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享堂 |
释义 | § 解释 墓上享堂遗址 享堂在《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堂塔)祖堂也。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 享堂《Bulkwang Fo-Kuang》中的解释:指禪林中安置祖師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饗堂。因係供祭享之用,故稱為享堂。(禪林象器箋殿堂門) 享堂《汉英佛教术语》中的解释:The hall of offerings, an ancestral hall. [Soothill] 享堂《佛光大辞典》中的解释:指禅林中安置祖师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飨堂。因系供祭享之用,故称为享堂。[禅林象器笺殿堂门] 享堂《佛教术语汉英》中的解释:The hall of offerings, an ancestral hall. [1] § 历史 享堂,又称祠堂。墓上享堂、房屋等建筑是作为死者亲属祭祀先人和长期守孝居住之用,通常守孝要在墓上居住三年之久。这种丧葬形制在当时应比较普遍,但后世很难保存下来,因而至今发现极少。这种礼制性墓上建筑在河套地区、陕西、内蒙古长城沿线是首次明确发现,且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建筑规格较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明晋王朱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 §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01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03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修复扩建后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现在中国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边为墓园区,中部是享堂,东边是仓房。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上刻光绪帝所赐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 穿越牌坊与大门,踏上笔直的神道即达享堂。神道的入口处置一石碑,称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迹。李鸿章神道碑文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 享堂分为门厅、前堂、寝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门,中间是前殿,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殿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居所不同的是里面摆上了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过去大门一般不开,平时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时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寝室设置有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形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 太原享堂 太原享堂,其地名来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讲,有人家的享堂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三年,当地天旱无雨,为了祈雨,人们在这里建了一个龙王庙,后来开始陆续有人到此定居。 明朝初年,当时的政府为了充实河北等地的人口,从山西移民充边。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县移民出发前往河北、山东等地。但是,当他们途经太原时,移民中的老弱病残人群,经过长途跋涉,变得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经允许,临时栖居于卧虎山西畔一个土质发白的小山丘上,并集为村舍,取名为“新村凹”。 然而,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晋王一个姓谢的王妃病逝,葬在了卧虎山一带,并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暂时栖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雅不吉利为由,更名为“享堂”,一直沿用至现在。[2] § 无锡华孝子祠享堂 无锡华孝子祠的享堂 无锡华孝子祠为祭祀东晋孝子华宝的专祠,位于无锡西郊,惠山东麓。它以其独特的平面布局和古老的建筑风格,独领惠山祠堂群之首,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古建筑所特有的朴素、庄严之感,以及作为祠堂的庄重严谨之风。 享堂作为祠堂的中心,承载着祠堂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所以人们赋予它的建筑等级与规格也是在祠堂中最高的。华孝子祠中的享堂也无例外地是华孝子祠的核心。关于它的确切建造年代和修缮过程,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 华孝子的享堂的建筑规模并不大,面宽12.8米,进深6.4米,是当时江南民间建筑中极为普通的尺寸,但它的建筑形制却是民间建筑中最高的。面阔三间加围廊,这种看似简单的平面,等级却是很高的。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除了开间的多少表示建筑的等级高低外,有无围廊同样是体现建筑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 享堂在建筑上所体现出的科学价值,主要是指现存建筑构造方面所反映出建筑的时代特征,以及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在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先进性。[3] § 吴原享堂 吴原享堂位于云陵镇享堂村望安山南麓,建于明弘治9年(1496年),系孝宗皇帝敕赐营造的一座高规格宏伟壮观的殿堂建筑,属于明代户部左侍郎吴原墓的配套部分,用于拜祭吴侍郎。 吴原享堂建于吴侍郎墓前,现存前后两殿、内外及两翼部分厢房,占地面积约1222平方米。堂前原竖立华表一座,两侧依次列置羊、虎、马等石雕各一对;墓道东侧蹲花岗岩石雕龟趺一件,背负大理石御制墓表巨碑,系著名宰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撰书。 该墓1955年曾被省文管会列为分级保护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曾因云宵一中扩建及公路改线而遭到严重损毁;后被县粮食部门长期用为厂房,今主殿坍塌,石兽被盗,亟待维修与保护。吴原享堂系我县现存布局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为研究明代殿堂建筑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凭证。[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