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祖熙
释义

§ 生平概况

余祖熙,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先后两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莆田初中和莆田高中。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人设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余祖熙受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心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返回故乡莆田县涵江中学任物理和化学教员。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年轻的余祖熙受到很大震动,他又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救国、科技救国。1940年,他离开故乡到四川,进入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资中酒精厂工作;1941年转入四川内江酒精厂工作;1942年转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川厂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余祖熙到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任技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些国家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不能再从国外购买各种催化剂,使硫酸、合成氨生产面临停产威胁。余祖熙以高昂的爱国热情,研制出中国第一批供硫酸生产使用的钒催化剂,并于1951年撰写了题为《硫酸制造用钒触媒之研究》的论文。该论文获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钒触媒的研究”论文征稿一等奖。接着,他又发明并制造出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A4型氨合成催化剂。余祖熙于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6年后,余祖熙历任公私合营永利宁厂第六车间(触媒车间)主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总工程师。1965年他参加筹建南京化工研究院(后改名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直至1983年。

余祖熙热心社会学术活动,1937年即参加了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化肥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编委、 《化工学报》编委、化工部化肥技术开发中心顾问、江苏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 工业催化剂

钒催化剂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中重要的高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使用催化剂能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使相关化工产品大幅度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化工生产所需的催化剂,全部从国外购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全面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国内最大的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硫酸用的钒催化剂和生产合成氨用的熔铁催化剂无法从国外进口,面临全面停产的威胁。为此,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紧急向全国科技界发起“钒触媒的研究”论文征稿。余祖熙怀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投入钒触媒研究工作。虽然他的家距研究室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但他却经常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日以继夜地艰苦工作,以简单的食品充饥,因此得了严重胃病。一年中,他完成了实验室样品制造,并写成《硫酸制造用钒触媒之研究》的论文,提出了工业化制造钒触媒的合理意见。该论文经侯德榜、曾昭伦、茅以升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审,被评为一等奖。由于余祖熙在研究中充分考虑了中国资源情况,由他组织、领导的一个精干小组于1952年制造出V1型(现名S101型)钒催化剂数十吨,经工业使用,性能优于从美国孟山都化学公司购进的钒催化剂,从而避免了当时中国硫酸工业和一大批相关工厂停产的危险。

在钒催化剂的制造过程中,余祖熙创造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方法。如对中国硅藻土的选择和精制;从某些钒化合物中制备高纯度钒盐溶液,使有害杂质降到百万分之十以下,等等。由于这些方法简便有效,直到现在,各个催化剂厂在制造钒催化剂时仍然沿用。

1953年,余祖熙研制出A2氨合成催化剂,经使用表明,已达到美国化学建设公司推荐产品的质量。他继续改进,1956年正式生产A4型氨合成催化剂。前苏联氮肥设计专家西道罗夫曾高度评价说:“余祖熙用大别山磁铁矿制得的氨合成催化剂,在活性方面较之外国最优秀的催化剂KM-1型,并不逊色。”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6年从美国购进的φ1000氨合成反应器,用美国化学建设公司推荐的田纳西氨厂制造的氨合成催化剂,氨的生产能力仅为每天60—70吨,经改进生产能力也仅达到每天100吨左右。换用A4型催化剂后,同样是这个氨合成反应器,其他工艺条件也相近,由于催化剂活性大幅度提高,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天近200吨。1958年,余祖熙和他的助手又采用熔料冷却新方法生产更优秀的A6型氨合成催化剂。余祖熙等开创的选矿和电熔等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至今仍为中国各催化剂制造厂所沿用。

氨合成催化剂1955—1956年,余祖熙和助手研制成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变换用的C4型催化剂。1957—1958年,余祖熙又和助手研制成V2型环形钒催化剂,这是在世界上率先达到数以千吨计生产并在工业上成功使用的环形钒催化剂,也是迄今世界市场上尺寸最小(φ5/φ2),因而成型难度最大的环形钒催化剂。A6型、C4型和V2型催化剂都先后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这些新开发的催化剂性能都达到了当时国际上同类型催化剂的先进水平,对中国60年代后加快发展硫酸、合成氨以及化肥工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0年代末,经苏联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钒催化剂专家波列斯可夫和国立氮肥设计研究院著名专家西道罗夫推荐,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从中国引进A6型氨合成催化剂和V2型环形钒催化剂的全套生产技术。

在有机化学工业用催化剂方面,余祖熙领导的研究组开展了萘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催化剂的研究。研究组按照余祖熙提出的“一定要适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选择了流化床催化氧化技术路线,用中国当时仅有的含煤焦油等杂质高达5%的工业粗萘作原料,成功地解决了流化床催化氧化反应工程的一系列复杂问题,1958年研制成功了性能优异的O4型流化床萘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这个催化剂研制成功,使中国以萘为原料生产邻苯二甲酸酐得到了可靠保证。1988年,这种催化剂还向日本出口。

