由此缓和﹐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众起义于高阙戍﹐揭开了六镇起义的序幕。诸镇华夷之民﹐纷起响应。连克武川﹑怀朔二镇。北魏政权联合柔然镇压起义民众﹐六镇起义失败。六镇兵民二十万人被遣散到河北定﹑冀﹑瀛三州﹐至此﹐六镇遂告废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