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口普查
释义

§ 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

英文名称:census

定义:各国政府以全民为对象定期实施的人口实地调查。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 ;人口地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人口普查(英文:census),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url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 主要特征

人口普查的特征是: 人口普查

①按人进行调查登记和汇总;

②调查登记全国或规定地区范围内的全部人口;

③严格按照标准时间的人口状况进行登记;

④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按照法令公布普查方案和调查表式进行普查;

⑤组织工作的高度集中;

⑥定期进行,许多国家每隔10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简易普查。

§ 发展简史

人类社会最早所统计的人口数自然要通过对人口的调查。 人口普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

人口普查作为各国政府各个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

世界

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中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美国179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当时的调查项目只有4个。到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普查基本上覆盖了全世界人口,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也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更具有可比性。

中国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人口普查

口资料记录的国家。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目前国现存的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记载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书中,数字引自《禹贡》所记载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禹时代,“禹平水土,定九州”,九州之地的人口为13553923人。由于历史久远,大禹时代不可能有统一的、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所载数据也不可能是全面调查数据。所以也只能属于对部分人口的调查。能够发现的中国首次人口调查则始于周宣王39年,即公元前789年,是当时的太原(现在的甘肃镇原、固原和环县一带)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调查。 《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的人口调查制度和体制。整个制度极为缜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秋官司寇、夏官司马。潘光旦先生曾对此进行分析整理,绘制出周礼中人口调查制度表。在周代不仅人口调查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调查的内容也是相当完整和丰富的,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与现代人口普查极为相似。据《后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所谓“计民数”就是统计人口。[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中国各州、郡的户数和人口,是在公元5年(西汉平帝元始五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有1223.3万户,5959.4万人。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明朝有“户帖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1000余万户,近6000万人口。 以后各朝代都建立登记每户人口的表册,当然当时的人口统计与近代的人口普查是有很大距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少数省的某些县份先后进行过试验性的人口普查。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

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现代世界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

现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是从美国1790年人口普查开始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公布普查结果并把人口普查作为一项条款写进宪法的。紧接着美国之后,英国和法国于1801年进行了人口普查,它们同美国一样,也是每隔10年或5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除个别战争年代外,一直坚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

现代人口普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①1790~1870年,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出于制定法律或掠夺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确定本国及其殖民地的潜在人口普查

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这个时期,先后有美、英、法等国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范围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年,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了考察新领土劳动潜力的兴趣,如埃及、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在此期间进行了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后,苏联于192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围增加到占总人口的76%。③从1950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这一时期,由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纷纷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口资料。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1953年举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进行过普查的人口增加为占世界人口的98%。战后人口普查的显著特点,一是普查项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人口普查资料日益普遍,有利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

§ 新中国

简介

人口普查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进行过四次中国性的人口普查。1953年以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国人口底数。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964年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标准时间,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582万人。

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零时。最近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国务院决定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将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口依据。

最近四次

人口普查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大陆地区人口为100391万人,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共计1031882501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2亿。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净增人口1.35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为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

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 内容方法

确定人口范畴、规定标准时间、选择普查项目、拟定调查方法,是人口普查工作的核心问题。

人口范畴 人口普查又称人口的空间标准。一般分为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和法定人口3种。常住人口,即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口,不论其在普查标准时间是否住在普查区内。常住人口不包括外来暂住人口,但包括经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标准时间暂时外出的人口。现有人口,即在普查标准时间住在普查区内的全部人口,不论其是否经常住在普查区内。现有人口包括外来暂住人口,但不包括经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标准时间暂时外出的人口。法定人口,是指由法律规定划归本地区的人口。这一范畴19世纪时曾被广泛采用,多数国家已不再采用了。由于普查登记常住人口比较简便,常住人口资料的使用价值较高,便于进行行政管理,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大多数国家都普查常住人口,或同时普查现有人口和常住人口。

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又称人口普查临界时间。凡普查标准时间在某一普查区的人口,不论其普查登记时已经死亡或迁出,仍应给予登记;而在普查标准时间后出生或迁入该普查区的人口则不予登记。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生育等项目,也都以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的状况进行普查登记。规定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是从时间上防止人口重复或遗漏;同时,保证人口普查各项目实际状况的时点一致。确定普查标准时间,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应尽量考虑人口流动较少便于进行普查登记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人口普查项目

