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人转
释义

§ 起源

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

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

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

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 基本简介

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

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及武打成份,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总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

§ 演出形式

二人转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 表现方法

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 、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浑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 唱腔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 、 《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

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 代表作品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 》、《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 二人转名人

徐小楼(1906—1969),沈阳人,艺名“双红”,唱功、做功、舞功都好,表演传神,擅演唱《单刀赴会》。

于守和(1912- ):艺名于宝珠,黑龙江省明水县人。1927年随陈玉学唱二人转,1958年参加齐齐哈尔市曲艺团地方戏队,1961年调到拜泉县民间艺术团,1973年退休。代表节目:《西厢写书》《阴魂阵》。

胡景岐(1917- ):中国曲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理事。辽宁抚顺市人,18岁拜褚学发为师学唱二人转,1963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1982年出版《胡景岐二人转演出作品选》。代表节目:《华容道》《三只鸡》。

二人转

王悦恒(1923- ):吉林省永吉县人,1940年拜李青山为师。1954年在长春东北地方戏队任队长。1984年被选为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代表节目:《秦香莲》《双回头》。

蔡兴林(1926-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委员。1940年拜徐生为师学唱二人转,艺名粉蝴蝶。从1961

年开始撰写有关二人转理论和史料的文章,代表节目《高成借嫂》《蓝桥》。

梁德双(1926- ):辽宁新民市人,1949年参军,1962年参加新民县曲艺团,1983年演出的《包公吊孝》获优秀演出奖。

苏凤林(1928-):辽宁省朝阳市人,1942年拜金宝山为师学唱二人转,1952年改工唱丑。1956年到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1959年到龙江剧实验剧院。代表节目:《小王打鸟》《标兵苏广格》。

来清(1929-):辽宁省法库县人,1949年拜师学唱二人转,1956年参加抚顺市曲艺团。代表节目:《包公赔情》《王汉车偷车》。

张敬忠(1933-):艺名小金钟,辽宁省沈阳市人,1950年跟柴福清艺人学艺,1960年参加鞍山曲艺团,代表节目《马寡妇开店》《打狗劝夫》 。

朱玉臣(1934-):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人,1953年跟金宝山学艺,1963年演出的《红色战士》获优秀表演奖,代表作品《马前泼水》、《西厢》。

王秀林(1935-):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人,中国曲协会员,1948年拜陈海庭为师,1970年任呼兰县文化馆馆长,代表节目《燕青卖线》《掉萝卜》。

林文田(1938-):中国曲协会员,1957年参加辽阳市地方戏剧团,代表节目《蓝桥》、《双满意》 。

安志斌(1938-):辽宁法库县人,1957年参加法库县曲艺团。代表节目《西厢》、《包公赔情》。

秦志平(1947-1995):吉林省文联委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长春市人,1958年考入吉林戏校得到程喜发,李青山的亲传,1980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代表节目《猪八戒拱地》《包公断后》《丰收桥》 。

李海(1949-):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康平县人,1970年参加康平县文艺宣传队,1978年和李静唱一副架。代表节目《修房记》《看春花》

李春明(1949-):二人转导演,辽宁大连市人,1978年任铁岭地区曲艺团导演。代表节目:《小姑不贤》《闹鱼塘》

韩子平(1949-):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白城市人,1970年参加洮安县文工团,1978年调入吉林省吉剧团,1980年调入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副团长,多次演出获大奖。代表节目《回杯记》《水漫蓝桥》

孙文学(1949-):吉林省四平市人,出身二人转世家,1984年《窗前月下》获东北二人转会演一等奖。代表节目《响铃公主》《红榜招贤》。

傅昌发(1954-):辽宁省辽阳市人,1980年在辽阳县剧团当演员。代表节目《丰收桥》《回杯记》。

张金来(1938-):中国曲协辽宁分会会员,河北省霸县人,6岁拜京剧老艺人赵云朋为师,1957年改学二人转,1958年做二人转导演。代表节目《王老虎抢亲》《换亲记》。

高英杰(1939-):辽宁省沈阳市人,1957年拜刘反臣为师,1964年到本溪市曲艺团任导演,1978年到沈阳新风曲艺团任团长。代表节目《新婆媳》 。

董孝芳(1941-):吉林省梨树县人,1954年拜李财为师学唱二人转,1957年任梨树县地方剧团任团长。后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曾多次获大奖,现为吉林戏曲学校教师。代表节目《梁赛金擀面》《神调大全》 。

陈殿栋(1941-):吉林省榆树市人,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1963年拜刘士德为师, 后调到榆树市民间艺术团。代表节目《姑娘的心愿》

吕兴有(1942-):辽宁清源县人,1960年为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学员,现任抚顺市曲艺团副团长。代表节目《扒墙头》《小秋抬水》

