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仲姓
释义 仲子

仲子名由字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名列“圣门十哲”,以擅长“政事”而著称于世;更以至忠至孝的品行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道与推崇。在追随孔子的40余年间,仲子护卫恩师周游列国,不惧艰险;协助圣人著书立说,不惮辛劳;为儒家思想体系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与孔子的学术问答,有记载者达160余条,仅《论语》中就有40多段。据此可以断言,仲子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与孔子辩论最多的弟子。

§ 基本简介

孔子

《族谱》便是共祖同宗之血缘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的历史典籍,是以血缘联络族人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据《史记》记载,仲姓为姬周遗苗,仲氏渊源可追溯到上古黄帝。因此,仲姓是我炎黄后裔数千年族系史中繁衍最古老、谱系最明确、辈份最清晰的家族之一。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人,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与诸弟子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共同努力,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学说的基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儒学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中国及东亚诸国组成的儒家文化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儒学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仁政、德治、明礼、忠信”等儒学理念越来越被现代文明社会所青睐,成为人类走向未来、走向繁荣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考“仲氏族志”之纂修,始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56年)之《泗源志》;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更名为《仲氏志》;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复更名《仲里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续修,但又由于水灾及兵患,于光绪二年(1876年)方得以刊印。后一度失传。

颇值得一提者,由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集体撰写、研究会理事长仲崇义先生领衔的《仲里新志》之修纂,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仲崇义先生是仲子的第七十四代孙,他于1955年由山东迁往到黑龙江讷河。在一次偶然返籍探亲时,在自家祖居梁柁上发现了《仲氏族谱》,根据族谱记载,又寻到《仲里志》,开始萌发研究仲子历史和学术之念。

在长达十年的仲子研究和考证过程中,仲崇义先生与仲氏故里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强。特别是经新华社首次报道,《子路家谱在讷河面世》的消息被全国各大报刊转发,各地的仲氏族人得以进一步沟通,联系更加紧密。1996年,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在讷河成立,并于1998年在山东曲阜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初步达成编制《仲里新志》的框架意见。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以仲崇义先生为代表的仲氏后裔,历时18载,北呼南应,访今寻古,上溯厥源,下明流变,将2500余年仲氏一脉世系衍变予以清晰勾勒,完成了拜祖谒宗的寻梦之旅。其不仅仅是仲氏后人一部家族谱志,同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文字见证。

《仲里新志》是在《仲里志》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当代思维和今人视角展示了仲子生平、仲子思想、仲氏文化遗产,并增录了后人对仲子的系统评介,仲氏姓源研究及仲氏后裔分支情况。全书以“仲氏姓源”开篇,统领全志,设先贤仲子、仲子集纪、仲庙、仲林、仲府等十卷。共43章53节,计45.3万字,附108幅照片和30幅图片。其以志体为主,兼取记、传、述、表、录等诸体,上起于仲子诞生之公元前542年,下限在公元2004年的仲氏分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文理兼备,扼要简明。特别站在现代学术之高度,溯仲氏源流、辑仲子史料、评仲子品行,为仲子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种种因素的冲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文化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抢救家谱,无疑是致力于使中华民族文化免于断裂之善举。“敬天法祖,天、祖佑之”。愿每一位炎黄子孙皆以笃信之诚,为我中华民族的壮丽史卷上留下自己清晰的痕迹。

§ 姓氏源流

仲(Zhò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上古高辛氏,为黄帝的后裔,以人名为氏。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

2、出自任姓,氏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仲虺,本奚仲之后,辅佐汤治理天下,立有殊勋。仲虺之后以祖字命姓,遂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后。

3、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公子庆公,字公仲,因乱鲁而遭谴责。庆公死后,其子孙有由于避仇者,以其字为姓,称仲氏。

4、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支。

得姓始祖:仲堪。仲姓一支,据《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的之后代,以父字为氏。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看来,另一支是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孙,亦称仲氏,又仲虺汤左相,子孙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由此可见我国的仲氏家族来源端多。不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古人的后裔之以仲为姓,都是在历史上的秦汉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最早的仲堪和仲熊,都是上古时名列“八元”的贤者。所谓“八元”是指当时8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他们的当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望族居乐安郡(今山东省广饶县)。《百家姓》注居中山郡(今河南省登封县)。仲姓后人尊仲堪为仲姓的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才子,史书上称为“八元”,都是很贤能的人。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分别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姓的先祖。另外,一说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仲氏,是仲姓的另一个起源。到了春秋时期,宋庄公和鲁桓公分别有一个儿子以仲为字,他们的后代中有的以仲为姓氏,成为仲姓发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据《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余略)。

§ 历史名人

仲子紀念館仲 熊:上古进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指当时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即《左传》提及过的:伯奋、仲堪、伯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仲熊、忠肃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举为“布王教于四方”的人。

仲 虺:曾作《仲虺之诰》,因而名垂青史。

仲 由:春秋时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卫为邑宰。

仲 并:宋代进士,官至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仲 仁: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

仲长统: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仲大年: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肇琚:又名仲八,民国山东赣榆(今江苏赣榆)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此外,仲姓名人还有:唐代有太常博士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阁侍制仲简、好学强记的仲并,清有监察御史仲永檀……等。

§ 郡望堂号

1、郡望

仲姓的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省登丰县西南)、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姓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姓望出乐安、中山。

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2、堂号

仲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善堂”等。

§ 仲姓宗祠通用对联

〖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八元留誉;

二仲启源。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仲姓的得姓始祖仲堪、仲熊两兄弟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介绍)

雷精感孕;

崧岳降灵。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卞地人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喜闻过,事亲孝,有政事才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为季孙氏的家臣,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传其母感雷精而生他。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仲山甫(一作“父”),受封于樊,又称樊仲,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太原”,他曾劝谏,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崧高》有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圣门高弟;

商鼎元臣。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下联典指商仲虺,为成汤王左相。

〖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人杰地灵钟毓秀;

中流砥柱挽狂澜。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仲姓的“仲”字的析字联。

圣门高弟仕卫宰;

江都诗人集浮山。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有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仲并,江都人,官到光禄丞。工侍文,有《浮山集》。

光华梅谱流芳远;

翰村诗集播誉长。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画家、高僧仲仁,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仲冯保,号翰林,常熟人。有《翰林诗稿》。

到此便为浮海客;

于今谁是问津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句为偶拈无次第;

梦常半记不分明。

——林纾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赠仲珊联。

一时逊国难为第;

千古名山尚属虞。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太王次子仲雍祠联。祠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逊国”,辞让国位,指周太王次子,为成全太王立幼子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事。

-----------------------------------------------------------------

〖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敷教宽平,德留内邑;

以人为本,哲论昌言。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良吏仲大年,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下联典指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开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 仲曦东少将

仲曦东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兴,别名仲子凌,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龙东乡(今北马镇)南仲家村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4路政治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政治委员,烟台警备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政治委员,第9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7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27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系主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驻捷克斯洛伐克、驻坦桑尼亚特合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非友好协会会长。为贯彻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路线,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6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著有理论著作和回忆录多篇,先后出版的有《增强党的团结》、《谈谈党的整风经验》、《论共产主义风格》、《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等专著,共约35万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