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自然特征、家庭特征、人口地理特征、人口社会特征、人口经济特征、人口生育和死亡特征,以及住房情况等7类。有许多国家的人口普查与住房普查同时进行。由于人口普查项目增多,有些国家对部分项目使用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住户进行填报。应普查哪些项目,决定于国家在行政、经济管理、社会福利和人口研究等方面对人口普查资料的需要,还要考虑国家人力、财力的可能和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

调查方法

一般采用由人口普查员询问登记或由居民自填人口普查表两种。采用询问法的,由经过训练的普查员入户访问登记;或设立人口普查站,组织居民到站询问登记。采用自填法的,由普查员将表发到每户,每户自行填写,再由普查员收回并核查填写是否准确;或使用邮寄普查表,由居民填写后寄回。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进行人口普查,要根据居民的识字程度、对调查表的理解程度,以及人口普查的传统作法而定。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第一号

人口普查

人口数单位(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8

澳门特别行政区 44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注:

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5、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

第二号

人口普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家庭户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

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 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

城乡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上常住的人。

3、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抽取602个调查小区进行了登记质量的抽样调查。抽查结果,人口漏登率为1.8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6、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

7、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8、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

§ 第六次人口普查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人口普查

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在市人口普查办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兖州介绍,人口普查就是“画地图、查房子、数人头”。画地图就是把北京市行政区域划分8万多块后,把调查员分到各块,分块负责。查房子,就是要查清8万多块内的所有建筑物。最后一项就是根据房子入户调查。

与以往不太相同的是,今年人口普查之前,将先查清北京280万到300万栋房屋的详细情况,包括房屋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是钢混、钢架还是砖木的。普查结果将报市住建委,住建委依据这些指标为房屋定级,然后根据相关级别,分批进行抗震加固。

此次人口普查还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这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增加外籍人口为普查对象,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区的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

顾兖州介绍,在以往的人口普查中,最难的就是过去一年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因为,很多出生的婴儿不上户口,很多死亡的人也不销户口。新出生婴儿不上户口的主要原因是二胎、三胎,怕上户口会被罚。统计部门从计生单位获得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不上户口的新生儿大约有四五千人,但实际的数据可能会达到七八千人。而死亡人口不销户也多与利益相关,有的是为了领取相关的补贴,有的是因为财产没有分清。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入户调查将遇到三大难点。一是高档小区难入户,二是外来人口居住区,三是大机关单位集中区。顾兖州说,市统计局将拟定一份保密协议书,所有调查员人手一份,将与住户居民签订保密协议,对被调查对象的信息严格保密。[1]

普查方案

2010年06月24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上下式

[2] 普查原则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方案要求

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应如实回答普查员的询问,不得谎报、瞒报、拒报。人口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根据方案,登记结束后,应当组织全面复查,复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复查工作完成后,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抽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底前完成。

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人口普查全部数据的汇总工作。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原始普查表按规定销毁。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

中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3]

2010年中国首届人口普查宣传万里行

出征仪式

7月10日,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安财经学院承办,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协办的“中国2010人口普查宣传万里行”活动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龙泉校区启动。

“2010年中国首届人口普查宣传万里行”是中国统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一次人口普查志愿者宣传活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安财经学院、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医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校的统计、经济类专业的2000余名师生,将组成200个科普知识宣传队,陆续奔赴各省(市、自治区)的县、乡、村、社区及中小学校宣传普及人口普查的知识。同时,协办高校近10万名大学生将利用暑假回到家乡进行宣传。整个活动将深入200万户家庭,发放宣传资料200万份,让600万人口知晓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有关情况。