李少先(1946-):沈阳市人,少年时跟父亲学唱二人转,1963年拜张淑芹为师,1978年到沈阳市曲艺团,1984年到新风评剧团任团长。代表节目《断头会》 。

王素珍(1938-):筱桂荣,沈阳人,1953年学艺。代表节目《西厢》《包公断后》。

苏文秀(1938-):吉林榆树人,1958年拜刘士德为师。代表节目《双锁山》《姑娘的心愿》 。

关长荣(1939-):长春人,1959年在吉林省吉剧团,1980年在省民间艺术团。代表节目《二大妈探病》《马前泼水》。

李鸿霞(1918-):原名徐淑珍,辽宁省沈阳市人,从1926年起,拜李凤山(艺名一声雷)为师学唱二人转,边学边演,随师在沈阳南北市场茶社演出。

§ 名人与剧团

赵本山

赵本山

以演出喜剧小品闻名的赵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转演员。赵本山以喜剧小品取得了国内无人能及的地位后,开始极力推广二人转。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一

些演出团体和剧场相继出现。 但是包括赵本山所宏扬的“绿色二人转”在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二人转演出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剧目和演出形式。绿色二人转已经发展为集忽悠、说笑、模仿秀、杂技表演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传统二人转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调、典目都被打破,突显了对传统的传承发展的一些矛盾。

和平大戏院

中国东北二人转第一品牌的和平大戏院,是东北二人转有史以来第一支颇具规模的民营二人转剧团。1997年由东北二人转领军人徐凯泉先生创建,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五个专业演出剧场,百余名签约演员,演出网络遍及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朋友近百万,是长春市旅游重点推介单位。

长春和平大戏院为东北二人转的崛起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次将东北二人转送上央视荧屏;第一次将东北二人转跨出省门,走向全国;第一次将东北二人转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合作,如中法文化年等活动…… 长春和平大戏院是东北二人转明星的摇篮,培养出众多转星。如放驴小子于小飞、老翟头翟波、傻男人魏三、活宝转星孙小宝等等。更可喜的是以蒋小东、李毛毛为代表的更多的青年一代新星正在成长起来…… 为了让二人转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长盛不衰,和平大戏院建立起第一座中国民营二人转中等艺术学校——和平大戏院艺术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广聘名师,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新形象、新风采、新内涵的东北二人转接班人,目前在校学生已超过300人。长春和平大戏院经过近十年的继承和发展,打造出“本色、特色、绿色”原生态二人转,建立起一座民间艺术玩转都市娱乐的沟通平台,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道道风趣、幽默、滑稽、新奇的和谐文化大餐,成为东北二人转精髓的真正继承者,并不断把它发扬光大。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说、唱、扮、舞、绝的新兴演出风格,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已成为引领当今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方向的一面旗帜,是东北文化娱乐行业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 黑山二人转

二人转

黑山二人转是辽西走廊上流动的民间歌舞,主要为辽西走廊上历代商旅、官兵服务。辽西古道上的骡马大市,正是黑山二人转发展繁荣的大舞台。黑山二人转在汲取关内外各民族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别于吉林、黑龙江地区的二人转的独特形态。黑山二人转表演细腻,唱腔丰富,有许多优秀的保留剧目和极具特色的行业习俗。纯正、优美、“字重、腔清、干板夺字”是黑山“二人转”的精华所在。这种“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艺术形式在黑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80%的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在不少乡村,很多夫妻组成行话所说的“一副架”常年在东北三省演出。 [1]

§ 铁岭二人转

二人转

铁岭二人转源远流长,传人除在本土演出外,还走南闯北,影响广泛。铁岭地处辽北大粮仓,大粮道,是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通道,是二人转艺人必经之地,大量外来艺人及本土艺人聚集,使这里流派纷呈,荟萃了二人转东、南、西、北各路流派及其精华,唱功、做功、说功、舞功、绝活等项都有精湛表演,尤其说口及舞蹈最为突出。三场舞、扇子、手绢技艺丰富,花样翻新。端灯、舞彩棒、打手玉子、打大板等绝活技艺高,曲目多,唱腔丰富。近年,铁岭二人转演员赵本山、潘长江、李静等脱颖而出,享誉全国。[2]

§ 新民二人转

二人转

在新民,是传统二人转的特色区。

传统二人转很早就在新民落户。从天津卫经营口顺辽河上溯到通江口而来,辽河航道绵延1300余里,流经新民就有90多公里,航行船只每年达五六万艘。新民又有马厂(已被辽河淹没)、辽滨塔(秀水河系辽河支流)等渡口,那些移民、难民、商贾多乘船而来,自然也有艺人前往。

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张樱桃红,当时落脚在新民屯的马厂,后来到公主屯一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张樱桃红拜师学艺,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到辽滨塔一带唱蹦蹦即传统二人转,可想他师傅之年长,他徒弟之众多。

艺人们唱二人转原来没有乐器,后逐渐有了二胡、板胡、唢呐伴奏。唢呐也是先吹通,然后是走三场,最后用在伴唱上。服装、打扮也由一根大辫,两个红脸蛋变为头面、有彩衣等。传统二人转年代久远,日伪时期受到限制。解放以后,传统二人转艺术才重展风彩。改革开放以后,传统二人转艺术重获新生。1982年,新民市成立二人转演出队32个,新民市文化馆又举办多期二人转培训班,同时组成演出队下乡演出。 [3][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