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峰
释义

§ 九峰说明

平和县九峰镇,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为闽粤边界重镇,现有省道郊柏线连接福建与广东两省。九峰总体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群山连绵,东部分布30余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海拔 1544.8米也在其中。 另有位于浙江省台州黄岩区城东的九峰,是方山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九座山峰组成,以“三星、五指、向日、羊角、马蹄、紫微、青云、太乙、云祖”等九个山峰而得名。山青水秀,古林滴翠,有九峰十八峒之美誉,为乐城北行之要塞。昔有黄巢、石达开、红军长征曾路经此地。

§ 闽粤边陲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简介

九峰平和县旧县城九峰距新县城小溪镇45公里。九峰镇原名河头大洋陂。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肓学家王守仁,奉旨征剿闽粤边境流寇,到了河头,看到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便向朝廷奏请“于河头地方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所奏获准,划南靖县新安、清宁二里建立新县,定名为平和。县治所设在河头大洋陂,更名发峰。此后,九峰长期是平和县县城所在地,1949年县城东迁小溪镇后,九峰作为“文化古镇”和“闽粤边贸重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九峰地处闽粤边界,是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汇总处,自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创作活动丰富多彩且相当普及,历代文人辈出。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中,称此间“弦诵文物,着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古镇的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俞大猷记事碑刻、上坪农民协会旧址,均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胜迹还有威惠庙、东山寺、栖云岩、白石岩、龙见楼、曾氏宗祠、朱氏宗祠等。

古镇多名胜,风光更宜人。九峰诸山环拥,左有天马之驰逐,右有大峰之蜿蜒,碧溪浮月而东来,石潭绕绿而南注。形胜有山河之美,交通仗车辆之便。名胜甚多,列为八景,这八景是: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壁水澄波。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九峰还是个著名的茶埠,尤以所产的白芽奇兰茶,享誉海内外。九峰的茶园很多、很美,“潇洒九乐岭,春山半是茶”。看一看九峰茶园,喝一喝九峰名茶,是到九峰旅游的客人最高兴做的事,真的是不虚此行。

地理概况

九峰平和县九峰镇,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为闽粤边界重镇,现有省道郊柏线连接福建与广东两省。九峰总体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群山连绵,东部分布30余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海拔1544.8米也在其中。

九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318天。现有土地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口4.6万余人,其中95%为客家人。九峰地理独特,风光绮丽。

九峰地面文物丰富。2002年,省政府组织文物专家实地进行文物勘查,在大龙山、小龙山、中心岗发现商周遗址6处。遗物分布范围从100至10000平方米不等,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原始瓷片。这些遗址的内涵表明,人类在九峰活动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至秦汉,这里为闽越与南越交融地带。六朝九峰属绥安县,隋唐至明,先后隶属漳浦县、南胜县、南靖县管辖。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时任左佥都御史,奉旨率师征剿闽粤边界“贼寇”。 正德十三年(1518)奏请,获准在九峰“添设县治以控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秋,县治由九峰镇迁往小溪镇。

九峰地面地下文物众多,尤以地面文物最为丰富,且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文庙大成殿、城隍庙于2000年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城区、乡村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寺院、宗祠、家庙、民居、土楼、牌坊等建筑。仅城区和邻近的黄田、福田两个行政村,就有各类明清地面建筑百余处之多。

九峰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城镇,现有各类土楼45座。另有明代城墙遗迹、县衙遗址、塔址、古窑址、古井、摩崖石刻以及具有闽南典型特征的近代商业街区。

九峰由于九峰立县时被“允以府级建置”,因此,建筑规模宏大,各类大型建筑群遍布城区,其中尤以文庙最为壮观,志书称“庙宇轮奂,甲于他邑”。以砖木或砖土木石混合结构的宗祠家庙、民居土楼、近代特色街区建筑等保存数量最多,官庙与宗祠家庙建筑则保存最好。

在这里,现存的官庙建筑主要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崇福堂等,其中以文庙、城隍庙保存最好。城隍庙布局完整,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后接通道式戏台)、凉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层门洞开,总长73.02米,其中仪门、凉亭、大殿均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

文庙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二组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顶,前后均设内外双重廊,殿身用七架通梁,斗拱分别雕成莲花、龙嘴喷水状,彩绘十分精美。