活动主要面向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人口普查知识,重点深入到中小学校、集镇、厂矿、乡村、社区,直接面对基层一线,以提高宣传效果。深入中小学校,通过互动游戏、播放科教片、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开展宣教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充分掌握中小学的人口普查科普知识掌握状况并提出调查报告;奔赴农村,调查群众的人口普查参与意识及对人口普查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充分掌握农村群众的人口普查科普知识掌握状况并提出调查报告;深入厂矿,对企业负责人及工人进行人口普查基本知识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充分掌握工人的人口普查科普知识掌握状况并提出调查报告。活动还将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举行图片展、知识讲座,以及利用中小学校、城镇、厂矿、企业、农村、社区的宣传专栏、橱窗张贴宣传画报,办人口普查宣传专栏。

资金投入

全国财政或将投入80亿元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规定,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经测算,中央财政投入了5.5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总量超过50亿元。

据悉,今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亿元,如果依照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全国各级政府投入的1/10计算,今年全国各地投入或将达到70亿元,再加上中央投入的近7亿元,全国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

除巨额的财政投入外,据了解,本次人口普查从2007年底进行“人户分离”试点开始历时3年,有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新措施

见人就登记,解决人户分离难题

面对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由于涉及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面临着流动人口十分庞大、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局面,普查难度前所未有。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直言,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

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人户分离现象。人户分离又分为“异地”和“同城”两种情况。

针对“异地人户分离”,国家统计局从2007年11月就在山西开始了第一个针对“外出人口”进行的专项试点;2008年9月,浙江嘉兴一个有着三四万人口的姚庄镇被选作“外来人口”的试点。

据冯乃林介绍,之所以选择江西和浙江这两个省,主要是因为江西属于农村人口比较多的大省,外出人口较多;而浙江属于外来人口比较多,居住比较不稳定,属于普查比较困难的地方。

针对“同城人户分离”,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奥运村和原宣武区曾经专门做过试点。由于奥运村建设、原宣武区改造导致许多居民搬迁,但是因为涉及孩子上学、就医等原因,户口没有迁移。

人口普查

冯乃林告诉记者,进行同城和异地人户分离试点,重点是通过事先设计的方法,以提高这些人口流出、流入密集地方人口普查的准确度。

据悉,以前人口普查登记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如有一个农民工到北京,普查员在问了一些情况判断他在北京已经住够了6个月,就在北京登记。而通过试点后,这次人口普查总体上采用在现住地登记的原则。“只要在北京看到你了,就要进行登记,以避免普查员不认真登记或被调查对象担心要办暂住证而瞒报的现象。判断的标准不是交给普查员,而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最后处理来进行把握。” 冯乃林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也作为普查对象。据冯乃林介绍,目前,在境内长期居住的境外人员包括港澳台人士比较多,及时了解这部分人的情况,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并进行管理,很有必要。

此外,联合国希望所有国家都在2005年到2014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据联合国公布的信息,世界上大概有一百二三十个国家,集中在2010、2011年进行人口普查。“我们也是响应联合国的建议。其实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一直都把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

绘制小区地图确保“户不漏人”

绘制“小区”地图跟户口整顿密切相关。据悉,北京的户口整顿工作在8月15日到9月15日进行,全国的户口整顿是从5月初到8月底,有的地方可能要晚一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工作要求,希望各级公安部门9月份能把户口整顿所得到的关于户籍方面的信息,提供给人口普查部门。人口普查部门据此开始入户调查,进行普查小区的界定。

为了在技术上做到严密,达到更为准确的普查效果,当“小区”地图绘制完成,国家统计局要求普查员按照“小区”地图到现场勘查,将“小区”内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都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依靠建筑物去进行普查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5]第二个特点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在居住地登记原则,通俗的讲就是逢人就查,见人就登,不管你的户口在不在这个地方,如果普查员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只要有人居住在这里,普查员就要进行登记,这就是居住地原则。

第三个特点就是这次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这次普查员们使用的光电录入,不仅能够识别123456这样的字码,还能识别手写的汉字,这样普查员到被调查对象家里去的时候,填完这个调查登记表之后,再把他们输入到光电录入机里,光电录入机就自动把这个信息登录了。

另外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据人普办的消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表共有四种,短表、长表和供港澳台和外地人士使用的短表以及死亡人口调查表,这个是2009年11月1日起至2010年10月31号期间有死亡人口的用户需要填报此表。

§ 历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