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受难曲》 |
释义 | § 影片简介 《受难曲》 影片描述的是耶稣殉难前最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结束后,耶稣(詹姆斯·卡维泽尔)开始祈祷,他忍受着撒旦的诱惑。背叛了耶稣的犹大将耶稣推向了十字架,被拘捕的耶稣囚禁在耶路撒冷城内。与他对立的法力赛教派坚决要求对他审判并处以死刑。 被带到罗马总督比拉多面前的耶稣看到他正在听取法力赛教派的控诉。比拉多意识到这是场政治上的冲突,他将这个麻烦推给了希律王。希律王将耶稣送回给比拉多,他让群众在耶稣和罪犯之间选择,人群中发出了释放罪犯,处死耶稣的声音。 《受难曲》 耶稣被再度带回到比拉多面前,他派士兵将头代荆冠,受到鞭刑后的耶稣领到人群中,似乎再说"这样还不够嘛?"但是,这似乎还是不够。进退两难的比拉多最后下令顺从民众的意志,处死耶稣。 按照原定计划,耶稣被士兵押解着走过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最后来到他殉难的地方。这时最后的诱惑出现了,他感到被父亲抛弃的恐惧。望着自己圣洁的母亲玛丽,他忘却了恐惧,对着母亲说出了只有她能明白的预言:"一切都完成了。"[1] § 创作背景 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或名受难记、耶稣受难记与受难记:最後的激情,是2004年一部讲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个小时的独立制片电影。导演梅尔·吉勃逊筹措资金,根据《新约全书‧四福音书》的内容而改编的剧本。影片中对话采用拉丁语、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耶稣的母语),配以字幕。许多基督教和一些政治立场保守的犹太人对这部电影给予赞赏。 [2] § 宗教色彩 影片采用了《圣经新约》的观点。上映後这部电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关注和争论,主要争论包括和《圣经新约》细节的不吻合,画面过於血腥,和来自犹太人方面的不满。另外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梅尔·吉勃逊之父——宗教活动家胡敦·吉勃逊的观点对影片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3] § 中文版的特点 片中的所有译名都采用了天主教译名。对习惯了基督新教译名的基督徒来说,这可能会觉得不大习惯。《受难曲》 § 影评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梅尔·吉勃逊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纽约客》杂志的访问中,他说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因为「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谈宗教电影 米路吉逊演而优则导,他对自己信仰的反思,也引发了对他的观点的争论。米路吉逊是出身于强烈宗教文化背景的演员和导演。他在成功电影事业和家庭关系方面,仍然面对着重重压力。他说过:「有一段时间我陷入非常绝望的抑郁情况中,好想跳出窗口一了百了。」他反省自己既不想生又不想死的情况。他认为新作《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能治疗自己的绝望抑郁心理。 米路吉逊拍《受难曲》之前的心态确是危险的,但他正如许多曾经想过死的抑郁心理者一样,都能越过鬼门关。据统计所见,八成自杀者都患有抑郁症,可见米路终于战胜了抑郁症。 拍《受难曲》使米路吉逊有机会在一段时间内全面去探索宗教问题,搜集圣经记载和不同历史书籍,这有利他解开自己的心结。 米路吉逊在自我挑战中成长。他在这样沉重宗教文化背景中生活也能做得到,正好反映了他在电影行业中崛起是有其原因的。 《受难曲》 有时我会想,耶稣受难其中一个主因正是体会了宗教自由。作为当时的异教徒,他能领导受众走向新的道路,的确伟大。我们又会想香港有宗教背景的学校,为何会将宗教列为教学课程之一,而不是选修课程。即使以宗教立国的美国,学校也不容许这样做。这与耶稣当年争取宗教自由又是否互相违背? 米路吉逊当年拒绝演绎马田史高西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是怕亵渎神明,今日部分宗教人士对他的新作《受难曲》,也同样感到是亵渎神明。这是因为观点和角度不同,难免有争论。 宗教电影的市场问题,也是投资者和创作者不敢冒险的领域,米路吉逊认为票房可能是非常好或非常坏。这点,他已过关了,《受难曲》的票房已旗开得胜。 涉及很多人信仰的宗教,在探讨过程中,少不免会引来部分人反对。《受难曲》这样正面的处理,也不例外。 § 影响 随著亚洲各国陆续上映《受难曲》,该片暴立的镜头及残忍的情节,重塑耶稣基督在钗h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在各地信徒和教会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此,唐崇荣国际布道团订於四月廿二日起,在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举行四场专题讲座,针对《受难曲》中引起的问题,提出剖析和解答。另外,在部份地区也开放会众问答时间。 为解答信徒观看《受难曲》产生钗h的疑问和一般人对基督救赎的误解,唐崇荣牧师特别在亚洲四国举办巡回讲座,按著正统基督教信仰,解释因《受难1亟》的播映所引起的疑问。首场订於四月廿二日晚上七时,在台北浸信会怀恩堂举行,主题订为「基督受难记电影的回响─政教与人性大剖析」;香港地区订於四月廿三日晚上七时,在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举行「受难曲.回响与答问」专题讲座;马来西亚订於四月廿六日晚上,在吉隆坡举行讲座;新加坡订於四月廿九日晚上七时三十分,在新加坡Polytechnic Convention Centre举行。[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