己内酰胺1959年,余祖熙领导的研究人员还研制成功O4型加氢催化剂,用于苯酚加氢制环己醇和苯加氢制环己烷,进一步制造己内酰胺(即尼龙6、锦纶),于60年代实现工业生产。至今,这一技术仍是中国生产己内酰胺的主要方法,为人民提供了大量锦纶类制品。

1965年至1983年期间,余祖熙担任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在领导全院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催化剂的研究、制造、应用方面。这10多年中,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得到国家、化工部、江苏省颁发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的催化剂成果有18项之多,其中重要的有B202、B204低温变换催化剂,B104中温变换催化剂,J104、J105甲烷化催化剂,A109、A110氨合成催化剂等,它们都已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在催化剂测试技术方面,在余祖熙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已在这个研究院建立起达到80年代初国际水平的高压试验室,拥有能谱仪等一大批现代化大型精密仪器。通过积极创造条件,还在这个研究院建立了化工部催化剂检测中心以及化肥催化剂标准化归口单位。为了总结催化剂的工业使用经验,余祖熙主编了《化肥催化剂使用技术》一书。余祖熙为人谦逊,凡是自己没有参加具体工作的项目,上报成果时,都不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实际上,这些成果的取得,同他辛勤指导是分不开的。

§ 催化剂工业

电子显微镜50年代初,余祖熙担任公私合营永利宁厂触媒车间主任后,6年内建立了4条催化剂生产线,包括沉淀、过滤、混合、干燥、活化、成型、浸渍、电熔等催化剂专业的典型化工单元操作,从常压至30兆帕的活性试验装置,高真空和固体宏观结构测定装置,以及X光衍射仪、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等大型精密测试仪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很薄弱,为完成这些工作,余祖熙和助手们克服了物质上、技术上的许多困难,怀着热爱祖国、创建中国催化剂事业的满腔热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以后,该厂又逐步发展成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催化剂厂。1991年,催化剂厂职工达2000人,有6个催化剂生产车间,14条生产线和一个设计研究所,可以制造25个品种50多个型号的催化剂,产品销售到有关省、市、自治区,用户达到1000家以上,并出口到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该厂已具有年产量近万吨催化剂的生产能力,成为江苏省化工系统第一个国家一级企业。全国大型化肥厂和中型化肥厂催化剂使用技术联络站都设在该厂。

§ 培养科技人才

余祖熙认为要发展中国催化剂事业,必须有一支得力的科技队伍。因此,他非常注意培养人才。

南京大学余祖熙在选择、培养助手时,首先注意他是否热爱催化剂事业;注重学历,但不拘泥于学历。他曾选择了不少工人培养成科技人才。余祖熙培养助手,既严格,又和蔼,强调做人要有中国人的骨气,反对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对于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年轻助手,强调要他们认真阅读国外文献资料,认真总结。余祖熙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指导他们工作,提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科技工作讨论中,余祖熙能直言不讳地承认他自己在某个问题上还不懂或不太懂,请年轻人指教;他绝不认为向比他年轻一二十岁的人请教是丢面子的事。他常说,在科学上要谦逊,即使对某一催化剂或催化过程,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权威,只存在知道得多和少的差别,而知道得少的人的某些知识,有时恰恰是知道得多的人所不知道的。余祖熙也很注意对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1982年,在他主持下,由南京化工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联合招收了6名研究生,他亲自指导研究生做实验、写论文,现在6人都已成为科研骨干。

几十年来,余祖熙培养出一大批催化剂高级科技人才。他们在科研、生产以及高等教育各个领域都作出了贡献,绝大多数都获得过国家级、部级和省级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 人物简历

1914年12月5日 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

1933—1937年 在国立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37—1940年 任莆田县涵江中学物理及化学教员。

1940—1941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四川资中酒精厂技术员。

1941—1942年 任四川内江酒精厂工程师。

1942—1945年 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川厂副技师。

1946—1952年 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技师。

1953—1955年 任公私合营永利宁厂技师兼触媒部主任。

1956—1959年 任公私合营永利宁厂触媒车间主任。

1960—1964年 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

1965—1973年 任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74—1983年 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83—1986年 退居二线工作。1986退休。

§ 主要论著

1 余祖熙.硫酸制造用钒触媒之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1951,2(10)

2 余祖熙.CO变换催化剂合理使用问题:化工技术资料(化肥分册).1964

3 余祖熙,向德辉.十年来中国合成氨及硫酸生产用催化剂的进展.大连:全国催化剂工作报告会刊,1959

4 余祖熙,向德辉.A6型氨合成催化剂还原条件的研究.化工学报,1965

5 余祖熙.无机化工催化剂.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6 余祖熙主编.化肥催化剂使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