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王方壶 |
释义 | § 中山王方壶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 § 实力雄厚的中山王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它在列国的纵横争夺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中山桓公曾以武力驱魏复国,后经〓等四代的努力,国力进一步强盛,已经能够“与六国并称王”。后赵武灵王伐中山,“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可见中山国的实力是多么雄厚。 § 补文献之缺漏 然而史书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却少得可怜,中山王墓的发掘,中山方壶以及同时出土的中山王鼎、中山胤嗣圆壶等一批中山国铜器,都带有长篇铭文,记载着大量重要的中山国史实,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如史书记载,公元316年,燕王哙听信厝毛寿等人劝言,把王位让给老臣相邦子之,引起了政治风波。齐宣王则趁机伐燕,并“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据中山王壶和中山王鼎的记载,当时中山国也参加了伐燕的战争,并占领大片燕国疆土。在燕昭王即位后第三年,中山国王命令相邦司马赒选择从燕国掠夺的上等铜,铸造了中山王铜方壶,用以纪念中山国对燕战争的胜利。中山国与齐国联合伐燕,在史书上只字无载,中山王方壶等器的出土,弥补了史书的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