当地民居均为合院式,平面上由门厅、天井(两侧厢房)、正堂组成,当地人称作“四点金”建筑。民居一般单层,单体建筑以顶巷26号为例,其大门一般略有凹进,设在檐柱与下金檩之间;门内多设置木隔断,以屏蔽视线;门厅二侧隔出厢房,天井两侧作披榭或厢房;堂前有廊,堂屋三开间,明间做客厅,二次间用作卧室。“四点金”是单体民居建筑的主体形式,单体民居向两侧或前后扩展,就形成中、大型民居。常见的扩展形式是在堂屋两侧加筑横屋,横屋以长天井作为巷路,一列多间,户门与堂屋相对,形成堂屋二侧的附厝。或将大门后的天井及厢房沿纵轴线方向拉长,如祥庆楼,在厢房中部对称设开敞的厅堂,形成天井周边一正二副三厅堂的格局。几个中型的民居相互围合,又形成大型的民居组合。

历史街区富有特色

街区建筑形式为闽南、潮汕地区特有的骑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分布广、保存好,尤其以西街段最具特色。 在这条总面积约7080平方米的街区上,骑楼整体呈纵向对称排列,宽8.40米。沿街设正门,各户面宽度甚小(3.75-4.22米),进深极大(20米以上),呈狭窄的长方形,两天井将之分为前后三进堂,堂屋皆朝向街面,各户之间有共同的山墙分隔。第一进为二层,高8.75米,底层由可以随时拆、装的木板和木门隔为沿街互相连通的人行道与门厅,二层为住房。人行道上以方形砖柱承重,门厅以两侧共用的山墙承重。二层沿街面下部为砖结构墙,上部为木结构栅栏式窗,每户开三窗,部分窗上方有简单的木雕装饰。二进与门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一层,高4.30米,二进房一侧为通向第三狭窄通道,另一侧为木结构住房。三进与二进之间亦用小天井相隔,一层,高为3.65米,极其简陋,功能为厨房及餐厅。 民俗风情引人胜。

从2000年开始,平和县人民政府开始向省里申报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文物专家组一致认为,九峰地处闽粤边境,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闽南与粤东梅州地区的双重特点,这里又是客家聚居地,客家风情极为浓郁。据厦大中文系的有关研究,闽南客家话即以九峰为标准音。民间龙艺、落地扫、铁机艺、舞龙、扎彩楼等各种娱乐风情保留延续数百年,戏曲方面九峰盛行潮剧、芗剧、四平剧、汉剧等剧种,集众多风情民俗于一身。

两年来,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组实地考查评估。专家们在价值评估中写到,由于县治的迁移,半个多世纪来,九峰的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对古建筑和城乡传统风貌的破坏也相对缓慢,众多乡土建筑因此免遭毁灭。400余年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九峰作为一个生活圈或一个文化圈,保存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与之对应的乡土建筑。2003年元月8日,省政府正式发文确认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是漳州市第一个拥有这一殊荣的乡镇。

古镇旧事

平和县九峰镇,一座位于闽粤边界群山之间的老镇。潮汕文化与闽南文化在这里汇合,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九峰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戏曲、书画创作普及。茶叶是这里的土特产,人们种茶、制茶、饮茶,性格也就如茶叶芬芳平和,内涵丰富而不浮躁。两省的商品、客流在此汇聚、分散,热闹而有序。

在青青山林间,在悠悠茶香间,在初春阳光照耀下,九峰古镇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府级建制

从平和县城出发,汽车必须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九峰。  古镇的人们很乐于说起很久以前的故事。首先说到的是古镇的创建者———与朱熹并称“王朱”的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任左佥都御史,奉旨平定闽粤边界贼寇。大兵进驻南靖县河头大洋陂后,流寇散入粤境。王阳明担心,万一官兵退后流寇又回来,河头距县城有200里,岂不是鞭长莫及?王阳明想起有一位贤能的乡老曾敦立,他或许有些高见,就连忙到他家拜访。曾老先生端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将其中的一半倒到另一个杯子里。王阳明豁然开朗,连夜写了一篇奏疏给皇帝,建议把南靖县一分为二,添设新县。皇帝很快批准了,这个新添设的县就是平和县,取“寇平而人和”的意思,县治就在九峰镇。直到1949年,平和县城才移到小溪镇。  据说,建县后,王阳明觉得九峰太偏僻,生活不习惯,经常跑到漳州“散心”。皇帝问他,要怎样才能安心呢?王阳明回答,九峰的建筑必须和漳州是同一档次。皇帝同意了,这样,王阳明亲自设计的城隍庙、文庙等建筑,就属“府级建制”,成为闽南各县的佼佼者。于是,在远离都市的深山,就有了这轩敞大气的古镇。

