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俄波战争
释义 俄波战争油画俄波战争(1918~1920),一战之后波兰重新独立,企图利用苏俄内战的时机夺取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恢复古代波兰的疆界,得到了反苏俄的协约国支持。1919年波兰趁苏俄忙于内战占领了白俄罗斯和立陶宛,1920年4月波兰对乌克兰发动进攻,战争爆发。

§ 战争进程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共和国宣告成立。以J.毕苏茨基为首的波兰政府企图以战争手段取得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维尔纽斯地区,恢复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前的东部疆界。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余人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

1919欧洲示意图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进,功亏一篑。

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弹药与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冷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

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何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侧后。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

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 历史渊源

三次瓜分波兰

波兰国旗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I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II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三次瓜分波兰示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Klemens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俄波战争。

俄国历史

俄罗斯国旗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到公元六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了基辅公国。到九世纪基辅公国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国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罗斯民族的摇篮,后来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到十二世纪中,基辅罗斯解体,一批小的公国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远征欧洲,首先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亚利。从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统治的金帐汗国,致使俄罗斯经济文化远落后于欧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其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到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最思想开放、富于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这时我国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时代)。为了俄罗斯的强大,他军事上从瑞典人手里取了现彼得堡一带地区,并开始俄罗斯的欧洲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装和社会风尚上也学习西欧,致使到今天圣彼得堡人仍被俄罗斯人认为是最讲文明和最欧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和以后的皇帝的继续下还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从彼得大帝后,俄罗斯迅速扩大,从周边国家攫取了大领土,人口也在半个世纪里扩大了一倍。但当时的国家即有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又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罗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罗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使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在1917年1月俄罗斯沙皇被推翻。当时俄罗斯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水兵和陆军士兵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苏联。并在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 双方统帅

图哈切夫斯基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1937),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18年参加苏军。生于斯摩棱斯克省多罗戈布日县亚历山德罗夫斯科耶庄园(今斯摩棱斯克省萨福诺沃区斯列德涅沃村附近)。1914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获中尉军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国。十月革命后转向苏维埃政权,成了一名人民的军事家。图哈切夫斯基是前苏联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功勋卓著的军事指挥家和理论家,第一批被授予元帅军衔的5名将领之一。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并且精通军事理论,被誉为“红色拿破仑”。

国内战争期间,先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部工作,1918年5月起任莫斯科防区政治委员,6-12月任东方面军第1集团军司令,率部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同白卫军和捷克白匪作战。1918年12月-1919年1月任南方面军令助理;1919年1-3月任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司令,在北顿涅茨河同哥萨克白匪作战,4-11月任第5集团军司令,协同其它集团军胜利地参加了1919年东部战线的反攻,后又参加了从高尔察克军队手中解放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兹拉托乌斯特、车里雅宾斯克等战役。1920年1-4月,图哈切夫斯基任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同邓尼金军队作战。1920年4月-1921年8月,对地主资产阶级波兰战争期间任西方面军司令;1921年3月,在平息喀琅施塔得叛乱时任第7集团军司令;4-5月指挥坦波夫地区的军队平息了安东诺夫叛乱。图哈切夫斯基任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时表现出很有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在他的领导下高加索方面军取得了叶戈尔雷克斯卡亚和北高加索战役的胜利,西方面军则协同西南方面军于1920年给地主资产阶级波兰以决定性打击。

战后,图哈切夫斯基任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1922年1月-1924年4月再任西方面军司令。后来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助理,1924年7月起任工农红军副参谋长。1925年11月-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积极参加1924至1925年实行的军事改革。1928年5月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1年任苏联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任工农红军装备部部长。1934年起任副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与亚基尔成功举行震惊世界的基辅军区大演习。1936年起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1937年突然被解除副国防人民委员职务,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6月被秘密逮捕,随即被枪决。二十年后,苏联最高军事法庭撤销了对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判决。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恢复了他们的党籍,苏共二十大为他们彻底平反。但是,苏联人为这一过错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毕苏茨基

毕苏茨基(1867~1935),是波兰备受争议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独裁者。1867年12月5日生于维尔诺城,1935年5月12日卒于华沙。1887年被指控策划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92年回国,参加波兰社会党,并成为该党领袖。1894年,创办该党的机关刊物《工人》。1906年,波兰社会党发生分裂,成为该党右派波兰社会党革命派领袖。1908年脱离社会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波兰兵团对俄国作战。1917年因拒绝宣誓效忠德奥,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监狱。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建立后,成为国家元首(1918~1922)。1919年,发动对苏俄战争,被授予元帅称号。1923~1926年,因国家民主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而暂时退出政界。1926年5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合法政府,成为军事独裁者(1926~1935),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宪法,破坏议会制度。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制定并实施反民主宪法。他于1935年逝世,4年后波兰被德国占领。波兰华沙有一座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 相关词条

俄罗斯波兰普鲁士奥地利苏波战争

十月革命苏维埃列宁斯大林苏联红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参考资料

1. 世界100丛书系列《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编。

2. http://www.zszx.info/imagematerial/view.asp?id=2668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