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天放 |
释义 | § 简介 于天放(右一) 于天放(1908-1967) 黑龙江呼兰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中共齐齐哈尔特支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抗联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黑龙江省法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黑龙江省副省长、中共牡丹江地委第二书记兼专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迫害。1967年5月3日逝世。“文化大革命”后组织为其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 § 生平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曾用名于树屏、王文礼。1908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白奎堡三道村,祖籍山东登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东荒开禁,于家从山东逃荒来东北,经过几十年辛勤经营,在三道村已成当地的一个大户。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正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于天放和同学张甲洲、魏祖舜找到法专、农校和一中学生串联,共同组织全市中等学校的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的暴行,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8年秋,于天放以黑龙江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第四级经济系。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5月经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张甲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清华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平大学生南下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示威的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春,他和张甲洲、张文藻、张清林、郑炳文、夏尚志等五名东北籍大学生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悲壮路程。在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下,5月16日在巴彦县七马架子成立了打响中共武装抗日第一枪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党史、军史称巴彦抗日游击队),张甲洲任总指挥,于天放任特派员及交通情报站负责人。1933年3月于天放被满洲省委派遣到齐齐哈尔组建满洲省委龙江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33年10月起,于天放到下江富锦,和在当地潜伏的张甲洲二人在富锦“野火春风斗古城”,建立中共秘密组织;策反富锦头道林子警察署长李景荫,带出87条枪投奔抗联独立师;为松花江下游各抗联部队提供军事情报及物资援助。著名的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技术绘图设备,即是张、于通过独立师输送的。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8月28日,张、于二人转入东北抗联独立师(11月改编为东北抗联十一军),途中张甲洲不幸牺牲。于天放随即任独立师随军学校教育长、十一军(辖一个师)一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于天放随李兆麟将军指挥的由东北抗联六军教导队与十一军一师组成的第三批西征部队,从绥滨薄鸭河远征至海伦八道林子。西征部队历尽险阻,转战千里,减员几近三分之一,终于达到预期目的,保存了北满抗联的主力部队和骨干力量,为后来在广阔的黑嫩平原依托大兴安岭开展平原游击战奠定了基础。 § 履历表 1908年4月9日出生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白奎堡三道沟屯。 1924年读完小学,同年考入黑龙江省立工业学校。在工业学校读书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7年秋,领导齐齐哈尔8所中等学校的爱国学生运动。抗议日本出兵山东,干涉中国内政。被捕,后被释放。 1928年8月,于天放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发奋读书,探索救国之路。 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0年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驱逐校长罗家伦,吴南轩活动。 1931年5月1日,经张甲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 1931年“九一八”后,投入反日斗争。 1932年(民国21年)春,回到东北参加抗日斗争。 1932年春,与张甲洲、夏尚志、张文藻等回东北组建了巴彦抗日游击队。于天放任满洲省委特派员。 1932年年5月,参加由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游击队,在北满联络站负责与中共满洲省委的交通联络工作。 1933年春,中共满洲省委为加强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方面的抗日救国工作,派于天放到齐齐哈尔。 1933年3月间到达齐齐哈尔。 1933年春,省委派于天放到齐齐哈尔任龙江特支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天放历任十一军随军教育长、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第六支队政委等职。率部在绥棱等地开展游击活动,与敌交战无数次。 1934年暑假之前,于天放被校方解聘,处境十分艰难危险,将特支工作交给宫洗尘,毕耀忠负责。 1934年暑假时期,白色恐怖更甚,党员疏散,到北平等地工作,龙江特支遂告终止。 1934年9月,于天放转移到富锦县教书(英文教员)。 1934年以县第一中学校教员身份为掩护,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教育,部分青年入关参加抗日救亡。后,组织部分人带着油印机、电台出走,摆脱追击,到达抗联十一军。 1937年,于天放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后改为第十一军,先后任随军学校教育长,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在富锦、绥滨的沼泽地带及七星砬子地带,进行战斗。 1938年冬,随李兆麟领导的远征队由富锦、宝清出发到海伦一带开展游击战。 1940年2月6日(农历腊月廿九)傍晚,于天放指挥西北河战斗:北满抗联第三支队52人在支队政委于天放的率领下,冒着卷着烟泡般大雪,从庆城(今庆安县)老金沟出发,准备去铁骊县日本营林署大依吉密河成林场袭击伪警察队,目的是夺取粮食、武器。 1940年5月,任六支队政治委员。 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进入苏联境内整训,于天放以第三路军特派员指挥六支队留在国内,在海伦、绥棱,北安、庆城(今庆安县)一带秘密发展救国会,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4年初,于天放领导的抗联留守小分队陷入了艰险的危困之中。