明代老街

漫步九峰,我们不能不佩服明代工匠的智慧。 建于400多年前的城隍庙,建筑雄伟,庙内保存完整的“十八层地狱”、“二十四孝”等40多幅壁画,专家说“全国少有”;被黄道周称为“庙宇沦奂,甲于他邑”的文庙,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依然坚固美观。还有威惠庙、百岁坊、双塔、文昌宫、古城墙、东山寺等数十处古迹,无不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思。

古街最富有魅力的莫过于那条鹅卵石铺就的明代老街了。街道也就1米多宽,曲曲折折地延伸着,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的,一概是方方小小的铺面,也是木板做成的,白天朝下一拉,就能摆放商品,晚上打烊了,往上一拉,就和四周的墙壁严密合缝了。住在这儿的人们见我们来了,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以前,就靠这小小铺面,做着跨越两省的生意呢。

这条路的三岔口,一头通往诏安,一头通往广东饶平、大埔,是两省出入九峰的必经之路。在1947年以前,这里有开茶叶店的,有开糕饼铺的,有开药铺的,想像着这样狭小的路上客商云集,该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啊!当然,现在这儿冷清多了,只是门楣上隐约可见的“瑞芳”等字号,还有一丝昔日的影子。  从明代的老街走出,我们又来到民国初期建成的骑楼式老街,也就几分钟时间吧,就走过了明、清、民国,真有一种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奇异地交替着,阳光下的我们不觉有点目眩神迷,很想说些什么,又觉得,什么都不说最好。

保卫龙柱

当我们感慨九峰的文庙历尽400多年风雨依然坚固美观时,当专家对城隍庙内“全国少有”的壁画保存之完好、方法之巧妙而赞叹不已时,我们不能不佩服九峰人自觉的文物保护意识。

城隍庙理事会会长曾照炬说,“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扛着锄头要打断庙里的龙柱,群众就在龙柱上贴瓦片,再抹上水泥。数年后,轻轻一敲,瓦全脱落了,龙柱完好无损。人们还在壁画上抹上浆水,几年后,浆水自然风化,壁画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九峰的“宝贝”就这样代代传了下来。

54岁的朱瑞湖是城隍庙的理事,在镇上开着一家药店。1982年,因为筹划修复城隍庙,他还被公安局叫去教训一通:“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搞封建迷信?”朱瑞湖说,他这个年纪的人根本不迷信,他们只是觉得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这一代人的手里。  如今,九峰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正进入尾声,这些老人们显得更忙了。整整两年,他们忙于收集材料、下乡调查、撰写文稿。老人们完全是尽义务,报酬分文不取。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代代相传的文物,他们只有一个心愿:把“宝贝”完好地交给后代。

九峰牌坊

牌坊平和县城九峰镇东门外城隍庙口,有一座牌坊,名龙章褒宠坊,俗称石牌楼。石牌楼高10米、宽0.7 米、为三层三间仿木建筑,均为花岗岩构件,用材粗大,气势雄伟。石牌楼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系表纪南京兵马司指挥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牌坊。整座建筑至今保存完好,1986年,平和县人民政府批为县级文物单位。 石牌楼为什么要建在城隍庙口?九峰人娶亲队伍为什么不从石牌楼下经过呢?说起来是有一番来头的。 曾璋(曾敦立长孙),字德尚,号石溪,九峰人。“十四岁补邑弟子员,进游太学”,后从戎,屡次“平贼寇有功”,授南京兵马司副指挥使之职,后升指挥使。史称曾璋致仕后“饬家规,贫穷,修列祖莹域,刻为善最乐以勤乡人”。享年78岁。 曾璋幼时聪颖,在县学读书,学业很好。一日,同学遗失用笔,疑曾璋所偷,争执未己,扯到城隍庙,请城隍爷神鉴。谁知曾璋连掷了个“受杯”,有口难辩,落个偷笔的罪名。小曾璋蒙冤之后,发下誓愿:城隍爷冤枉好人,枉为神明,我曾璋日后出人头地时,一定要出口气。 后曾璋仕途顺,官至五品,授职南京兵马指挥使,一日,奏过皇上,衣锦还乡,为表纪父母亲功建,在家乡建一牌坊。坊址就选在东门外城隍庙口,碑坊上刻有自己的官阶。曾璋的用意是要让城隍爷每次“出巡”时,都要从他脚下经过,以消夙怨。 据民间传说,牌坊建后,城隍爷每次出巡,都不敢也不愿从牌坊经过,惹不起,躲得起,绕道走就是了。因此,当地娶亲的人也不走此道,直到今天,九峰人还有这个忌讳。

