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华山庙会 |
释义 | § 简介 九华山庙会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唐开元末年,新罗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苦修七十五载,于九十九岁坐化,坐化后,肉身不腐,撼其骨,还有金锁般响声,后人依佛经所云认为金乔觉乃是地藏菩萨转世,便尊其为金地藏,并在神光岭为其建造肉身塔供奉。农历七月三十是金乔觉的圆寂日,每到这一天,各地信徒香客都会来九华山进香拜塔,长久下来,四方山民、商贩及民间艺人也会齐聚于此,趁此进会大做买卖,由此,九华山庙会就逐渐形成了。文革期间,庙会活动被禁,后又于1978年恢复地藏法会,截至到2005年,已举办了二十三届庙会活动。 § 基本特征 九华山庙会 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 大型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像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地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证会等。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四大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庙会期间,接待国内外游人16万人次,其中接待15个国家的游者115人,港、台胞220人。香港圣一法师、台湾里政法师等11位高僧参加了庙会活动。芜湖、南京等129个工商业举办了商品展销。 § 历史沿革 九华山庙会 唐开元末(719),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贞元十年(794)农历7月30日,在九华山苦修75年、已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尸坐石涵中,三年未腐,骨节发出金锁般声响,众僧徒尊为地藏菩萨示现,建肉身塔供奉。自此后,每到农历的7月30日,佛教僧众和当地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庙会的形式,这种庙会活动与集市贸易、文化娱乐活动、祭祀活动融为一体,内容丰富。 九华山地藏道场具有庙会的传统,明清时期,在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7月15)、地藏诞日(农历7月30)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农历10月15)。但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各地信徒组织各种团会,朝山进香、拜塔、守塔等,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象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其中,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活动,通宵达旦,灯火辉煌,场面壮观。 § 主要内容 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以超度亡灵、祈求平安和众生安乐为主要内容,佛教僧众多举办“水陆法会”、“放焰口”、“拜忏”、“放生”等宗教仪式,山民们则利用香客众多的机会做买卖,并举办“舞龙灯”、“狮灯”、演出目连戏《目连救母》和《九更天》、《刘文龙》等傩戏节目,几日几夜,热闹非凡。 九华山庙会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数百年各个历史时期诸多信息,涉及到宗教、民风民俗、历史、美学、音乐等诸多领域,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庙会期间,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其中,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的活动,通宵达旦,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现管委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 九华山庙会早在九十年代,就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重要旅游节庆活动;2006年,“九华山传统庙会”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九华山庙会名播中外,颇具影响 [1] § 相关美食 九华山是佛教名山,以素食为主。九华素菜历史悠久,一直为游人香客津津乐道。原料多取本地所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银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冻粉、豆腐、面筋、新鲜蔬菜、素油制作,有上百个品牌,凡荤菜亦尽有之,如素鸡、素香肠等分清炒、清煨、清炖,还有果杂四类,均以清淡为本色,青丝绿叶,间色分明,天然野味,香、脆、鲜、嫩并重,营养丰富,久食不腻。 九华山名菜主要有“九华三耳”(木耳、石耳、银耳)、“凤凰烧鸡”、“天台双冬”、“冰山雪球”、“双龙戏珠”以及“佛珠肉”、“素鸡”、“素香肠”等佛家名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