为了占胜困难与群众取得联系,下山。 1944年1月,于天放派孙国栋、赵文友与拉山的伐木农民取得联系,解决粮食问题。建立了宋万金屯村民张录抗联小分队的活动据点。 1944年春,于天放决定带小分队部分人员转移到宋万金屯。化名王文礼,假称张录表哥。 1944年6月,于天放率领于兰阁、孙国栋、杜希刚秘密进住宋万金屯。结识宋万金屯小学教员王明德(绥棱上集厂人,毕业于克山师范中学,时在宋万金小学校代课,思想进步,有爱国热情)。介绍王明德加入党。在附近村、屯秘密组建抗日救国会。 1944年7月,宋万金屯抗日救国会成立。会员以上山运木材为掩护,为山里的部分抗联队员购买、运送粮食和日常用品,以各种方式为抗联小分队侦察敌情,提供情报,为抗联订购伪满报刊,通过其他秘密据点与各地抗日地下工作者接头,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44年12月,山里雪大,日伪顺着抗联的“脚溜子”“讨伐”。决定在村里隐蔽。于天放、孙国栋、于兰阁、杜希刚下山,来到宋万金屯,在王明德的小学校(宋万金小学旧址)住了下来。“于天放小分队宋万金屯活动”已被敌人发现。 1944年12月初,伪警务科派特务来到宋万金,空手返回。后收“于山东子”和“王山东子”。 1944年12月17日,王山东子来到张录家,听到了于天放、孙国栋、于兰阁、杜希刚的活动计划,告密。 1944年12月18日,孙国栋和杜希刚奉于天放之命,从宋万金屯出发,去小五部屯检查抗日救国会的工作情况。 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屯小学刚,被被捕入狱。此后,孙国栋、于兰阁、杜希刚、王明德、张录等人及抗日救国会的一些会员相继被逮捕入狱。于天放被敌人逮捕后,被送往庆安监狱。后关押在北安监狱。 1945年1月上旬,敌人把于天放从庆安监狱转移到北安监狱。敌人用打板子、鞭子抽、灌凉水等酷刑折磨于天放。然而于天放仍然对党和抗联的秘密守口如瓶。 1945年6月上旬,伪警务厅思想股长永井拿一张小兴安岭的地图,要于天放画,其故意拖延时间。 1945年7月12日(11日深夜),与抗联战士赵忠良一起乘机打死日本看守石丸,越过了铁窗和三道铁门,逃出北安监狱。留诗于监内: 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 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 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 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 1945年7月12日,日寇开展了拉网式搜捕。在北安县自民乡刘家窝棚刘二嫂、刘国祯等9名群众掩护下,脱险。到讷河、嫩江去寻找队伍。 1945年8月16日,走到讷河县的老莱村,得知日本投降,东北解放了。 1945年“8-15”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天放重新回到革命工作岗位,先后任中长铁路护路军总监、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黑龙江省人民法院院长、黑龙江省军事部长、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司令员等职。 1946年新政权建立后,为了纪念于天放抗联小分队在宋万金屯的抗日活动,绥棱县人民政府将宋万金屯更名为天放村。 1954年8月,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于天放转业到地方,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兼哈尔滨师范学院院长。 1958年8月,任中共牡丹江地委第二书记兼行政公署专员。 1964年9月,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兼黑龙江大学校长。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67年5月3日含冤去世,时年59岁。 1982年9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决定,为于天放彻底平反。 [1] § 事迹 1939年1月,于天放任西征后成立的东北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第三支队政委。5月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下辖三、六、九、十二支队)编成后,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于天放任第六支队政委。他和王明贵,张光迪支队长率领部队“于每年青纱帐起时,深入龙江广坦,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经常活动于海伦、北安、绥化、拜泉、青冈、兰西各县,不辞雨雪风霜,不怕枪林弹雨,始终坚持着这个为解放东北人民的伟大斗争”。1941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日本关东军的总兵力已达31个师团,人数近85万,号称百万。根据1940年3月东北抗联领导人与联共及远东国际代表达成的《指示提纲》,东北抗联一、二、三路军逐步转入苏联远东A、B野营地域,后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1年12月,于天放率三路军六、九、十二支队主力100余人至A野营整训。1942年2月12日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在梧桐河吕家菜园子中敌埋伏壮烈殉国。2月19日,周保中、李兆麟任命于天放为三路军军政特派员返回东北接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三路军政委金策的工作。1944年1月,金策率张瑞麟小部队经二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A野营后,此时整个东北战场上只有于天放领导的东北抗联三路军留守部队孤悬敌后,在同日伪军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斗。教导旅命张瑞麟立即组织六人小分队于3月底回东北寻找于天放的留守部队,但因联络失控未果,于8月折返苏联。于天放在《牢门脱险记》一书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怒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 1944年12月19日因坏人告密,于天放及部下孙国栋、杜希刚、于兰阁(龙光涛)、刘文祥、王明德在绥棱县上集镇宋万金屯(今天放村)、绥化九井子、长山小五部被日寇逮捕。于天放先后被关押在庆安警务科“留置场”和北安省警务厅特务分室秘密监狱。面对日寇凶残的“威迫利诱逼降策”,于天放以其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大智大勇、坚贞不屈与日冠进行了殊死的较量。终于1945年7月12日同另一名抗联战士赵忠良打死日本看守特务石丸兼政成功越狱,并在人民群众掩护下脱险。“满洲国”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日寇出百万元悬赏,还组织了疯狂的大追捕,逼迫数十万中国老百姓“拉大网”搜寻。这是日寇在“八·一五”前夕对东北抗联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行动。对于同日寇面对面的斗争,于天放早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1940年2月,在给三路军总指挥部的信中,于天放写道:“天放是革命者,我已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一切,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为了中华祖国独立、自由而流尽最后一滴血,任何困难是能够克服的……”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