九峰八景

平和旧县城九峰镇诸山环抱,左有天马之驰逐,右有大峰之蜿蜒。碧溪浮月而东来,石潭绕绿而南注。形胜有山河之美,交通仗车辆之便。自古以来便是物资集散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九峰,峰奇石怪,溪水澄碧,名胜甚多,列有八景。这八景是:

双髻升曦:城北大峰山,蜿蜒十七奇峰,中有两峰状如少妇新妆双髻,名双髻峰,每当旭日初升,晨曦远望,双髻飘然欲仙。

九峰返照: 城东南九和岭层峦叠嶂,夕阳返照,树木掩映,宛然如。山中还有石棋盘和石船等“仙迹”。

东郊春雨: 东郊接官亭一带,数十顷田园旷如平畴,每值春雨绵绵,云蓑雨笠,纷然如织,自成一幅天然美景。

西岭暮霞: 城西卓凤山,山麓有栗子园、九鲤潭等景点,环境幽静,每当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霞光掩映,又成一景。

天马晴烟: 城西南接近粤境有天马山,盖其山势奔腾,状如奔马,故名。游人登上绝项,俨若骑马登天。

石潭秋月: 潭在南门外,水色石影相映成趣。每逢中秋,临风赏月,携酒对饮,高歌吟咏,有如置身赤壁。

笔山侵汉:笔山,又名塔山,在西郊,山上有文峰双塔,状如大笔,直侵云汉,故名“笔山侵汉”。 壁水澄波: 文庙(今平和二中校内)前有一口泮池,呈半月状,池水澄碧,传闻每逢池水弥满,则人文出。

九峰八景之名,载清道光版《平和县志·山川志》,志中附有明人朱龙翔《八景记》一篇。由此可知,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八景之称己在民间流传。

九峰群山环拥,碧溪绕绿,名胜古迹甚多,明朝年间即有“九峰八景”之说,其中,以笔山侵汉最负盛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九峰镇,位于平和县西隅偏南,九峰镇原名河头大洋陂。2010年1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九峰这座千年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闽粤两省通衢的漳州市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雄栖在闽南第一高峰,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麓,中央苏区县——平和县的大西南。境内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人,辖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明正德年间王阳明疏请设平和县治,置县于九峰大洋坡,奠定了其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 历史悠久。九峰又名九和,俗称鲤城。城东九和山,山上九峰错出,九峰镇之名由此得来。已挖掘的下坪龙山古遗址证明,在距今4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九峰境内繁衍生息,留下丰富的人文古迹。追本溯源,九峰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1518-1949年为明、清两朝、民国时期平和县县城所在地。九峰为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8日打响八闽第一枪,为“福建暴动的先声”。2003年1月8日省政府正式确认九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名胜甚多。九峰古镇,风光无限,景色怡人,境内名胜甚多,列有“八景”之外,名胜古迹还有“庙宇仑奂,甲于他邑”的文庙、城隍庙、崇福堂、杨氏宗祠、上坪农民协会旧址、东门外牌坊、上仓贞烈坊、俞大猷记事碑刻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

区位独特。九峰镇周边与闽粤两省四县十个乡镇相邻,地理位置优越,素有“闽粤边贸重镇”之称。省道官九线、县道秀秀线贯穿全境,交通甚为便捷。自古以来,九峰就是闽西南和粤东北的物资集散中心。地处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的交汇处,漳、梅、汕金三角的中心,是广货入闽、闽西南农副产品入粤的交通要冲,这种由地缘张力带来的边贸优势越来越显得明显。

资源丰富。九峰溪流贯全境,蜿蜒而西,流入粤境,在大埔三河坝汇入韩江。九峰溪又名碧溪,由桂竹溪、高山溪、大芹双溪、黄田溪4条主要支流汇合而成,构成树枝状水系网络,几乎布满全镇。九峰溪年径流量3.91亿立方米,河床比降大,径流速度快,开发价值高。境内水力装机容量20000KW,机械铸造、纸制品加工、服装伞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雏形已基本构成,生产的旅游帐蓬、服装、洋伞远销欧美等地,纸制品出口占领东南亚市场。

九峰地下矿藏种类较多,已初步探明的有金、银、钼、铜、铁、铅、锌、石英石、高岭土等10多种,尤以钼矿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

九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1.3℃,降雨量1600多毫米,无霜期318天,四季常青,气候宜人。特别是冬春雨季,山区多雾,适合茶叶生长。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上建有万亩生态茶园及名贵树木的名峰山庄,集旅游、渡假、观光为一体,内设有五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

