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守 |
释义 | § 简介 道教养生术语。指守和、守信、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系道教倡奉的9种养生要则。其含意,如守和指阴阳内调,守信指精神内守,守易指不为外感、明哲保身,守盈指知足而止等。杜道坚认为修持九守,就能“守大浑之朴,游天地之根,同乎大通”,达到无我的境界,因为无我,也就无物,千变万化而没有终极,“与天地俱生”。 [1] § 来源及发展变化 据《云笈七箓》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称,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道教认为,修持九守,就能达到“性合乎道”的“真人”境界,“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也就是“纯粹素朴之道”。 《道德经》中并无“九守”,但有“守”字七处。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致虚极,守静笃”(十六 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等,所言守中、守静、守道、守无为而无不为等等,都是指持守虚静、持守无为、持守道的意思。 《通玄真经》有《九守》篇,名为九守,实有十项,九系概数。十项标题亦与《云笈七箓》所载不尽相同,即: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 尽管文字大同小异,但分段内容及题目则有较大区别,反映了从早期道教至宋元时期的道教教义思想已有不少发展和变化。云笈七箓 § 题解 唐代默希子曾对《通玄真经·九守》作过题解:“九者,易之数终,明极则变,变则乖道。守之者,居元龙亢悔,可越三清之表。忽之者,则牝马不利,将沦九幽之下,固宜守道,不可失常也。”但是宋代朱弁在题解中则认为“守者,专一于志,而九备于数极,则物无不在其域,事无不与其成”,“称九守者,盖在用九之义也”。 § 具体释义 道德经 守和 禀承《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世论,认为“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学道者“贵在守和”。 守神 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均与天地相类,并相互感应。“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劳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所以学道者须“内守而不失”。默希子注称“内保精神,外全形体”。 守气 称“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因此,欲寡就可以“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而“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故学道者要“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宋杜道坚注称“养生之道无他术,如养马焉。去其害马者而已”。 守仁 在《通玄真经》中,题为“守无”。 汉魏时期思想家们曾有“有无”之争,因此,朱弁题解曰:“游万物而不物,则无我、无物矣。”但是,《云笈七箓》收录时,改题为“守仁”,强调“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全段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因此,这也是对学道者世俗行为的要求。 守简 在《通玄真经》中,题为“守平”。 朱弁题解称“去其所为,道自夷也”。认为贪于势利之人必然身贱,故学道者要食以充饥,衣以盖形蔽寒,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闲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以求“养生之和”。 守易 在《通玄真经》的注解中,朱弁解题称“得自任之理,则易也”。杜道坚又称“多易必多难,此以事言也。以道言则不然,夫古之为道者,治心理性,易其身而后动,定其意而后举,乐道安常,不为难能之事,故制度有法,容止可观,安而行之,是谓守易。学道者要“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守清 在《通玄真经》的注解中,朱弁解题称“清而不挠,可鉴嗜欲之妄”。杜道坚又称:“水清则鉴物,神清则见道。人之受气于天者,固若同然;吾之见道于心者,夫何独异,心清故也。圣人之心,明如止水,物来则见,物去则静,曾何滞于吾心哉!澄鉴不挠,是谓守清。”学道者要“神清”,神是“知之源”,“神清即知明”,如果清净如“澄水”,则嗜欲不能留,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就可以“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 守盈 在《通玄真经》中,题作“守弱”。 朱弁解题称“居众所不敌之地,故成其大胜之道”。杜道坚则称:“弱者,道之用,非怯也,守其冲和而已。天子以天下为家,公侯以国为家,视民犹己,不以势位自强,不以兵甲暴众,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大资小而成,众戴寡为主,往而不害安平泰,是谓守弱。” 《云笈七箓》改题“守盈”,强调“天道,极即反,盈即损”,“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因此,“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学道者要“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弱 在《通玄真经》中,题作“守朴”。 朱弁解题称“不加欲于性命之分,而浑乎变化之根,谓之朴也”。 《云笈七箓》改题“守弱”。认为“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因此,要“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学道者须“持养其气,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 九守凡九篇古 道德经 守和第一斋 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者死,顺者生。故静寞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于天也,而骨骼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贵在守和。古 守神第二斋 老君曰:人之受天地变化而生也。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肺主鼻,肾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为表,中为里。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而人有兴居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以与天地相比类,而人之心为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劳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内守而不失。主 守气第三知 夫血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视听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气意者,五脏之使候也。故耳目淫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弗越,诚使其耳目清明玄达,无所诱慕,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历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故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谓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长得生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自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敢极,即失至乐矣。主 老君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尊之弗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斋 守仁第四主 老君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即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端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于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夫上观至人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古 守简第五斋 老君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也!主 守易第六知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乐而不有。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度制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贵贱贫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谓能体道矣。古 守清第七斋 老君曰:人所受形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夫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身除>著也。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于虚,即消烁灭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已。古 老君老君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趋行求者也。诚违乎性命之情,仁义自付。若夫神无所奄,心无所载,通同修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也,声色不能淫也,辩者不能说也,知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人之道也。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不达乎此,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金石,犹无益于天下,故圣人不失所守。主 老君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处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得安其位。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墐,五脏无积气,祸福弗能挠滑,毁誉弗能尘累。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待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峻。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虽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终日,不能见尘祇,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之象。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主 老君曰: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惑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主 道家 守盈第八知 老君老君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稸。怀天下之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损之,执一无为,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无为,法于江海。江海弗为,百川自归,故能成其大;圣人弗强,万兆自归,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净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为者,见不足也。见下者故能致其高,见不足者故能成其贤。跂者不立,矜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长久也。古 老君曰:天道极即盈,盈即损,日月是也。故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不执即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瀍。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古 守弱第九斋 老君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即至乐极矣。是以内乐而外不乐,以乐内者也,故有以自乐也,即至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即万物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骄多欲之人,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立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口距,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妄之患。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斋 老君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故有若无,实若虚,治其内不知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而复朴。体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间。芒然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知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所以能假乎道者也。使神阳达而不失于充,日夜无阴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故生者未尝其生,化者未尝其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素朴之道矣。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