人文荟萃。九峰地处闽粤边界,是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汇合处,自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创作活动相当普及,历代名人辈出。九峰人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出经商者多,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多。他们正为九峰又好又快发展倾注着深沉的爱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区有准三星级贤丰酒店及各类上档次宾馆,日可容纳500人以上游客吃住。在建日供水量1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11万伏变电站1座,可满足生活、生产大量用水、用电的需要。通讯设施齐全,移动、联通、电信信号覆盖全镇,有线电视、农村等级水泥路实现“村村通”。

如今,五万九峰儿女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念好“茶经”,唱好“柚歌”,发展工业,促进边贸,悠悠古镇,焕发勃勃新颜。一片人和业兴,又好又快发展。

特产小吃

1.九峰镇碱仔粿(卷仔粿,碗膏粿)

2.九峰镇花香片(香片糕)(胡椒饼)   3.九峰清明茶

4.九峰黄肖梨

5.琯溪蜜柚重要产地

6.白芽奇兰茶叶

§ 浙江九峰

简介

位于浙江省台州黄岩区城东,方山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九座山峰组成。其下有九峰公园闻名遐迩。是浙江省开园最早的县级公园,有灵台、华盖、文笔等峰,康有为赞“竣碧摩天,分雁荡之幽奇。”驻峰黄茅山,海拔529米。 沿溪山草堂,位于九峰山风门坳之山峪,距乐城以北约25公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昔为西京古道必由之路,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传说。草堂结构为竹、茅、板料建造,保留古朴的原始建筑,是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理想选择。

景观

九峰公园素有一石,二潭,三井和八亭之说;又有三塔,九峰和十二景之称。一石指“朗公石”,二井是指“铁筛甘井”和“社筛古井”,其泉水清澈甘甜,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古为黄城居民的用水之地;三潭即为桃花潭,响泉潭和云崖潭,八亭是镜心亭,留春亭,仰高亭,望峰亭,夕照亭之说;又有三塔,六溪,九峰和十二景之称。一石指“朗公石”,二井是指“铁筛甘井”和“社筛古井”,其泉水清澈甘甜,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古为黄城居民的用水之地;三潭即为桃花潭,响泉潭和云崖潭,八亭是镜心亭,留春亭,仰高亭,望峰亭,夕照亭,甘泉亭,红枫亭主响泉亭,分布在各个景点。三塔是瑞隆感应塔和望娘双塔,其中瑞隆感应塔为北宁建隆四年(963年)所建系楼阁式仿木结构,八面七级传塔,是九峰公园内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六溪是指马尾溪、云影溪、涤砚溪,东高溪,瀑布溪和响泉溪。十二景是十寺钟声,平林塔影,九凝积雨,双峰插云等。除了古寺钟声和白云春雪不复存在外,其它各景仍历历在目。

梅园是九峰公园内的主景之一。梅属蔷薇科,原产我国西南山区。九峰梅桩景已发展到1200多盆,30多个品种,十分齐全。取材于自然界中处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梅桩,再在梅桩上进行嫁接而形成千姿百态的梅花盆景。我国其它各派盆景大多数以“扎”为主,用铅丝把梅花缭绕成鸟兽虫形,带有强烈的人工造作痕迹。而九峰梅园梅桩却以“剪”为主,把梅花的花枝嫁接到得自深山老林中的果梅,花梅上,在每年花开后进行修剪,尽量 持其原有风格,能体现出梅花的精神风貌。黄岩梅桩在梅桩比赛中屡获殊荣,有“黄岩梅桩惊天下之美誉”。

历史

九峰公园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公园内有历史悠久的古亭,古塔。其中瑞隆感应塔最为古老,峻于宋开宝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内藏有许多的文物,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内还有九峰书院,陈叔亮书院馆等人文景点,为九峰公园增添了许多的文化气息。

相临景点

九泷十八滩 梅关 南岭森林公园 大峡谷 南华寺 金鸡岭 珠玑古巷 必背瑶寨 芙蓉仙洞 狮子岩 张九岭家族墓地 双峰寨 韶石山 云门寺 鸵鸟寨 乳源大峡谷 马坝人遗址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梅关古驿道 南水狩猎场 韩泷祠 龙山湖 九峰 锦江景区 阳元山景区 翔龙湖景区 韶关国家森林公园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 三影塔 南水水库 围楼 通天箩 石坑崆峰 钟鼓岩 恐龙博物馆 始兴县博物馆 苍石寨 海豚水上世界 余靖纪念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